朋友對我說,她在兩性關係裏,會下意識地找條件比她差的。這樣她才會覺得,自己對他,對婚姻生活有掌控感。
我說,你應該自小是在,相對優越的環境裏長大。但你想過沒有,凡是有優越感存在的地方,一定也伴隨著自卑感。因為,這山還有那山高啊。
她說,她還當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她有自卑感嗎?我說,如果沒有,你為何在尋找愛人的時候,不希望找到彼此互補,或是旗鼓相當的?你為什麽要占領製高點,才會覺得安全?你足夠優秀,為何不敢找個條件相當的,你也非常喜歡的?
我們說,但凡有掌控欲的,其實內心是有恐懼的。即,如果我對事情,對人的走向無法預測和控製,我擔心未來會一發不可收拾。我經常對青春期的孩子說,爸爸媽媽不是想控製你,是他們有焦慮,有害怕。try not to feed their anxiety。
華人或是亞裔的世界,優越感和自卑感的東東尤其明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是等級文化。誰願意活著被人瞧不起?隻是,我們已經離開那個環境了,可否和那個優越感或是自卑感告別?
我的文章裏,曾經有位同學留言,說,你不是 MD,幹嘛稱自己為醫生。說實話,我壓根這輩子就沒有想過要去當醫生。但中文世界統稱這份工作,就是心理醫生。I assume,這位同學,不是不明白這個,是希望以這個方式 Shame 我的良好感覺。
我在中文世界經常看到這些現象。就是,人們不喜歡看到一個人,自我感覺好。總是希望通過某種方式,去打壓她。但很多人的確會中招,因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我這個人肯定不自卑的,優越感也是我一直非常小心去麵對的。
自卑或是優越,用得好了,也不一定是壞事。正如同焦慮或是擔心。我們要小心的是,走向極端和負麵,即,通過貶低他人,或是過度炫耀,來掩飾內心的自卑;或是,退縮、逃避、極致敏感等。
健康的狀態是,承認自己的有限性。接納自己的不足。然後,積極努力,不斷反思和進步。然後,也懂得去關愛他人,和他人能建立合作和關懷的共同體。
以上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他說,自卑或是優越,或許人人生來都會有,但我們要努力反省,警惕它成為情結,complex.
回到婚姻關係裏,如果你認為,對方有自戀傾向,並總是以此來打擊你,TA肯定需要去找心理醫生的。同時,你也應該清楚,有問題的人是 TA,而不是你。TA 的內心有恐懼,或是自身,更多的是祖輩,曾經遭遇過極度窘迫的境遇?他們必須通過極度的優勢或是優越感,來避免再次窘迫。殊不知,這樣的一生不會是輕盈愉快和幸福的,無論對自己或是他人。
其實,如朋友,她在兩性關係裏,找的是不如她條件的異性,其實,她內心深處是看不上他的。不要以為,對方沒有感覺。也不要以為,自己能始終藏得好。一個不留神,彼此內心都顯現,最後,要麽對方在他人身上,去找被肯定感。情感出軌,乃至最後的分手,都是分分鍾的事情。哪怕最終沒有分開,我想,這份感情,更多的也是實用而已,而非純粹的真情實感。當然,不少同學認為,婚姻就是利益共同體,那就沒什麽好說得了。
最後,我去問了 ChatGPT 一個問題。
婚姻是什麽?理想的婚姻關係是個什麽樣子?
她是這般回答我。
是的,社會層麵,婚姻是兩個人在法律、倫理、社會規範下的結合。心理層麵,婚姻是一個長期的情感與人格合作,是兩個不完美的個體,在生活中不斷磨合、共同成長。
婚姻不是彼此占有。而是兩個人肩並肩,一起麵對生活的共同體。
至於什麽是理想的婚姻關係,不同文化不同理解。但心理學上普遍認同幾個特征:
ChatGPT的總結,她是我的嘴替了,哈哈。我自己也是如是身體力行的。沒有誰的婚姻會沒有問題,但有了問題,是否就要外求,或是換一個更容易?這個我是有不同看法的。我對自己說,除非婚姻裏有家暴,或是出軌 Pattern,否則,我們應該想盡辦法,譬如,找心理醫生,等,去共同麵對,而不是,一走了之。
還是那句話,不輕易走進,也莫輕易放棄。愛和婚姻,是人生永恒的話題。隻要我還健在,這個係列就有得寫。願我們共同進步,擁有美好生活。
另外,看了這個係列的好幾篇,觀點都非常好,就是斷句可不可以不要那麽頻繁?太多逗號的使用了,讀起來不連貫,有點費勁。謝謝。
表現在曆史上麵絕大部分女性都會向上階層婚嫁,這是基因持續的表達結果,沒有倫理之說。
對外婚姻更是如此,女人絕大部分是選擇優勢文化的配偶(如有選擇的話)--統計不會騙人的。
文學城裏麵外嫁和外娶的例子簡直就是教課書般的存在。
社會再攀比,我不攀比。弱水三千,你永遠隻能取一瓢飲。否則,那隻會壞了自己的胃口。如是而已。
尤其是今天這個攀比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