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年輕的客戶,婚齡不長,感情不錯,無論哪方麵,夫君都給了她十足的安全感。她來看我,更多的是她對當下工作等的焦慮。聊起焦慮起源,當然也會觸及原生家庭。父親可能的出軌,還有父母感情的貌合神離,都可能造成她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隻是,所有的這一切,她都不會和自己的先生說,盡管他們還挺相愛的。
我問她,你信任你的先生麽?信任啊。那有幾成呢?0 是不信任,10 是非常信任。她說,9。嗯,很不錯了。那剩餘的 10% 的差距,是如何造成的呢?她說不知道,但就是無法到達百分百。
我繼續問她,比如,家裏的事情,父親可能的出軌,為何不能和先生說呢?你害怕什麽呢?她也答不上來。
我們都有自身的脆弱感,英文叫 vulnerability 。我們不願意示人,那隻會令我們更脆弱。可是,那是我們的配偶啊,我們赤裸相對的人,是什麽讓我們難以啟齒呢?怕我們袒露得越多,那架天平或會失衡?怕對方因此覺得我們不夠好?怕若將來一地雞毛,對方以此或攻擊或要挾?那對方因此看不上我們的家人?
我是能理解這個顧慮的,但無論如何的顧慮,如果我們不能百分百信任我們的配偶,就無法百分百把自己交出去。就好比上篇我說的團隊拓展訓練,如果你不敢背麵朝下倒下去,你的團隊已經知道,你對他(們)沒有信心。這個信號很強烈,直接令他,或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或覺得你根本就不信任他。婚姻的基礎,在那一刻已埋下陰影。
作為心理醫生,我是能理解這個顧慮的。它並非是直接應對我們配偶的,而是我們的來處,我們的原生家庭,令我們對婚姻有直接的不信任。爸爸媽媽,抑或是爺爺奶奶,誰當初不是因為相愛走到一起的?可是,爸爸不是一樣出軌嗎?父母不是一樣離婚嗎?
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已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我們不是我們的父母啊!如果我們想傳承家族的情感史,或是婚姻史,我們大可這麽去做。但是,如果我們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必須要信任自己,也要敢於把自己給出去。如若我們還沒有準備好,那就暫時不要走入婚姻,否則,很大程度,你的擔憂/顧慮,會促成你成為父母的翻版。
以我自身為例,我父母也並非多好感情。幼年時候,他們經常爭吵,我的媽媽甚至對我說,有很多次,她都走到民政局門口,但考慮到我還小,硬生生還是走回家了。那時的我非常不懂事,吵架時哭著對媽媽說,我寧願你們離婚呀!也不用在校園裏,被這麽多老師看笑話。
我也經曆過初婚的失敗,我也曾不甚信任婚姻。當我的先生堅定地和我求婚時,說,如果我堅持單身貴族,他也隻能離我遠去,雖然,他一百個不願意。他知道我一切的經曆,但依舊希望和我走入婚姻,我決定給他,更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我很感恩,我做了這個決定。同時也要感恩,不斷進步的自己。我的媽媽,甚至不少人都說,我和我先生的和諧,都是我先生的好。我都是笑而不語的。隻有我自己,還有少數智者明白,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是二好湊一好。我的先生同樣要感恩,他的初戀,遇見的是已經經曆過生活的我。
我更感恩自己的是,我並沒有因為我父母的經曆,或是我的曾經,就不再信任愛情,不再信任婚姻,不再信任先生。我感恩自己的勇敢和自信,敢於再次把自己給出去。這不僅僅是他好,更是我對自己的自信,還有自己的不斷學習和反思。
如果你要問我,擔心否?害怕否?我是人啊,自然也有這些情緒。可我始終不會讓這些情緒左右我,後來我和先生的感情,也一度出現過問題。我不會因此就有所顧忌,不敢提要求或其他。或是,怕再分手就盯緊他,這個那個的。
篇幅問題,不展開說。想表達的是,當我們尚不能信任自己,不能信任他人的時候,的確需要謹慎走入婚姻。或是,已經走入婚姻,就是做不到完全信任配偶,那請走入心理診室,和專業人士聊聊,這個擔憂和不確定,究竟來自哪裏。而不是,放任這樣的情緒,或是,退而求其次,失去追求信任關係的兩性關係。
幸福的婚姻關係,一定是敢於把自己給出去。
Google results:
psychiatrists are trained in both medicine and mental health, while psychologists focus solely on mental health
If you are managing fairly well, and primarily dealing with issues rather than symptoms, see a therapist. If you are experiencing difficulty with you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r having suicidal thoughts, or difficulty with hallucinations, delusions, or paranoia, see a psychiat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