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為信念而戰,為領土而戰,有沒有聽過為鱈魚而戰?
而且不是一次、兩次,這兩個國家在1958到1976之間,發動了三次「鱈魚戰爭」,戰績3:0,冰島完勝英國。
冰島沒有自己的軍隊,而英國,擁有強大的海上艦隊,這結果讓人匪夷所思。究竟怎麽回事?
事件的伏筆可以追溯到英國的工業革命。拜工業革命所賜,英國的漁船可以到更遠的海域捕魚,比如冰島的海域,漁獲也可以經由鐵路輸送到內地。炸魚和薯條成了英國工人階級最經濟實惠的食物,需求量越來越高。到了19世紀末,英國在冰島附近海域的漁獲量,比起其他地方的總和還多,冰島開始感到不安。
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許多國家,特別是英國,全部精力都在應戰。冰島並未參戰,也沒有其他國家的漁船來捕魚,冰島的漁業與經濟趁機休養生息好一陣子。
二戰結束後,英國的漁船又來了。英國過度捕撈鱈魚,讓冰島開始擔憂長此以往鱈魚就要絕跡了。而漁業又是冰島唯一的經濟命脈,這是冰島存亡的問題。但是要怎麽保護鱈魚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爭取海域所屬權,不讓其他國家的漁船來捕魚,才能有效控製漁獲量。
1952年,冰島決定把海域增為4海哩。引來英國的反製,禁止冰島漁船停泊英國海港。英國是冰島的大買家,這下冰島的魚賣不出去了,經濟受到嚴重打擊。
第一個看見機會來了的是蘇聯。這就得說說冰島的地理位置。
二戰之前,冰島隻是個遺世獨立的漁村,二戰突顯了冰島的戰略價值。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之間廣袤的北大西洋,冰島是一個重要的閘口,可以監控兩邊的交通,包括潛水艇。
冰島坐在一條海裏的地龍上(Mid- Atlantic Ridge),在地龍兩邊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板塊一直在往反方向移動,造成冰島的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這一條地龍也成功阻擋了潛水艇自由穿梭北大西洋,所以冰島成了必爭之地。
冰島和英國鬧翻了,第一個對冰島拋媚眼的是蘇聯。美國這才警覺大事不妙,趕緊聯合其他北約成員國買冰島的魚。算是暫時解決了這次的危機。
1958年,冰島決定把4海哩延長為12海哩。英國當然不同意,其他北約成員剛開始也不同意。這一次英國派了皇家海軍護航,冰島沒有軍隊隻有海岸防衛隊,海防隊對英國漁船發射空包彈試圖嚇阻英國漁船。英國漁船有皇家海軍護航,自然有恃無恐。
皇家海軍與海防隊介入,危機升級為戰爭。海防隊根本不敵皇家海軍,但是,地龍是冰島的王牌。當冰島威脅退出北約,美國不得不出手。
戰績1:0,冰島勝。
接下來十年,冰島和英國相安無事,但是,過度捕撈並沒有停止,北大西洋的鯡魚幾乎絕跡,敲響了冰島的警鍾。
1972年,冰島決定把海域增加為50海哩。
這一次英國不隻派了皇家海軍,還加派了皇家空軍的巡航機。因為冰島人知道自己的海防隊不能硬碰硬,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法子,在船後麵拖了一個鐵鉤跟在英國漁船後麵,當他們的拖網拖滿了魚之後,海防隊就用鐵鉤把拖網剪斷。所以英國派巡航機在空中偵查海防隊的位置,然後通知皇家海軍驅趕。冰島知道自己沒辦法靠武力取勝,最後還是甩出王牌,威脅退出北約。
北約出麵調停,冰島和英國再一次達成協議。
戰績2:0,冰島勝。
協議有效期限兩年。毫無意外,1975年協議失效後,戰事又起,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持續加溫。
這一次冰島鐵了心,要把這持續20年的衝突做個了斷,認真考慮退出北約收回美國在冰島的駐軍基地。美國知道絕對不能失去這個盟友,白白把戰略要塞送給蘇聯。
1976年6月1號,冰島與英國簽訂協議結束了20年的衝突。冰島達成所願把海域推到200海哩。現在200海哩是國際公約。
戰績3:0,冰島完勝英國。
三次「鱈魚戰爭」,保護經濟命脈固然是動機,冰島想保護鱈魚不致被滅種也是重要的原因。
冰島人想告訴全世界的是:取之有度,用之不竭。
冰島近年成為旅遊勝地,山水景觀的確獨特。更吸引我的是冰島人在與天爭命的同時,學會與天地萬物共存。
他們在惡劣的環境裏學會謙卑。人類不是萬物之主,隻有維持生態平衡,人,才能與天地萬物共存。
北約戰艦泊在冰島的港口
碼農好文!我也很喜歡fish and chips。 鱈魚戰爭的故事很有意思,顯示出國家的軍事力量不一定能得到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