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瓊瑤說起
近幾周許多人都在談瓊瑤。我有點吃驚。瓊瑤女士在華文世界的知名度大約可以媲美J K Rowling在英文世界的人盡皆知。但是我什至不記得有沒有看過瓊瑤的書。隻隱約記得看過二秦二林,(秦漢、秦祥林,林青霞、林鳳嬌)演得幾部瓊瑤電影。直到博友歲月沈香在《他和她隨風歸去,庭院深深》中寫到瓊瑤小說為80年代大陸的出版物抹上瑰麗的色彩。
我突然有點明白,為什麽我沒看瓊瑤的小說。雖然我成長的台灣,是戒嚴的台灣,但是出版業與華文寫作蓬勃發展。有許多不同風格的散文、雜記、小說與詩。我以為瓊瑤與John Grisham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多產的暢銷書作家,然而,每個故事,有一定的套路可尋。看一本和看十本,好像差別不大。粗鄙之人的一點淺見,別當真啊。
我看書雜亂無章,全憑當時的心情與愛好。少時心性不定,見一個愛一個,喜歡的作家,多得不得了。當時台灣的出版業為我這樣不安分的讀者提供了無止盡的選擇。
因為父親的緣故,我對於抗戰時那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有濃厚的興趣。啃了一些跟磚塊一樣的書。
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鹿橋的《未央歌》,《人子》。
由純文學出版,王藍的《藍與黑》。紀剛的《滾滾遼河》。
後來還在波士頓的某個會議上見到了紀剛先生。
同一個會議上還有張係國教授。看過幾本他在洪範出版的小說,記得有《棋王》,《昨日之怒》,《黃河之水》
科幻小說看得比較多的是倪匡的《衛斯理係列》,忘了是哪一個出版社。
買的最多的是九歌和爾雅出版的書。書架上整整齊齊的三、四排,我記得九歌的封麵是綠白兩色煞是好看。出國前,九歌的書以散文居多,旗下的作家有:夏元瑜,王鼎鈞,王大空,楊小雲,蔡文甫,林清玄。每一位都有獨特的風格。
爾雅出版社,我喜歡的作家就更多了。琦君,林海音,白先勇,龍應台,張曉風,席慕蓉,蔣勳,隱地,喻麗清,洪醒夫,張拓蕪,,,
幾乎,爾雅出版的每一個作家都在我的書架上。當時我最愛的是琦君,隻要是她寫的我必買。
另一個必買的作家是三毛,終於和瓊瑤女士有點關聯了,她們的書都由皇冠出版。
皇冠出版社也是知名作家雲集:張愛玲,司馬中原,高陽,朱西寧,忘了朱家三姊妹的書是不是也由皇冠出版?
還有台灣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廖輝英。以及後來的,張曼娟、侯文詠、吳淡如。
書架上皇冠的書又是幾排。
更早的作家還有,吳濁流,葉石濤,鍾理和,鍾肇政。他們之中有人也許因政治理念與當局不合,曾經被下獄。到了八零年代後,他們的著作,連我這住在鄉下的小孩都耳熟能詳。
我讀書一向囫圇吞棗,不適合讀詩,書架上隻勉強排了幾本詩集,最喜歡的是鄭愁予和餘光中。
其他作家如林語堂,梁實秋,柏楊(老鄉,哈哈),陳若曦,簡媜,杏林子(劉俠),王禎和,張大春,小野(李遠),林映真,李昂,施叔青,趙淑敏,趙淑俠。也都曾在我的書架上住了一段時間。
鄉下地方沒有娛樂,是他們的書陪伴我度過了青澀的青少年。
我的房間很小,擺了床和書桌以後,勉強放下兩個頂到天花板的書架,空間有限,結果就是擺不下瓊瑤女士的書。
讓我破費最多的是遠景出版社。卻不是為了金庸,當然金庸也花了我不少零用錢。
八零年代,遠景砸下大筆資金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全套64冊,紅底燙金硬版封麵,把我攢了好幾年的壓歲錢都榨幹了。
出國之後,父母搬家,把我那幾百本書都捐了。傷心哪。
隻保留了一套,紅底燙金,擺在客廳的壁櫃裏,大器,他們說。
(圖片來源 網路)
我剛才還在和家人“開會”表決如何處理一些舊書。其實好多書都可以捐了,保證以後不會再看。不過想著擁有它們的時期和當時的狀態、心情,又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