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帽家的花園,美食和音樂

琴棋書畫詩酒花 , 柴米油鹽醬醋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喜歡的一首琵琶古曲:《塞上曲》

(2010-09-06 00:12:06) 下一個




哎,居然沒有聲音! 點這裏看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NiaVoD_xMo

簡介:

琵琶曲《塞上曲》

《塞上曲》最早的曲譜見於《南北派十三套大曲子琵琶新譜》,是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編的《琵琶譜》,並將散見於其中的五道小曲聯綴組合成的套曲。當代碼琵琶演奏家張大森在李氏譜的基礎上予以刪節、整理、改編,將原來的五段改為四段,並用引子、鄉愁、路別、尾聲代替了原來的小標題,內容也由表現蔡文姬的“思漢”而改為“歸漢”與“思親”,而從成為我們現在所見的《塞上曲》
           第一段引子是全曲的抒情基調:猶豫徘徊、纏綿悱惻。

           第二段鄉愁,速度轉稍快,旋律主要在中低音區起伏,把思念故鄉時忽爾急切,忽爾哀婉,忽爾高昂,忽爾低柔的情感動勢表現得細膩入微,起伏有致,形成極有深度的抒情旋律。這一段樂曲不長,卻把女主人公思念家鄉時的內心感情的變化發展刻畫得十分鮮明生動,是前一段樂意的拓展和深化。
          第三段路別,速度進一步加快,音域也進一步擴展到高音區,音調也更簡潔、更剛勁,表現了在親人道別時激動感情的突然爆發,休止境符的多次運用,也造成悲痛欲絕時邊哭邊訴,上氣不接下氣的抒情效果,使全曲的抒情進入高潮,樂曲表現內心矛盾的主題也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強調。
          第四段尾聲是對第一段“引子”中旋律的展開和變奏,樂曲的速度和力量又回到開始的慢而輕,並加長樂曲的餘韻,給人悠悠不絕,情節意綿綿的審美感受。
《塞上曲》在演奏技法上的最大特點,是在吟、猱、推、拉之外又較多地使用擻、打技法等左手角弦音來裝飾旋律,烘托樂情。它使樂曲的抒情達到相當的深度,獲得非凡的感染力。其實,故鄉、家並不隻是在簡曆的籍貫那一欄填入的那個地方,而是我們生活過,愛過,再回去時能有人認出我們,並叫出我們小名的地方,所以,席慕蓉盡管一次次回到蒙古,卻又一次次離開了,她真正的故鄉,是台北,是布魯塞爾。蔡文姬歸漢了,她回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整理那些在戰亂中佚失或毀損的典籍。暮色已臨,我們又到哪裏去呢?


http://www.tudou.com/v/5NiaVoD_xMo/v.sw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