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世界首富、深度介入美國政治的埃隆·馬斯克宣布正式成立新政黨“美國黨”,並宣稱要打破美國政治壟斷,對抗“浪費與貪汙”。
那麽,馬斯克的“美國黨”前景如何?真的能夠打破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兩黨製格局和政治壟斷嗎?是否會有力改變美國政治生態?是否可以製衡日益獨斷專行的特朗普政府?
筆者對這些問題,都是持消極看法的。美國的政治體製、選舉製度、社會環境,決定了美國幾乎必然的兩黨製格局,以及這種格局的難以撼動。
美國是總統製國家,天然利於大黨推選候選人競爭最高權力寶座,而不像議會製國家那樣容易形成分散的多個中型政黨分享權力。
而美國的總統和國會選舉製度,都是區域內“勝者全得”模式,進一步限製了小黨的發展。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均有全國若幹個(參議院100、眾議院435)小選區一一選出,而無任何投給政黨的比例代表製席位。這非常有利於根基深厚、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大黨,而不利於累計有1%-10%甚至更高全國範圍支持率、但支持者分散而無法拿下任何一個選區多數的小黨。同時,美國也沒有具影響力的區域性、地方性政黨,更讓民主黨和共和黨包攬全國各選區議席。
美國社會長期以來已形成“自由”對“保守”的基本政治格局和社會氛圍,且分別由民主黨和共和黨所代表。民主黨和共和黨又勢均力敵,長期形成較均衡態勢。兩黨從意識形態、社會關係、利益聯係,都已深深紮根於美國社會,而難以撼動。從19世紀中期,已逐漸形成這兩黨的“五五開”式分立對立,第三方無力打破局麵。
無論曆史上還是現實中,美國都不乏一些人組建政黨、單獨參選總統或議員,試圖挑戰兩黨格局,但無一例外都失敗、邊緣化。如美國曆史較悠久、在第三勢力中影響較大的綠黨、自由意誌黨,每次總統和國會選舉都會派候選人參加,但從未直接獲得任何席位(僅有一次共和黨人議員轉為自由意誌黨的例子)。還有幾位無黨派身份成為國會議員的獨立人士,最終都掛靠到民主黨方麵競選和參政。而且,這些極少個例對美國政治格局影響微乎其微。
而富豪以獨立身份參選總統亦有先例,結局並不理想。1992年美國商人羅斯·佩羅參選總統,獲得18%選票,創下第三勢力得票記錄。但18%支持率仍低於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根本無望勝選。他1996年再次參選,僅獲8%,並淡出政壇、迅速被公眾遺忘。除他之外,最近幾十年也沒有拿下超過5%選票的第三方總統候選人。
以上這些案例說明,在美國的體製和環境下,兩黨製根深蒂固,沒有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外的第三勢力可以打破格局、挑戰兩黨。即便有些本屬第三勢力的人躋身主流政壇,也需要掛靠民主黨或共和黨。如伯尼·桑德斯掛靠民主黨、史蒂夫·班農掛靠共和黨,極左翼的社會主義者與民主黨有時結盟,極右翼的自由主義團體茶黨進入共和黨體係。這更加反映兩黨製的強大,第三勢力要麽依附兩黨,要麽被邊緣化。
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為自身利益,也積極維護兩黨製的現狀,而拒絕改革體製。尤其共和黨受益於選舉人團製和小選區製,更激烈反對諸如增加比例代表席位的、利於多黨製的體製和選舉改革。而美國修改製度需要修改憲法,修憲需要三分之二國會成員同意及全國五分之三州份通過。通過眾望所歸無大爭議的修正案尚可,觸及現行兩黨製的提案幾乎100%不能通過。而且,民主黨和共和黨龐大的組織和資源,即便不刻意排擠第三勢力,第三勢力也難以與之競爭。而兩大黨稍一發力,第三勢力就會被擊垮。
而美國大眾雖有部分人不滿兩黨政治壟斷格局,但大多數民眾還是投靠/被容納到民主黨或共和黨其中一方,願意與兩黨共同維持現狀。少數人的不滿同樣像第三勢力那樣被邊緣化。
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馬斯克還是其他人,都無力改變現狀。種種製度、曆史習慣、既得利益方的阻撓,兩黨模式已牢牢的與美國國家鑲嵌在一起。即便是作為世界首富、擅長政商結合、頗有個性與魄力的馬斯克,恐也無法撼動。
不僅美國的製度與結構性問題束縛了第三勢力,馬斯克個人也並不是真正具有開拓性的政治人物。雖然馬斯克作為世界首富,又研發特斯拉、發射星鏈,還助推特朗普當選總統,但這些都隻能說明馬斯克的商業天賦高、創造力強,並對政治人物有重要輔助作用。馬斯克並沒有獨自開創一個足以問鼎總統寶座、改變傳統政治格局、與主流政黨分庭抗禮的能力。
雖然據最新消息,馬斯克的“美國黨”聲稱要建立一個吸納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外“中間派”的政黨。但實際上,馬斯克的政治主張,大多與右傾保守的共和黨重合。如減少稅收、減少政府開支、更多商業自由等,與共和黨中激進經濟自由主義者無甚差別。即便發表一些批判特朗普和共和黨的聳動言論,也並不能提出可靠的替代方案。
馬斯克本質上隻是不滿意於特朗普及“MAGA”為口號的右翼草根民粹部分行為,又不屬共和黨建製派,對特朗普也不很服氣,出於私人恩怨、試圖滿足個人野心,才成立意欲成為足以對抗民主共和兩黨的、第三勢力的“美國黨”,卻無真正的獨立的價值觀和係統的政策綱領,更無捍衛自由民主和權力分立等理想追求。
所以,馬斯克除了能吸收很少的對特朗普政府不滿、與特朗普及其政府團隊有個人嫌隙的、且精英色彩較濃的右翼人士,恐怕難以得到更廣泛的支持。馬斯克所獲的支持,很可能不到美國選民3%,且有限的支持也可能隨時間流失。這樣的支持率,恐怕也不能在國會取得任何席位(或最多得到個位數議席),更不可能奪取總統大位。
當然,馬斯克創立“美國黨”,確實會在一定時間內加劇美國保守派的內訌,少部分共和黨人可能投向他或騎牆觀望。二次當選總統、在國會保駕護航、最高法院“一路綠燈”下“所向披靡”的特朗普,會多受一些掣肘,保守派內部也多一條裂痕。但由於兩黨製根深蒂固、特朗普在保守派中威望巨大、馬斯克的多數主張與特朗普也並無區別,馬斯克創立新黨對特朗普的衝擊和製衡可謂極為有限且會很短暫。而馬斯克與民主黨立場差距過大,二者不會成功聯合。
長遠來看,馬斯克的“美國黨”幾乎必定會泡沫化、邊緣化,要麽默默無聞,要麽解散且成員重歸共和黨、保守派重新統合。而對馬斯克本人,同樣隻能在被邊緣化和重新投靠特朗普之間選擇,而沒有其他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