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從西班牙回來滿腦子都是塞維利亞”,網友留言說“是不是光那個塞維利亞大教堂就把牧人震撼住了”!自然,塞維利亞聖母教堂 Cathedral of St Mary of the Sea 不僅氣勢恢弘、文物更是不計其數,本身就是一部記述篤信真主的摩爾人和虔誠的耶穌信徒之間的掙紮的曆史教科書。特別是步出牧人所在的小巷就能看到那座摩爾人修建、基督徒改造的高高的鍾塔,在塞維利亞的五天不下十餘次從祂身邊經過,有時候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抬頭看一眼鍾塔心裏一下子就坦然了。
但是塞維利亞又絕不僅僅是大教堂,她是恬靜美豔的Alcazar、是奔放的讓人心酸的弗拉明戈、是鬥牛場的紅土、是Triana炭烤紅薯的糊香、是巷口的Córdoba Salmorejo番茄涼湯、是Sierpes時裝街上那款Inglese甜點、是鋪滿Nueva廣場的紅鞋、是一街之遙的薩爾瓦多廣場的徹夜狂歡……
初窺聖伊西德羅十二號
出租車“吱”的一聲停在一座教堂前,司機指著左側的小巷、無奈地跟我們說“隻能開到這裏了,從這裏進去就是十二號”(其實司機說的是“哇啦哇啦”、牧人一個字不懂的西班牙語)。
拽著行李箱,沿著狹窄的方磚小巷走了兩分鍾,我正抬頭查看門牌號時聽到有人說“你是客人吧?”。
Juan是我們的房東,典型的安達魯西亞人:個子不高、膚色黝黑。他從牧嫂手裏接過行李箱,之後打開大門中套著的小門。
聖伊西德羅十二號
“Wow!”牧嫂牧人不約而同地。“這是典型的十六世紀的貴族官邸”,看著我們一臉的驚喜,Juan介紹說“十幾年前市政開始恢複古舊建築,這裏重新翻修和恢複,我買了一層的一個單元;後來家庭人口多了,於是搬到大一點的單元、這裏就用於遊客短租了”。Juan的英語不錯,他說的我們很容易理解。
這棟建築有兩進天井,外麵的略小、也簡陋些,四層樓,天井上方用天窗遮風避雨,估計最初是給仆人住的。裏麵的天井不僅大、而且奢華:迴廊全部是拱形、顏色則是南部特有的白色和鐵鏽紅,白色大理石圓柱支撐;地麵用斜方格黑白雙色大理石鋪就,擺滿了花盆;樓梯包括欄杆都是大理石、樓梯的垂直一麵卻是摩爾風情的藍白花紋瓷磚;房子比外麵那個院子的房子高,估計是主人一家自住。
我們的單元在裏麵這個“豪華”的建築。走到門前,一隻小烏龜步履蹣跚地爬到我們腳下、伸出長長的脖子一上一下地擺動小腦瓜,似是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加拿大客人,牧嫂的眼淚一下子湧出來了。
客廳(背後是廚房);臥房和衛生間在二樓。
左)主樓樓梯,右下)門口令人難忘的小烏龜;右上)大門外的曆史遺產標誌
Córdoba冷湯
因為在火車上隻吃了簡單的三明治,安頓下來肚子開始咕咕叫了,洗漱完畢出來找東西吃。
步出巷口是一個家庭餐館,三張木桌、十餘張方凳。牧嫂撿了一張桌子坐下,服務生遞上菜單:一塊寫著天書的木牌。牧人苦笑著搖了搖頭,詢問英文菜單。
“我們是小店、沒有英文菜單”,服務生為難地說。謝天謝地,他講英語!
服務生給牧人推薦了一款三明治,但是小店沒有牧嫂要的熱湯,“因為安達魯西亞特別熱,我們不做熱湯”。牧嫂猶豫了一下接受了服務生的推薦:一種源於Córdoba的冷湯。
牧人的三明治就不用說了(順便說一句,跟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北美的三明治簡直就是豬食!在牧人吃過的三明治裏這一款即使不是第一也是排行三甲了),那款冷湯值得大書特書。橙色的粗瓷大碗、跟湯的顏色一致,冷湯上麵躺著兩片伊比利亞火腿(Iberico)和切碎的蛋白,看起來特別勾人食欲。牧嫂盛了一湯勺放進嘴裏立馬大聲小叫地說“怎麽這麽好喝呀!”,然後忙不迭地盛了一勺塞進牧人嘴裏。
湯很稠、微辣,服務生說主要原料是番茄、辣椒、大蒜等,但是煮出來卻沒有一絲固體;不知是橄欖油還是奶油還是當地的調料,湯香而不膩。稠滑的湯和著爽口的蛋白的,清涼、鮮香,沁人肺腑。牧嫂一邊喝一邊讚歎“原來西人也能做這麽好喝的湯!”
巷口小店簡單卻鮮美的午餐,以及特別別致的菜單
樓頂的日落日出
牧人知道住所有天台,所以吃飽喝足馬上爬到樓頂“視察”。
原來這棟建築有好幾個天台terrace,不過隻有一個是公用的。環目四顧,除了歐洲城市特有的電視天線和晾衣杆外,看到的建築幾乎都是教堂和穹頂和鍾塔。
這時候夕陽西落,穹頂和鍾塔們被染了一層金黃色。
聖伊西德羅教堂Iglesia de San Isidoro,我們住所的街道也是以此命名的
薩爾瓦多教堂Iglesia del Salvador。教堂邊上的薩爾瓦多廣場傳統上是市民紮堆 social 的地方,從周五到周日人山人海,我們也參加了兩次午夜狂歡。
上麵就是(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和倫敦聖保羅、世界第三大的)塞維利亞聖母大教堂了。當時還不知道,回來後整理照片時才認出來。大教堂距我們的住所大約一公裏,愛瘋拍出來不是特別清晰,大家湊合著看吧嗬嗬...
大遮陽傘
從樓頂下來我們決定就近轉悠轉悠。出巷口右轉,牧嫂和我漫無目標地閑逛。
我們所在的老城街道狹窄,即使是“大街”也隻能一輛轎車通行,所以很多街道是單行,牧人開始理解為什麽這裏很少看見大貨車,因為根本進不來啊!
街道狹窄隻是跟北美不同的之一,更多的不同是人氣和人們的悠閑淡定。
下午六點,在北美商鋪紛紛關門的時候,這裏卻是人潮洶湧(也難怪,這裏很多店麵下午二到四點關門休息,但是要到九點甚至十點才打烊)。因為是老城,遊客固然多些,但是本地人也不少,特別是街口的小廣場上很多小孩子在玩耍、家長們或在Patio喝酒(在意大利西班牙喝酒是不忌諱小孩子的)或湊在一起聊天。
小街和小廣場上的天篷
為了方便人們露天活動,很多小街道甚至小廣場都裝了高高的天篷。天篷材料的選擇顯然是為了方便社交,遮陽避雨但是不影響明亮程度;因為天篷奇高,猶如大風箏掛在半空,斜陽打下來,一切都顯得金黃了。牧嫂正讚歎著“love it”,一團大陰影投射過來: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木質天棚,牧人知道我們來到大遮陽傘 Metropol Parasol了。
大遮陽傘Parasol
老城建築有很多摩爾文化的影子
夜景
回到客房以後牧嫂意猶未盡,在微信上發了這條消息:
塞維利亞簡介
塞維利亞(西班牙文Sevilla ,發音 'seh-VEE-yah',所以牧人認為更正確的中文名稱是塞維亞)是西班牙南部藝術、文化與金融中心,也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和塞維利亞省的首府,市內人口70萬、轄區人口一百五十萬。塞維利亞是西班牙第四大都市、在歐洲大都市排名第三十;塞維利亞歐洲第三大的老城有三個世界文化遺產:阿爾卡劄堡Alcázar、大教堂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 the General Archive of the Indies。
神話傳說中塞維利亞為Hercules所建,不過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公元八至十三世紀塞維利亞為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征服,他們建造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和眾多的清真寺;今天在塞維利亞這座天主教城市,伊斯蘭文化和摩爾人的影響依舊無處不在。
在摩爾人統治塞維利亞750年之後,裏昂的凱斯笛蓮王朝於1247年包圍了塞維利亞,1248年11月摩爾在被許諾其信仰會被尊重之後投降。當然,這個承諾是一紙空文,一百年之後摩爾人被告知“要麽改變信仰、要麽離開”(sounds familiar?),清真寺也被全部拆毀改建,摩爾人遺留的建築救隻有城牆、Giralda塔(今為大教堂的鍾樓)和Alcazar的尤素露台(Patio del Yeso)了。
西班牙統一之後塞維利亞繼續發展,特別是十六世紀哥倫布、麥哲倫們發現新大陸之後,塞維利亞進入了黃金時代,城市人口達到了驚人的一百萬,其城市規劃也是這時候發展起來的;不過自十八世紀始塞維利亞幾經起伏,始終難以重現十六七世紀的輝煌了。
塞維利亞是1929拉美Ibero-American博覽會和1992(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辦地。
最後再貼幾張塞維利亞。劉半農先生遊曆歐洲時寫的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最能體現我們對塞維利亞的感受,也貼在這裏:
聖母教堂 Cathedral of St Mary of the Sea
為世博會所建的西班牙廣場
黃金塔Torre del Oro和Guadalquivir河(西班牙第二長河)
巷口外的薩爾瓦多Salvador廣場,是我們徹夜狂歡的地方
街頭的弗拉明戈舞
塞維利亞鬥牛場Plaza de toros
阿爾卡劄堡Alcázar的 The Courtyard of the Maidens
《教我如何不想她?》 - 劉半農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麵落花慢慢流,水底魚兒慢慢遊。啊!燕子你說些什麽話?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裏搖,野火在暮色中燒啊!啊!西天還有些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非常感謝博主提供了地址,去之前我們會按照這個地址去網上搜索。
繼續跟讀博主,盼新的博文。
但是我2018再去的時候已經不在veoapartment list了;後來我見到Juan的時候他說改在Airbnb了,你查一下,地址是:
Calle San Isidoro, 12, 41004 Seville, Spain (Apartamento 7)
這個地方不僅building好,位置也極佳,離大教堂等景點特別近、又安靜。
我下麵還有兩篇講住所周圍好玩兒的地方,敬請關注。
被您的博文吸引,也想去塞維利亞旅行。請問,在哪個網站可以訂到您住過的聖伊西德羅十二號的房間?
謝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