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節點,選擇對了好事連連,相反選擇錯了諸事不順。
中國兩次錯失進入發達國家的機會。
第一次是郭嵩燾提供的,是在19世紀。如果實現,後麵那些所謂喪權辱國的麻煩事就不會有了。
第二次是本人提供的,大概20年前。如果被采納,中國現在已經是發達國家,也不會有什麽中美衝突和中等收入陷阱這兩大麻煩。
中間,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等都沒有想通中國進入發達國家之路。
中國的初始條件並不太差。比如,1820年,中國的人均GDP大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和英國的1/2,約為荷蘭的1/3。中國當時的GDP約是當時大國英國或法國的六倍。
想通一個國家發展戰略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比如,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問《好戰略壞戰略》的作者Richard Rumelt, 怎樣才能發展?他的回答是這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隻有深度思考才能解決問題。
深度思考是很難的事情。需要有戰略思維能力,需要有相關的的背景知識,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我是花了23年時間才想通。
大約2016年,人民日報載文說中國將在2024年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即人均GDP兩萬美元,也就是GDP達到28萬億美元。現在GDP大約18萬億美元,還差10萬億美元。
前段時間,中國邀請了一些美國知名的戰略家訪問中國,之前還邀請了基辛格。最近,崔天凱和Allison的總結是,美國做了美國認為應該做的,中國做了中國認為應該做的,結果是走向衝突。也就是說,體製內看來是無解了。
體製外呢?我二十年前就有解了。
我有一係列方案,包括通信、交通、城市、體製。先提了通信和交通這兩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案。
其中的通信就是後來被喬布斯實現的手機平台,我當時取名叫Uphone,喬布斯改了一個字母叫iPhone。
每一項都是萬億美元級別的影響,綜合起來才有10萬億美元的效果。
你說的意思和郭嵩燾的想法是一個意思,也就是孔子的意思。
秦以後中國是帝製。
要廢除帝製,當然有很大的阻力。
對。
郭嵩燾認為洋務運動是舍本求末,按照這種本末倒置的方式中國要三百年才能到達發達國家。
如果從本上出發,也就是文化和製度出發,就要快得多。並且在本上,西方文化與先秦儒家思想不衝突。
相比之下,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等新文化運動人物,“打倒孔家店”,“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就衝動而膚淺。五四及後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更是詞不達義,美帝並不是帝製而是共和,而中國在先秦是封建而秦之後是帝製。
一個落後的文明形態是很難改變。以蘇聯為例,即使蘇聯解體,蘇共被定為非法,俄羅斯采用民主選舉製。但二十年過去,選來選去都還是普京。
所有國家都是從農耕社會走過來的,這些意識形態都可以改變的。郭嵩燾就意識到不光是學技術,而是要全方位地學習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