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

真理在開始的時候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往往是在一個人手中,但卻對大多數人有重大的影響。
正文

從美國新冠疫情看戰略失策

(2022-04-19 11:09:50) 下一個

從美國新冠疫情看戰略失策

 

美國新冠疫情已死亡六十幾萬人,數字的背後是很多人失去親人的痛苦。人們已經變得麻木了,再死幾萬、十幾萬人,也就是一個數字。

美國新冠疫情的經濟損失高達數萬億美元,人均約一萬美元。這個要靠通貨膨脹和稅收來消化,普通老百姓要承擔經濟損失的後果。

一個普通老百姓,麵對國家的戰略失策的後果,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隻能承受其苦果。

 

美國防疫的戰略失策在於選擇了錯誤的防疫戰略,即壓平曲線戰略。而一個重要原因是錯誤的戰略預測,華盛頓大學預測美國采用壓平曲線戰略死亡為六萬人並在去年八月份結束疫情。因為華盛頓大學的預測團隊是比爾蓋茲大力資助的,代表美國這一領域的權威。美國CDC、其他大學、主要軟件公司也有預測團隊,沒有人挑戰華盛頓大學的結論。一旦失去戰略預測能力,戰略選擇無從談起,相當於瞎搞。

 

我在去年四月一號意識到壓平曲線是最差的戰略,反向隔離是美國最優的戰略。我的預測如下:

【上策一,嚴格隔離,人口死亡率百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死亡人數3003000,時間二個月,經濟損失百億美元。對執行力要求甚高,時刻擔心野火複燃。

上策二,反向隔離,人口死亡率十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二,死亡人數600060000,時間二個月,經濟損失百億美元。基本上是無為而治。

中策,放任自流。死亡人數100000左右,時間二個月,經濟損失百億美元。反向隔離等於是改良版的放任自流。

下策,壓平曲線。死亡人數6000001000000,時間二年,經濟損失萬億美元。】

新冠疫苗出現後,我評估了輝瑞和莫德納疫苗的戰略作用,結論是其戰略效果甚微,也就是說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目標。當以色列政府宣布實現群體免疫的時候,我就說不可能,現在以色列疫情的複發,事實證明了我是對的。

我說的輝瑞和莫德納新冠疫苗戰略效果甚微,很多人就以為我是反疫苗的,我隻是尊重事實。戰略的評價標準與FDA批準疫苗的標準是完全兩回事。FDA批準疫苗是基於防病有效率,這與結束疫情和減少死亡沒有直接的聯係。打個比方,鋼盔對士兵有用,但在戰略層麵上影響甚微。很多人為口罩和疫苗爭得不可開交,毫無必要。戰略選擇的差別是十倍百倍以上的差別,口罩和疫苗的那點作用不值一提。例如,美國采用壓平曲線戰略的人口死亡率現在約為百萬分之1956,中國采用嚴格隔離戰略的人口死亡率約為百萬分之3,差別在600倍以上。關鍵是要徹底拋棄壓平曲線戰略。

 

我關於新冠戰略的預測已全部被事實證明,不必多說。這裏要討論的是怎樣才能避免戰略失策?比如二戰中的德國和日本、蘇聯的解體,小的方麵到企業的戰略失誤。我試圖以新冠疫情作為例子來做一個初步探討,為什麽美國政府沒有采納我提出的反向隔離的策略?

真理在開始的時候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很可能是在一個人手中。壓平曲線是CDCWHO的防疫戰略,華盛頓大學是疫情預測的權威,早期隻有很少的人質疑其正確性。而全麵評估各種戰略(時間、死亡人數、經濟損失)的很可能就是我一個人,而我知道這一點。為什麽呢?首先要有質疑權威的素質,而不是盲從。其次要有需要的背景知識,這個完全是碰巧,因為我們不能預先知道需要什麽樣的背景知識。再次要有良好的身體狀態,因為深度思考是一種極限運動。一般人下棋可能是消遣,而職業選手下棋與職業網球選手打球一樣運動強度。沒有訓練的人一般會因為身體的自我保護機製而停止思考,隻有訓練有素的人才能夠透支身體而持續思考。之前我十公裏輕鬆跑60分鍾,現在還沒有恢複過來,隻能走十公裏。

 

顯然我們不能通過少數服從多數的機製來選擇最佳戰略。那怎麽辦呢?

首先,決策部門要意識到戰略失策。一個戰略既然製定了,決策者肯定認為是對的,自然信心滿滿,常常忽略不利的事實。對數據敏感的人去年三月底就可以知道壓平曲線錯了。一般人應該在去年五月知道官方的壓平曲線的預測錯了,因為死亡人數超過六萬人了。據目前透露的信息,類似於上策一和上策二的方案當時在政府內部也都有人提出,不知道為什麽沒有實施。今年五月當美國新冠死亡數達到60萬時,可以看到40%死於開始疫苗接種之後,應該開始懷疑疫苗的戰略作用程度。現在麵對以色列疫情複發,應該開始否定疫苗群體免疫。

其次,決策者要有責任或動力。如果新冠死亡多少與官員沒有關係,誰會花那個精力?這裏麵的政治和利益博弈,我就不知道了。

第三,決策者要有一個機製來判斷好的戰略。總統沒有能力判斷,那需要找到能夠做判斷的人。專家是不行的,要思想家。

第四,試點。是騾子是馬遛遛看。壓平曲線要試點,疫苗接種也要試點,都沒有做。反向隔離也可以試點,兩個月就可以看到結果。

 

看看企業家是怎麽做的。

喬布斯說,聽發明家的。他的自傳中提到,他看到iPhone這個想法但拿不準,就去請教一個發明家。我聽說,一家著名的軟件公司的CEO也看中了這個機會但遭到手下的一致反對,而一家著名的硬件公司的CEO甚至被搞下去了。

亨利福特拿不準造汽車是不是有前途,他去請教愛迪生。愛迪生又不做汽車,但他是發明家。

發明家天天與錯誤的想法打交道,自然判斷能力不同常人。

 

來源:  於 2021-08-30 08:42:5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