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人性靈魂的生死書-Azar五經-導言

(2022-03-29 15:55:48) 下一個

人性靈魂的生死書-Azar五經-導言

個理論能叫做經,是需要一定標準的。古代的儒釋道三教,都有各自的經:儒家是詩書禮易春秋等經

一個理論能叫做經,是需要一定標準的。

 

古代的儒釋道三教,都有各自的經:儒家是詩書禮易春秋等經書,道家就是道德南華太平玉皇等經書,佛教的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等等。等到基督教進入中國,按照相對的概念,也叫做聖經。

 

首先定義一下什麽是經。書,道家就是道德南華太平玉皇等經書,佛教的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等等。等到基督教進入中國,按照相對的首先定義一下什麽是經。

經的起源不詳,經文上被中文係的教授們接受的古文解釋成經的意思就是織布機上的三條直線,後來加上絲偏旁,會意成織布。至於經和後來大家說熟知的經書扯上關係,是被理解成抄寫經書的載體雲雲。本人覺得這個解釋邏輯上有硬傷。首先,宗教的產生遠早於文字,語言也早於文字。那麽那時的宗教是怎麽記載的?在織布機織出來布之前難道就不傳播宗教了嗎?中國的古籍大多是竹簡或龜背雕刻,並不是用布來記載。那些記載宗教的重要信息,在織布機發明前,難道沒有名字了?

 

個人分析,經在代表宗教信息的時間,應該遠早於織布機的發明時間。其根本原意,應該是:用來結繩記事的垂線。

 

其來源是關於信息的記載。古代記錄信息最原始的就是結繩記事,小事情會打個結,大點的事情有時就在結中間再穿點東西。一根根縱線,中間穿插著一些樹枝,石頭珠子,後來慢慢的時間長了,為了方便攜帶,人類才想出來把緯線鏈接,形成最原始的混合織物布匹。紡織業來源於結繩記事,來源於宗教曆法,才能解釋上麵的疑問,才能邏輯上說的通。(古代人一般是用獸皮來做衣服,所以紡織業要從禦寒角度說不是必須發明的)

 

這一點,也可以和來源於印度的佛教經書的發音來印證。

 

在印度,佛經或者其它經,發音用英文拚就是Sutra, 這個發音在印度梵文裏,還有繩子和線的含義。

 

所以一說到經,婆羅門,大祭司都會小心翼翼捧出一塊混織的,打滿結,墜著珠子和種子樹皮的原始布料。實際上,到現在非洲部落裏還有類似的遺存。

紡織業作為記錄信息的載體而發明,到後來發展到織布機,乃至因為織布通斷(0,1)的性質進化出了用來打孔的織布機,引發工業革命,後來進化出現在的電腦。人類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雖然變得麵目全非,但是,其本質還是源於宗教,源於對事物的記載,源於經。

 

狹義的定義一下,本人認為:經,基本上就是一種闡述大眾認可的宗教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書籍。

 

經者,徑也(channel)。經並不神聖,僅僅是一個信息載體,是一個路徑和手段。所以大家注意了,了解了經的來源,就沒必要執著於一字不漏的背經,抄經。文字本身就是有歧義的,基本了解含義,經的目的達到了,古代是因為書是貴重文物,在目前信息極易獲得的情況下,讀過的經書最好的歸宿是廁所。

 

此中有真意,得意已忘言。包括本人下麵陸續會發的名叫“經”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找個角度幫大家理解一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懶得用手機看的,可以打印出來,一張張放到廁所,緩解一下現代人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Azar五經這一係列文章。就是針對以下問題進行探討解釋。

1,靈魂是什麽

2,人活著的意義何在

3,   死亡的本質,轉世和輪回的真相

4,人類從何處來,往哪裏去。

5,快感的根源和快樂生活的源泉

 

按照佛經的規格,凡是能夠簡練合理回答上麵內容的理論,都配得上一個“經”字。今後會陸續通過五篇簡單的小文來闡述。

 

 

附論:為什麽這種通識類的通論(經)很難在哲學宗教領域的專業圈出現。

從釋迦摩尼,亞裏士多德,孔子那個時代開始,已經千年不出聖人。即便是底一級別的康德尼采佛洛依德等人,百年內也是寥寥,原因是什麽呢?哲學和宗教的專業化和世俗化。

 

專業人士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就是天生愛好,然後發展成職業。第二類是由於學習能力所限,被迫選擇競爭不熱門的職業謀生。

 

第二類就不說了,基本情況就是在競爭學位的時候,冷門的哲學宗教等就業收入較差的學科的錄取分數大幅度低於計算機經融等“顯學”,這類從業人員本身的智力水平就不是優選,加之對自己的專業缺乏強烈的興趣,基本就是混日子。

 

第一類按照興趣愛好選擇了專業的人。也會有局限性。原因如下:

 

1,大學導師製度或者宗教的上師製度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學生學習的時候會限製對方想象力。導師和上師們創造的學術範圍一開始就對研究方向做出了限定,導致學生很難自己選擇方向。一旦方向選定,學習的速度越快,目的性越強,學習的領域越窄,發現新東西的可能性越少。

 

2,導師掌控的學術圈(門派)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群體的力量會對個體力量產生壓製和暗示,離經叛道的壓力是遠大於圈外人的。特別是以此為生的人,常會因為治學時考慮經濟收益而不得不迎合一些世俗意識,扭曲了真理的本相。

 

3,由於知識積累,在一個領域積累的知識越多,就會產生一個弊端:後學者就越容易陷入信息海洋而不能自拔,遑論拿出時間學習其它學科的內容來進化本學科理論。正如一顆參天大樹上很難長出第二棵大樹,一個學科成立的時間越長,越難以在本學科內產生大師和顛覆性創新。舉個常見的場景:大量信佛教的人對批評佛教的人的理由就是,你沒有認真學習佛教經典的情況下,沒有資格評價佛教。而佛教的經典浩如煙海,門派林立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在這個背景下,後人窮其一生也隻有學習的份,缺乏精力創新。

 

4,就如歐基裏德幾何公理或者牛頓三定律這類利用先驗規則(公理)來闡述解釋世界的體係,哲學宗教學等學科本身具有先驗性。宗教哲學領域類似體係也都是先驗的,比如上帝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不容置疑的先驗公理,在其領域內禁止任何挑戰公理的現象出現。學科內的專業人士就陷入了悖論:要麽不承認公理,被專業開除(連上帝存在都懷疑的人沒法是基督教徒;不承認因果輪回的人沒法叫佛教徒)。要麽隻能在公理內發展定理,限製了天賦的發揮區域。

 

綜上所述,哲學和宗教領域革命性的創新不可能出現在學院氛圍內,上師和導師體係本身就會扼殺這種可能性。特別是哲學,宗教學這類學科,信息本來在網上極易獲得。大學還投入資金進行扶植,實際是對人類資源的浪費。

 

新的創新隻能出現在一類人群身上:對哲學和宗教有強烈的興趣,不以學科為生,廣泛閱讀,觸類旁通,敢於發言的人。但是這種“民科”的失敗率是極高的,成材率極低。這點需提起注意。

 

人類第一次思想解放來源於文藝複興時印刷術傳到歐洲,信息傳播的普及。產生了大學,等學術團體,打破了教堂對信息的壟斷,為歐洲封建社會敲響喪鍾。目前的互聯網的普及,將會打破大學教授對通識類學科(文史哲)的壟斷,第二次解放人類的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打破少數人對哲學宗教主義的壟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