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銀行係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片哀鴻之聲。
出了啥問題了?
其實說白了,就是銀行得COVID了。
這種傳染病,傳染能力極強,而且沒有啥好的藥可以治。疫苗也沒有。染上了隻能靠自己扛,或者自己扛不過找政府幫忙。
這種傳染病專門危害弱者。比較小的銀行更容易重症,甚至直接白肺去ICU等著呼吸機。
病原體是啥啊?
答案:缺失的信心。
銀行是靠客戶的信心來維持的。要知道,客戶存一塊錢,銀行可以根據這一塊錢貸款出10塊錢,然後吃貸款的利息。如果客戶要取回存款,那麽銀行就拆東牆補西牆把現金給客戶。一般來說,銀行的現金儲存隻有總資產的10%左右。所以,如果客戶們在同一時刻都喪失信心,都要來取款,那麽銀行根本沒有那麽多錢給客戶。這就是擠兌。
所以說,客戶的信心沒了,銀行就立刻進ICU等死。
那麽客戶為啥會沒有信心呢?
因為這些銀行的資產管理不當。它們通常是投了很多資產在債券上。一般來說,債券是很安全的投資,尤其是美國國債,基本上沒有比它更安全的投資了。但是,這些銀行沒有預料到美聯儲會持續大幅升息,或者他們預料的沒有實際上的尺度這麽大。一升息,債券價格就下跌。如果短時期大幅升息,債券價格可能出現顯著下跌。當然了,如果銀行能等到之前購買的債券MATURE,那麽其實沒有損失。但是,客戶們看到銀行的紙麵損失,就對銀行的信用產生了質疑,於是一場提款賽跑就展開了。於是這些銀行為了滿足客戶的提款需求,不得不在最不該出售債券資產的時候出售,以換取現金。結果紙麵損失變成了實際損失。更多的客戶看到銀行這種黔驢技窮舉動,就更加加劇了不信任感。擠兌就發生了。
銀行的這種傳染病會從最脆弱的銀行開始,逐漸擴展到比較健康的銀行。1929年的大蕭條就是這樣開始的。政府在這個時候應該迅速介入,接管並保證垂死的銀行。這樣雖然有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雖然會耗費政府不少的資金,但是這種舉動在危機的時刻是必須的。前麵說了,這些銀行的危機說白了就是信任危機。如果政府能用政府的信仰為危機中的銀行背書,幫助他們度過危機,那麽不僅僅可以避免危機的擴散,也能打擊那些惡意狙擊銀行的投機分子,維持經濟的穩定。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一直持續了10年左右,在二戰爆發的時候才真正結束。當時的美國政府沒有在一開始就介入信貸危機,導致大蕭條比所有人預想的都嚴重。最終美國政府還是不得不介入,但是花費了更大的力氣和資本才扭轉了局麵。
其實,中國的銀行係統比美國的要脆弱得多。但是因為中國沒有自由的媒體,所以老百姓渾渾噩噩全然不知危險。在未來的幾年,會有一個時刻中國的銀行開始大爆雷,從小銀行開始逐漸擴展到大銀行,國有銀行。到時候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批有史以來最低學曆的中央領導們怎麽應付這個局麵。
禁止儲戶提款雖然短時間確實能防止擠兌,但是長遠看會進一步摧毀儲戶的信心。一有機會,儲戶還是會來提款。這銀行隻是把壯烈的死亡變成一場漫長的痛苦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