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創的天空

這裏詩歌和視頻都是緣創。每一張圖片都是攝影師拍攝的照片。
見你也是緣。希望詩歌照片和音樂能給你帶來真實的感受。
https://tinyurl.com/Yuansky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這樣讀[尤利西斯]可以裝Beta

(2023-11-06 16:58:56) 下一個

若要補腦,可以讀<尤利西斯>,若要殘腦,也可以讀<尤利西斯>。沒有參考文獻,一般的人都讀不了這本書,就算有參考文獻,其實文獻也沒有那麽大的意義。有的評論太高大上阿,說這是史詩級別的書。可是史詩又如何呢?閱讀不給人帶來收獲和快感的話,隻能說讀者讀到了屎詩,就算讀者完全讀不懂,那也是就讀者口味來說的是shi。如果還要堅持讀下去,那就必須分析自己閱讀的目的---我讀這本書是為了裝Beta嗎?現代人裝B的方式有的是,我為啥要讀這麽一本腦殘的書呢?哈,答案很簡單,和尚版主(書版的和尚斑竹是我老弟哈,俺是雲兒之後的另一大姐大,啊哈,雲姐是白道的。我從來不混白道,在黑道也混到有弟弟可以欺負了!)說,讀尤利西斯,可以解乏。誠然,我這個俗人讀到shi的時候,一定解乏,但是這是史詩啊,一定不能裝吃不下的。我其實一般上完班再和娃鬥智鬥勇以後,真的很乏,但是乏完了,也還是覺得無聊。所以我覺得說不定讀了這本奇書,好比吃了魷魚龍利的細絲,這可以解決我的無聊感。俺這就試一試。

讀<尤利西斯 >,感覺是讀者和某樣東西的具體的剝離。因為給我的感覺,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裏的人偏偏就這樣被混在一起。這個世界有敏感和不敏感的人,他們在體力勞動的時候差別不大,但在腦力運動的時候就如隔溝壑千丈。然而,這個兩個世界,一個在書外麵,一個在書裏麵。書裏每一個被敘述的對象,是這樣的可憐的被剖析,先是緣於作者敏感的雙眼。每一個被描述的對話,內容是自然和無恙的,隻是在場景的烘托中不自然的就變得詭異起來。如果這是史詩,那是的,因為我們的時代讓我們詭異,而不是我們人自身。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一切都在更加豐富起來!食物其實是吃不完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持續的去掙這一口飯錢。書其實是讀不完的,但是我們都還在不停地創造文字。人的感情是這樣的泛濫了,因此我們更加空虛。我們這樣緊張的害怕未來的饑餓,所以我們在不停的製造食物。我們這樣害怕空虛,所以更加流浪去找尋感情的寄托。這樣兩位在城市裏流浪的男主人公,不過是在一個過度豐富的世界裏,尋找一個存在時必要的先覺條件,而它隻能是精簡後最根本的存在,所以很難找到。在意識過於豐富的世界裏,很不幸,人們不再需要形而上了。世界的本質不再重要,因為我們持續地生活在它的衍生物裏麵。

1970年出版的讓•鮑德裏亞的<消費社會>(現在已經再版多次)一書裏陳述了一個物質相當豐富的社會,作者認為人們消費的不再是物質本身,而是消費一個符號。鮑德裏亞的符號消費一說,從他的博士論文開始,就成為了他作為一個現代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符號。他在<消費社會>裏更加深刻的闡述了我們樂於浪費的集體行為,以及浪費給社會的運作帶來的價值(但我認為,浪費給社會帶來價值,不見得給人類帶來價值)。意識流之所以存在,隻是因為社會同時進化到一個精神物質也相當豐富的時代。精神世界裏,思想如此多樣化和多元化,方向過於豐富,而沒有地圖,人的意識自然會茫然不知所蹤,隻能蔓延。假設我們的意識真的如水,我們沒法控製水會沿著我們看到的路來流動,因為我們設計路麵的時候,不需要考慮高低,隻需要考慮去往的方向。正因為我們的意識不是我們的軀體,意識便如同水一樣,在我們的城市裏麵蔓延----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都柏林城市,也是世界上的每一個城市。洪水來時,水不會隻流過街道,水會無處不在。在城市裏的叢林之間流動的意識,這個意識流如同樣會充滿城市裏的每一個空隙和空間。這就是<尤利西斯>的敘述給我的一個亂哄哄的感覺。

以我讀書的風格,書裏一個人名我都記不住。但是真的不重要。因為記敘本身可以劃開來讀,因為書裏的情節完全不需要關聯。<尤利西斯>裏麵,這個人和那個人怎麽見麵說話,都不重要。因為,對話的設計不是為了對話的內容本身,而是為了表達作者想表達的這個人和另外一個人在有意識的進行無意識的交流。----這些對話在我讀來,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每一次敘述的主角和環境互動時,折射了我們相逢和彼此交流的本質,我們的交流就是為了不交流----因為我在和你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對自己在意識中的承認----“你”是誰,“你”怎麽說,並不重要, 但是“你”對“我”的反饋證明了“我”意識的存在。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相繼的時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戰以後的達達主義的興起,人們需要否定戰爭和這個社會的瘋狂,催化了精神分析學說,也催化了意識流的創作,注定了將來會有後繼的人們來傳承。因為,我們的意識無處可逃。

戰爭的巨型化,和城市在廣泛的巨型化,是二十世紀的主要特征。現代的史詩是什麽?使我們所有的人一起在湧動,而不再是一個古代的孤獨英雄自己創造了史詩。人永遠都不再是自己,而是群體中的自己,我們的意識,永遠在城市裏和別人一起湧動。我們每觀察到的一樣器物,後麵就代表了非常豐富的社會關係和曆史來源。我們的意識不再古老而原生,我們在一個城市叢林中,孤獨而脆弱。我們卻無奈於每一樣和我們發生關係的東西和人,都在曆史裏被定位到特別清晰,然後繼續模糊起來。為什麽繼續模糊起來?比如書中對話談到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不再是對話者自己看到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必須要放在曆史上別人評價過的框架裏繼續談論----哈姆雷特不僅背負著他的父親和母親,他的愛人和仇人;他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還背負著後來的人對他的所有的詮釋-----我們不會害怕過分解讀,雖然我們認識卻又不認識那些以往的談論者。作為現代人,這就是為什麽意識流格外的現實和具有普遍性,我們每一個人都逃不過,不管你有多麽深刻,或者多麽膚淺。你一定會失落在一個巨型城市裏麵,因為信息無處不在。

作者細膩而敏感的心,在他的自傳體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表現的和<尤利西斯>如出一轍。前者是起源,後者是續篇。

按照我的正常讀書習慣,現在我先跳去讀第十四章了,據說這個十四章最宏大。果然,很吸引女人的眼光。這第十四章的內容,用土話說,是講生娃的;用醫學語言,講分娩;用哲學語言,是講生命的本質的現實來源; 用聖經的話,就是陳述撒旦的誘惑而帶來了女人的痛苦 。同樣一個行為,視角這樣多元和多餘!但是,繁殖,無論如何批判和書寫都是不會被人類所厭棄的,因為直接就犯了每個人老母親的大忌,和自取滅亡的本質。這部小說的創作手法,采取的就是這樣一個形式,作者提醒你,變幻你的棱鏡,去觀察這個世界,你一定發現,這個世界不是我們普通認為的印象世界,而是感性和理性世界的混合,就在一念之間。

哈哈哈, 的確未完,但是不知道會不會待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kir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哈哈,讚花姐說得好,真的有些會惡心一輩子!
kir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謝京姐來逛,我也隻是此時感興趣,就抱著啃了幾口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因為記敘本身可以劃開來讀,因為書裏的情節完全不需要關聯。”K妹總能抓住要害,我看影視也這樣,往往一個點一個情節就可以打動你一輩子或者惡心你一輩子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我家也有這本書, 是娃爹的原版。 我看了幾次都讀不下去。 娃爹說很正常。 讚第一段, 也讚後頭的議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