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獵

冷眼觀世界,靜心坐井中
個人資料
齊風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和一位準留學生的對話:對疫情的恐懼

(2022-04-07 19:25:49) 下一個

今天有位小朋友經朋友介紹加我微信,谘詢留學事宜。 我欣然加了微信朋友。開始打字聊天。

她介紹自己說:曾經在美國留學,去年打了兩針mRNA疫苗後回國了。在這期間申請到一所美國著名大學的研究生錄取。 但是因為家人攔阻,她想要跟學校申請延遲一年入學可不可以。她擔心自己過去曾經有一年在美國沒報稅,她申請研究生入學也沒有考GRE,如果申請延遲一年,會不會被學校找理由拒絕錄取。

我說:一般來說學校錄取你了,就不會在乎你是不是考過GRE。你報沒報稅和學校錄取一點關係也沒有。申請入學延遲一般情況是可以的。大部分的美國高校錄取了學生,隻要學生真心願意來上學,保留一年學籍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我不免好奇她申請延遲的原因是什麽。相信隻要合情合理的理由都可以。

她就說了三個理由:1。 因為疫情, 怕國外疫情厲害,不想染病。 2。想實習一年再去上學。 3。 家裏還有事情要處理。

我逐條給她分析: 1. 因為疫情擔心沒有必要。 美國完全放開了, 你有美國大學錄取通知書, 拿到美國簽證沒有問題, 有美國簽證出中國進入美國也沒有問題。 所以不用擔心疫情的事。 2. 想做一些實習可能算個理由, 如果你的實習機會比來上學更難得。 3. 家裏有事情要處理, 也看什麽事非得你來處理吧。 隻要你的理由足夠不可抗拒就可以的。 我提醒她講實話很重要。 美國人非常看重誠信。

她說:疫情主要是擔心安全問題, 怕得病有後遺症。

我說:你在國內打過第三針疫苗了,又那麽年輕,得了也就是嗓子疼幾天就好了,怕什麽呢?

她說:但打了疫苗不是也沒什麽用嘛?

我的老天, 中國的疫苗宣傳是這樣的嗎?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會對疫苗有這種誤解?她這是聽了美國的宣傳還是中國的宣傳啊?

她說:不想得新冠,會有嚴重的後遺症。

哦。 我隻好加快我的打字節奏了。 Omicron後遺症不多。 本身就是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居多,有後遺症的絕大部分是剛開始沒疫苗時重症入院治療上過呼吸機救回來的。 輕症還有後遺症的沒聽說過。Omicron 一定會和人類共存的。 中國的防疫現在盡瞎胡鬧。 中國應該抓緊時間給每個人打加強針,引進更有效疫苗,而不是動不動封城,全員核酸檢測。核酸檢測不治病,疫苗才能救人命。除非中國不準備開國門了。 隻要一開國門, 外麵有病毒就防不住。 打過疫苗的人得了絕大部分是輕症。完全打過疫苗的死亡率極低,中國疫苗不怎麽防感染,但是防重症和死亡方麵是有不錯的效果的。什麽疫苗都是這樣, 最多70% 有效率和90% 有效率的差別。 老年人比較怕, 年輕人沒什麽可怕的。

她說:他們家還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都怕。

我說:中國人民過慮了。中國政府過慮了。用封城的辦法抗疫,不讓人看病,死的人隻會更多, 而且是一定是老弱病殘和窮人。中國一直保持千分之七左右的年死亡率。隨著老齡化社會, 死亡率可能會增加。 十四億人口的國家, 一年按千分之七, 死亡多少人? 你算算。 平均到每天是多少人? 一個星期不讓人去醫院看病會多少人不得不枉死在家裏? 一個月不讓去醫院做產前檢查,有多少孕婦嬰兒會有危險的?該做的癌症篩查,體檢,等等,拖後了,會有多少可能早期診斷就能治的病給耽誤了?摔傷,骨折,內髒炎症,心梗, 腦梗,腦溢血, 等急重症會有多少隻是因為幾個小時的耽擱造成不可挽回的的致死或致殘的長期後果?假如隻算上海, 3千萬人口, 平均一天死多少人? 這種封城會耽誤多少人的治療?病毒已經弱化,大部分人已經打過疫苗,因病毒的死亡率不會高。目前中國上海嚴格封控的做法,好像除了新冠別的病都不是病,死了白死,沒人管,自認倒黴?非常讓人痛心。

但是咱們都不是決策者。 你能拿到簽證就趕緊出來吧。不需要害怕疫情。 做好個人防護就好。得了也不是自己錯了。年輕人症狀厲害一些的,也就發燒咳嗽類似流感症狀, 在家休息幾天也都好了,照樣能寫作業,趕報告。 小孩子症狀輕,好得快。怕的是老年人, 有基礎班的老年人, 比如並發癌症, 肺病, 腦心血管病, 糖尿病等。讓家裏人放心吧。 他們做好防護打好疫苗就好了。 少出門瞎逛,外麵去公共場所室內環境戴好口罩,基本就足夠了。

小朋友連聲說好的,明白了,謝謝您。

看把我們的孩子們嚇得。 對疫情的恐懼比疫情本身更害人命。

補記: 經過兒子染疫兩天兩夜在家吃睡基本沒什麽受影響,輕症就這麽好了,我更加堅定了病毒和人類共存的日子已經到了。 盲目抗拒是做無用功。 做好自身防護和增強免疫力的工作最重要。 重點保護好家裏的老年人, 鼓勵幫助他們全程打好三針疫苗,第三針盡量選異源疫苗。然後就心態放輕鬆點吧。 年輕人該幹啥幹啥去, 別蹉跎了歲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