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獵

冷眼觀世界,靜心坐井中
個人資料
齊風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原創文學:人生如隻如初見

(2022-04-20 19:32:30) 下一個

原創文學:人生如隻如初見

他是滿州正黃旗人,上三旗貴胄子弟,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本可憑借祖宗的福蔭輕輕鬆鬆地謀得個一官半職,隻需提籠架鳥,鬥雞走狗,賴餉而食。然而,他並沒有躺在祖蔭裏貪圖享樂,而是卻憑著文韜武略,通過“六級連考”成為天子門生,二十二歲即在殿試上獲得賜進士出身。

他以科舉入仕,不料卻成了禦前一等帶刀侍衛,傳說中的大內高手,糾糾武夫。然而,他卻偏偏與眾不同,非要文武兼修,滿腹才學,鍾情詩詞歌賦,在廣博浩瀚的中華文學史上獨樹一幟,隻那一句“人生若隻如初見”便足以傳唱千古,名垂史冊。

他更是一個癡情的種子,原配妻子與他隻共同生活了三年便撒手人寰,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每逢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生辰與祭日,他都會將無盡思念化作一首首淒婉的詞句。

他就是納蘭性德。

天妒英才,他在而立之年便英年早誓,但他的詞以及他這個人在中國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中華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都注定要被載入史冊。

大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1月19日,一個寒冷的日子,納蘭性德誕生誕生在一個富貴顯赫的家族。從出生之日起,他就注定是一個令無數紅顏為之傾倒的才子,父親納蘭明珠為權傾朝野的宰相,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的女兒,一品誥命夫人。幼時的納蘭飽讀詩書,文武兼修,有神童之稱,十三歲便已曉喻京城,十六歲入國子監,十七歲參加順天府考試,中舉人,十八歲會試中第,成為貢士。

清代科舉共分六級,前兩級分別是縣試和府試,通過這兩級考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小學畢業和初中畢業,畢業者為童生。第三級就是院試了,通過者就成為秀才,大概相當於今天的高中畢業,秀才本人可以免除稅賦勞役,對於絕大多數讀書人而言,他們一輩子的學業也就止步於此。

第四級考試,就是鄉試了。擁有秀才資格的人可以參加省裏舉辦的鄉試。鄉試一般在秋天舉行,也被稱為“秋闈”,通過鄉試就成為舉人,大致相當於擴招前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鄉試的第一名是“解元”,就是今天的高考狀元,最著名的上唐伯虎唐解元。

大學畢業在今天不是什麽難事,但在清代,鄉試每三年才舉辦一次,雖然各省錄取人數不盡相同,但大致都在一百人左右,這可是全省錄用的人數啊!中了舉,叫做“發解”或“發達”,雅稱為孝廉,俗稱為“老爺”。出身於官宦世家,納蘭本可以靠著祖蔭,輕輕鬆鬆換一個功名,可他偏偏就不,他不要人家說他是八旗子弟,靠著祖蔭的蒙蔽,他要一級一級地參加考試,愣是考出個舉人來。十七歲就當上“老爺”,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可納蘭考取功名卻不是為了當什麽老爺。

擁有了舉人資格,就可以在來年進京趕考,叫做會試,會議一般在春天舉行,所以也稱“春闈”。不過,通過會試確實有些難,因為來自全國各省的貢士(參加會試的舉人)數以萬計,每屆大概就錄取三百來人。不得不承認,納蘭是一個天才級的學霸,康熙十二年(1673年),納蘭順利通過了春闈,再過一個月,他就可以到紫禁城參加殿試,成為天子門生了。

直到此時,納蘭的個人履曆,可謂是呼風得風,喚雨得雨,真真的一帆風順。不過,就在他參加殿試之前,卻出了一個不小的插曲,一場大病使他錯過了殿試。

這場大病,跟他的第一段愛情有關。

一年之後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九歲的納蘭與盧氏大婚。盧氏父親是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盧興祖。可以肯定地說,納蘭與盧氏的婚姻是一場政治婚姻,兩家結姻,強強聯合。此時,上天再一次眷顧了這位多情又憂愁的公子的——妻子盧氏成了他的紅顏知己。

這世上,有哪個少年不多情,又哪個少女不懷春。其實納蘭在大婚之前,就已經有了心上之人,就是他的表妹。納蘭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這位表妹——眉如遠山,眼似秋水,膚若凝脂,襲生芳菲,唇點朱丹,深蹙娥眉,掩不去萬般風情,盡顯嫵媚……納蘭七歲時初見表妹,從此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他吟詩,她研墨,他喜歡她眉宇間淡淡的憂傷,她喜歡他的橫溢才華,但凡世間事,尤其是愛情,越是“人生若隻如初見”那般的唯美,往往越是落得“何事秋風悲畫扇”的結局。納蘭的父親此時已是當朝兵部尚書,他心裏十分清楚,納蘭的這個表妹此時已是無父無母,無家無勢,而納蘭要娶的一定是名門望族。當納蘭順利通過會試,急於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表妹的時候,得到的卻是父母的極力阻撓,納蘭即便是以絕食來抗爭,也始終無法再與表妹見麵。最終,當納蘭得知表妹已被送進宮中參加選秀,想到自己心愛的女人已被他人擁入懷中,驕傲的納蘭終於明白,那位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的天子,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是永遠無法企及的。

與表妹的愛情就這樣結束了,納蘭由此而得上一場寒疾。而正是這場寒疾,埋下了納蘭英年早逝的種子。

納蘭畢竟是納蘭,身體恢複過程中,他要重新找回自我,實現一個男兒的宏偉抱負,就算不求青史留名,也要為自己的心,在厚厚的書卷中,留下自己的痕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納蘭在父母的操辦下迎娶了盧氏。

此時,納蘭的才名早已名播天下,盧氏也知道納蘭心中始終有一位衷情的女子——納蘭因病未能參加殿試,這麽大的事情必有原因,而事實上,納蘭對此並沒有隱瞞。但優雅嫻靜,氣質如蘭的盧氏崇拜納蘭,她願意用自己柔軟的心去融化這個男人內心的堅冰,她的柔情讓納蘭幹枯的心田盛開了第二枝花。她似乎可以看清他靈魂背後的無奈,看懂他內心的惆悵與悲傷,納蘭常與她一起去湖心劃船,一同在夜晚賞月,他們很喜歡這種平靜而又恬淡的日子,平靜得宛如一朵墨菊在靜悄悄地傾吐著別樣的芬芳。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婚後的納蘭並沒有耽於兒女情長,他依然發奮苦讀,在名師指導下,他耗時兩年主持編纂了儒學匯編《通誌堂經解》,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包含曆史、地理、天文、曆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在等待了三年之後,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十一歲的納蘭參加了下一期殿試,獲得二甲第七名,相當於全國第十這樣一個名次(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出身,康熙皇帝賞識他的才華,授予他三等侍衛,沒多久又授予他一等侍衛,納蘭多次隨駕出巡。

人一旦入仕,就身不由己了,納蘭同皇帝出塞,去雄奇的大漠戈壁,寫下了著名的《長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字麵上看,納蘭寫的是戍邊將士,他們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深了,千萬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外麵風聲不斷,雪花飄落不止,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眠,其實寫的卻是自己對盧氏的思念——在我溫暖寧靜的故園,卻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我的愛人,你此時在做什麽呢?

大漠歸來,納蘭愈發珍惜與盧氏在一起的日子。轉眼,他與盧氏已經結婚三年,這三年的生活不短不長,卻讓納蘭時時感受到了感情的歸宿。可惜的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盧氏遇上了難產,在生下他們的孩子後便永遠地離開了他。

用情至深,最怕離別,盧氏亡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暮春。四年前,初戀的表妹離開了他,他大病一場,甚至無法參加殿試,而今,鸞鳳和鳴的盧氏又離他而去,接踵而來的打擊使納蘭幾乎不能承受。納蘭的人生,仿佛注定了是要殘缺的——上天總是賜予他美好的希冀,卻又在恰好的時間讓他措手不及,盧氏去世半月後,他便寫下《青衫濕遍•悼亡》:

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淒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回廊。

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判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薄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盡寸裂柔腸。

(譯文:

想到你,淚水就將我的青衫衣襟打濕!你對我的真情和關慰,點點滴滴我又怎能忘記呢?半個月前你還帶病而強打著精神做事,當時你剪燈花的聲音現在還仿佛留在銀燈邊。回想起來,你生性膽小,連一個人在房子裏都害怕,可如今你卻在那冷冷的幽暗的靈柩裏,獨自伴著梨花影,受盡了淒涼。我願意為你的靈魂指路,讓你的魂魄再一次到這回廊裏來。

你我近在咫尺,正一樣地消受著這夕陽晚照下的荒原淒景。我願用我的熱淚和著祭祀的酒漿把你滴醒,讓你又活轉過來,可又怕你醒來後繼續為我傷神,你定然會說:你書生命太薄,應該多多保重,不要再耽於兒女情了!但我卻記得你我曾有過的密誓,現在想來那誓言真的難以實現了,想到這一切又怎能不叫人肝腸寸斷呢?)

這是納蘭寫下的第一首悼亡詞,這是怎樣的一種悲痛,又是怎樣的一種淒涼,才能把衣服都濕透?

納蘭在悲傷中度過了三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情到深處成詞章同,其間,寫下了無數的悼亡詩,點點滴滴訴說著對盧氏的思念,納蘭詞之所以這般的婉麗淒清,直入人心,在於他對他盧氏的一片真情,例如,他在盧氏去世百日之時,寫下了《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夕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上片三句借月亮為喻,寫愛情的歡樂轉瞬即逝,恨多樂少。下片寫傷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簾間呢喃,反襯人去樓空,未亡人的孤寂,用“雙棲蝶”的典故,表達了他與盧氏的愛情生死不渝,把永恒的愛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之中。更有他後來寫下的《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謳歌愛情,字字句句都是愛情的悲唱: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的一對壁人,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整日裏,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淒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

就像“漿向藍橋易乞”,就像“藥成碧海難奔”,愛人遠去,如若相會,隻能在天河裏相親相望了。就像他的愛情,注定了漂泊,再也沒有歸期。)

納蘭決心不再續娶,但堅守三年後,迫於家庭壓力,他娶了自己上司的女兒官氏。據《納蘭君墓誌銘》載,官氏的父親是“光祿大夫,少保,一等公”,在清朝,一等公是授予功臣和外戚的高級爵位,官氏的家世比盧氏更顯赫,官氏的相貌也屬上乘,假設官氏能夠像盧氏一樣夫唱婦隨,理解納蘭的才情雅趣,真正融入到納蘭的內心世界,那麽,後世留傳下來的《納蘭詞》中或許會多一些溫婉的恬淡,少一些悼亡的憂傷,但官氏嫁給納蘭之後,一直沒有子嗣,這或許與官氏性情驕橫,受到納蘭冷落有關,因為思念盧氏,納蘭寫下了《點絳唇•一種蛾眉》:

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傷心早?

素壁斜輝,竹影橫窗掃。空房悄,烏啼欲曉,又下西樓了。

(譯文:

同樣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就不如上弦月好。就像那愁苦之時下垂的眉毛,不如歡樂時上彎的眉毛好一樣,庚郎年紀未老,為什麽那麽早就傷心呢?

白色牆壁上落下月亮的餘暉,竹影在窗欞間輕輕搖曳。相思的人獨守空閨,直到烏鴉聲起、清曉將至,月亮也落下來了,徒留我一個人對影憑吊。)

在這首詞裏,納蘭把兩位妻子比作“蛾眉月”,下弦即為新婚妻子,初弦即為盧氏,他雖然沒有直接說明現在的妻子不好,但“下弦不似初弦好”還是表明了盧氏在他心中的地位。

比納蘭年長一歲的康熙,對這位才子十分欣賞,此時。納蘭已經成為康熙身邊的一等侍衛,常陪伴康熙品茗煮酒,吟詩作對。對於其他人而言,這是至高無上的熒榮耀,但是對於納蘭來講,這樣崇高的榮譽不過是一種負擔,他寧願邀三五好友,一起看陌上花開,聽春之鳥鳴,寧願與一紅顏知己安居籬笆小院,靜守四季炊煙。

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說納蘭與賈寶玉有幾分相似,他們同樣有著滿腹才華,同樣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上天也同樣賜給他一位如同黛玉般鍾靈毓秀的女子,讓他在自己的心田上種出第一枝愛情之花。

大約在清乾隆五十年代中期,一百二十回刊印本《紅樓夢》問世不久,就有人對其隱匿於書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進行探尋,和珅把《紅樓夢》進貢給乾隆皇帝閱覽,乾隆讀後說:“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乾隆口中的“明珠”,正是納蘭性德的父親、康熙朝大學士納蘭明珠,而納蘭性德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正是至交。

日子就這樣被一頁頁不經意地翻過,二十三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詞作編造成集,名為《側帽集》。側帽,歪戴帽子,出自《周書•獨孤信傳》:“信在秦州,嚐因獵,曰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民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說的是北周時期的美男子獨孤信,因長得很帥,常有人以他為模仿對象,堪稱時尚。某天,他出城打獵,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他騎馬疾馳回家,頭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來不及扶正。不明就裏的人看了這個樣子,大感驚豔,覺得他真是瀟灑極了,第二天,滿大街上都是歪戴帽子的男子。納蘭將自己的作品命名為《側帽集》,既有風流自賞,又有孤傲群芳的意思。不久,納蘭又將自己的詞集更名為《飲水詞》,他把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比作清澈的溪水。

《納蘭詞》是納蘭用心血寫成的詞集,他雖然生長在鍾鳴鼎食之家,卻屢遭不幸,失意抱恨,喪妻悼亡,即便是隨康熙巡察邊關,他描寫的邊塞詞,也處處透露著淒清婉麗、哀感頑豔,讀之令人“九轉腸回”,如他的《采桑子•塞上詠雪花》: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裏西風瀚海沙。

納蘭說,他喜歡雪花不在於其輕盈的形態,更在於其在寒處生長。雪花,雖與牡丹、海棠等人間富貴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潔品性。謝道韞死後,已無人憐惜雪花了,隻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聲中任西風吹向無際的大漠。在這首詞裏,納蘭說自己像雪花一樣,別有根芽,並不是什麽“人間富貴花”。

那麽,納蘭說自己不是人間富貴花,又是什麽呢?且看《浣溪沙•我是人間惆悵客》: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

“我是人間惆悵客”,隻這一句,納蘭的哀愁都溢了出來。因為飽嚐人間離愁別苦,他才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可是,看見自己竟然在流淚,便自對自地冷嘲:“你是一個伶仃孤苦的人間惆悵客,獨自掉淚究竟是為什麽呢?難不成還會有人來給你安慰麽?”

這就是納蘭,一位多情、深情,而又敏感的男子。滿腔愁苦,轉過身才發現,自己是如此可憐,竟然連哭泣似乎也毫無價值,他所能做的,隻能是在腸斷心碎之後,憶平生了。

“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的詞在當時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人們喜歡納蘭的情,納蘭的靈,可人們始終無法真正懂他。他的人生如同逆旅,被迫在塵世裏扮演一個他並不喜歡的角色,被迫穿起別人的嫁衣,假裝很幸福。

也許是因為“下弦不似初弦好”的緣故,納蘭再婚後不久又納顏氏為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首次南巡啟鑾,納蘭隨從,十一月至江寧,謁明孝陵。期間,二十九歲的納蘭結識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跟納蘭一樣滿腹才情,在刊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眾香詞》中,收錄了她的詞作。從詞作看,她的氣質與納蘭相像,也許正因為如此,納蘭與沈宛相愛了。回京後,納蘭不顧父母反對,將沈宛接到京師,執意納沈宛為妾,可納蘭相府容不下這個出身青樓的漢族女子,不讓她住進明府,更不承認她妾的名分。無奈,納蘭自置別院,沒有父母的祝福,沒有同僚的朝賀,在一群好友的祝福下,納蘭與沈宛終成眷屬。

與沈宛在一起的歲月是如此靜好,可幸福總是那麽短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晚春,納蘭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歎,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溘然離世,年僅三十歲。又半年後,沈宛產下遺腹子,被納蘭府送回江南。

納蘭一生的驕傲,不在於自己顯赫的身世,不在於十七歲中舉,二十歲出頭做到了一等侍衛(武官正三品),也不在於他身披黃馬褂,伴隨在皇帝的左右,而在於他的詞,流傳至今的《納蘭詞》共348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麵,可以說是他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詞風清雅婉約,極是性情的納蘭,由此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木蘭花令•人生若隻如初見》

我心愛的人啊,如果我們的人生總是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甜蜜,該有多麽美好,可為什麽,最後卻總是成為畫扇上麵那一副淒冷悲傷的秋風圖呢?納蘭把自己的愛情,比作唐明皇與楊玉環之間的愛情,在長生殿裏發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最終卻不得不作決絕之別。

世間的情就是如此了,有些人相處了一輩子,始終如一麵平靜的湖麵,無一絲漣漪。有些人隻需一次邂逅,或是一次牽手,便已心意相通,相愛終生。就像舒婷說過,與其在懸崖上獨守千年,不如伏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

人生若隻如初見,短短一句,勝過千言萬語,人生中不可言說的愛與痛,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寫於2019年7月15日,2022年4月21日修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佳作,曆史與文學的重疊。
Jiajia28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聽說他的故事,謝謝你的佳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