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費城 Karen

(2025-09-08 17:29:15) 下一個

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的賽場上,全壘打飛入看台總能點燃全場熱情。搶到球的觀眾,仿佛就抓住了曆史。。比如,2001年巴裏·邦茲(Barry Bonds)第73支全壘打,球迷搶到後拍賣出百萬美元天價。還有孩子接到球後登上大屏幕,全場歡呼的溫馨畫麵。長久以來,MLB賽場有個不成文的美好默契:全壘打球飛入看台,如果身邊有孩子,把球讓給他們。因為,孩子們的笑臉才是全場最耀眼的焦點。

 

然而,就在上周五費城人對馬林魚的比賽中,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一位父親剛把全壘打球送給過10歲生日的兒子,一名女球迷竟衝上來搶奪,還拉扯父親。 場內觀眾立即噓聲一片,5分鍾後這位女球迷不得不離場,但離開時竟然對周圍觀眾豎中指。 視頻火速傳開,她也因此獲得了不光彩的‘Phillies Karen’(費城Karen)稱號。“‘Karen’這個詞,本是用來諷刺那些自以為是、愛找麻煩的人。它最早源於2004年電影《刻薄女孩》裏的角色,後來在網絡迷因的傳播下,逐漸演變成對各種自我中心、抱怨成癮、仗勢欺人等特權行為的統稱。”

 

視頻在網上迅速熱播。在當下充滿了爭論的美國,炸了鍋的網友們倒是同聲同力。Reddit 上有人怒噴:“她搶的不隻是球,是孩子的童年。”電視主播直播中吐槽:“真的假的。這是你的球嗎。你拿錯劇本了吧。”X、Instagram 上更是表情包滿天飛,把她塑造成“自私教科書”。所幸,兩支球隊迅速安慰孩子:馬林魚工作人員送上紀念禮包,費城人外野手哈裏森·巴德(Harrison Bader)親手送簽名球棒。 最終,連知名企業家馬庫斯·萊蒙尼斯(Marcus Lemonis)都看不下去了。他直接承諾:‘我會送這個小男孩和他的家人去看世界大賽,費用全包。另外,你們還贏得了一輛房車!’ 讓這段風波有了溫暖收尾。

 

出於隱私和避免網絡霸淩,媒體沒公布她的名字。於是她隻留下了一個外號—— “Phillies Karen”。立即成為美國公眾輿論的集體符號, 幾乎成了自我中心行為的教科書,提醒所有人:人類經常是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和他人厭惡的模樣。“好施舍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全壘打的球,本該是禮物,而不是戰利品。人生真正的贏家,從來不是為了爭奪而尖叫的‘Karen’,而是那些能讓別人因你而快樂,並因此收獲更多的人。真希望我們的世界,少一點‘Karen’,多一些溫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