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查理科克之死:美國在這個turnning point 上還能不能團結和共存,像MLK留下的那個夢裏一樣?

(2025-09-12 17:47:42) 下一個

查理科克不僅僅帶給許多個人一個Turning Point, 對美國大學校園政治氛圍可能更是扭轉了潮流。

查理科克的令人畏懼之處在於一個年輕政治人物的堅持和眼見的成長,使得他的校園辯論係列都像個懸疑電視連續劇,吸引了無數人的追劇,並在一個最強的高潮時段嘎然而止。

也許在2012年他19歲開始投身政治運動的時候他還是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的年輕人, 魯莽的決定要闖到大學校園裏去挑戰自由派的風車。他的觀點一開始可能完全經不起辯駁,他的辯論技巧也許開始時也不像現在這麽純熟,但當他堅持下去重複幾十次上百次上千次,不斷的從勝利或失敗裏吸取經驗和教訓, 不斷地從背後的保守派運動裏去尋找當下最能挑起人們注意的話題,通過現場辯論這種最血淋淋的碰撞方式迫使雙方陣營裏的人都去思考這些話題背後蘊藏的社會意義的時候,他就從一個普通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保守派意見領袖。

他的辯論成功率是在上百次的白刃戰裏鍛煉出來的,唯一能作弊的地方就是能夠無限的複活(直到9/10/2025的嘎然而止), 所以他的辯論精彩程度在他這一方是在不斷提升的。對手方如果沒有這麽多的鍛煉機會,沒有無限複活背後蘊含的財力支持和個人能力, 隻會成為這些辯論的背景板, 讓他的觀點不論對錯都有了非常高的存活率和曝光度。

對三觀成熟的成年人,這些激烈的辯論雖然很精彩,但又有誰的觀點真的會因此而改變呢?

對大學裏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尚處在三觀的發展期,對外界事物和觀點充滿了好奇心。傳統自由派的校園對黑白和對錯有著基本上固定的套路,每一代人都有差不多的社會價值觀,如環保, 如國際化, 如自由民主, 如平權, 如LGBT。當有一個查理科克這樣的年輕人闖過來,也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被迫看了或聽了他的政治辯論(或表演)幾次,幾十次,乃至上百次之後, 他的政治觀點必然會對你產生影響。特別是對不是本來注定是自由派和中間陣營的年輕人,這些影響甚至可以是決定性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的政治取向,同時也可能就此改變了一個個大學校園的政治氛圍。

也因為這樣,不管你同不同意他的觀點和立場,科克已經奠定了自己的曆史地位。起碼在這一代的白人青年的心裏,也許就如他自己非常不屑的馬丁路德金60/70年代黑人青年的心裏一樣,會因這一槍而超越肉體,成為更加不可磨滅,永不腐朽的政治符號。

我們且拭目以待。 看各方是否對他的死亡和政治遺產能做出正確的解讀和繼承。也看美國在這個turnning point 上還能不能做到團結和和解,像MLK留下的那個夢裏一樣。

Fact Check: Charlie Kirk called Martin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