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滿同學

寬容博愛,反對內戰。
正文

聖經中譯文學性芻議

(2022-01-16 06:23:46) 下一個

聖經中文翻譯的文學性芻議

                餘金彪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是上帝的話語,用奧古斯丁的話說是“從上帝之心靈中”流淌出來的,具崇高神學性的嚴肅嚴謹,閱讀時要懷虔誠和敬畏心。“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聖經》同時有驚人的文學價值,當之無愧為“聖經教育文學”,直擊欣賞讚美之心,活躍聖靈引領。《聖經》作者們的文學意識證據顯明:“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心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傳道書》129-10)“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情而達理,更好加深信徒與上帝的溝通聯係。

 

遺憾的是,華文世界的我們,極少數人有機會鑒賞原始文本的魅力。拘於語言障礙,隻能從翻譯中窺見風貌。最有代表的中文和合本自一九一九年初版以來,為普世華人教會奠定堅實的合一基礎,值得稱頌感恩。一百多年後,隨著時代變遷和白話文基礎的堅實,在保持先輩的豐碩成果同時,有必要就翻譯的語言風格和文學特性進一步豐滿,與時俱進。

 

晚生不儕,僅就最近研讀“四福音書”的片段劄記,管窺和合本翻譯的文學性。一孔之見,貽笑大方。

 

福音書中,《約翰福音》文學性最強。開篇氣勢磅礴,起承轉合流暢,細節生動感人,修辭豐富貼切,把一個神性充實,人性豐滿的基督形象活靈活現呈現眼前,讀來愛不失卷。和合本的傳神譯文的優點不多贅述。這裏就其中的瑕疵,以1318-38為例,簡略一窺文學性的缺憾。

 

細節是文學的生命。細節的真實和生動讓《約翰福音》散發出最感人魅力。

 

1318耶穌引用詩篇419“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直譯有些費解,且不準確。對照和合本兩處翻譯,意思有細微區別,可能為兩位譯者翻譯,通稿時沒有統一。英文“He who shared my bread, has lifted up his heel against me.詩篇裏翻譯“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描述大衛對朋友背叛的痛心。“share一詞多義,“吃過我飯”比“同我吃飯”更生動貼切。而”lifted up his heel不能簡單以為腳踢,首先“heel”本不是腳,是後跟。聯想基督進聖城騎驢駒的細節,這是極其生動的比喻,不是人踢人。如果意譯,可以是“吃我的草,卻踢我的人。”這對當時以驢代步的時代,人們更能體味這淋漓盡致表達被背叛的感情。用現代國內流行句子:“吃我的飯,卻砸我的鍋。”

 

另一個細節的翻譯,也值得探究。《約翰福音》1326”It is the one to whom I will give this piece of bread when I have dipped it in the dish.” 翻譯“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那時門徒一片驚慌,人人要撇清,急於尋找答案。達芬奇的畫作精準表現這一場景。《路加福音》忽略這一細節,《馬太福音》2623同一細節描述為“同我蘸手在盤子裏的,就是他要賣我”。《馬可福音》1420有類似翻譯,但”dips bread into the bowl with me” 仍譯為“蘸手”,讓人雲裏霧裏。很顯然,按飲食習慣,這裏不應該是“蘸手”,而是蘸盤中醬料,《約翰福音》翻譯更貼切。基督沒有明示猶大的背叛,保全他最後的麵子,並用象征自己軀體的麵餅,蘸醬遞給猶大享用,既顯示仁宅之心,給猶大最後懺悔機會,又一石二鳥,暗示給急切探詢的弟子一些信息,把耶穌的神情描繪栩栩如生。這比其他福音書裏直接昭示猶大叛變的細節更加細膩真切。

 

 

預言彼得不認主一段的描寫,《約翰福音》更為跌宕起伏,充分顯示耶穌的神性和對弟子的挑戰。彼得信誓旦旦要隨主而去,不惜生命。耶穌一個反詰,心靈叩問;然後一針見血點出:“you will disown me three times!《路加福音》2260是以回憶的方式表達這細節,其他二福音大同小異,除了明確雞叫兩聲。四福音都譯成“你要三次不認我。”百年前的白話文“要”字有多義,現在顯然會引起歧義,初讀以為耶穌為保護彼得,要他不認主。這就掩蓋了耶穌的預言。明確的翻譯應是“你會”或“你將會”,文字更精準。這是貫穿《約翰福音》後半段的一條主線,作者濃墨重彩把彼得的信誓,軟弱,悔恨,重新堅強,結尾的愛主三問,把彼得的心靈徹底洗滌,“你跟從我吧!”這是主對經受考驗過的門徒的召喚。主有時會量給我們一些黑暗的環境,容許我們經曆一些挫折,跌倒,使我們能認識自己,叫我們不敢再靠自己,而完全依靠祂(林後-9

 

此類例證在中文翻譯中隨處可見,值得重視。《聖經》的文學性已有共識,宗教改革中的《聖經》注釋家和文藝複興詩人承認:《聖經》文體多樣,多有比喻和詩歌特征,非常依賴於象征手法。其文學闡釋與宗教信念(神聖書卷)緊密結合,從而流傳甚廣,生生不息。中文譯本在忠於宗教信念的同時,

更加忠實反映其文學性,讓華文世界的信徒更好接受這“偉大的藝術編碼”(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語)。

 

文學性強的譯文更能幫助仔細透徹理解經文,激發聖靈的指引,調動情感的動能,情動於衷,理達於心,信如磐石,從而付諸行為,重塑生活,改變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