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人普遍認為味精非常不健康,所以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逐漸失去了蹤影,味精真的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嗎?今天小九為大家揭開味精的“真麵目”。
味精是不健康的“化學合成品”?
“味精不健康”的很大原因是,許多人認為味精是化學合成的,但其實都被騙了。
味精是在1908年,由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發明。有一次他在喝海帶湯的時,發現湯的味道很鮮美,為了弄清楚鮮美的真相,池田教授開始在實驗室研究海帶的成分,後來他發現海帶中含有一種名為穀氨酸鈉的物質,並成功提取了出來,命名為“味之素”,申請了專利。
1923年,風靡日本的“味之素”傳進了中國,化學工程師吳蘊初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穀氨酸鈉的方法,將其命名為味精,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很多人要說了,穀氨酸鈉這個名字一聽就是化學品。
其實我們經常吃的鹽也有化學名,叫氯化鈉,一個名字並不能代表什麽。現在的味精均采用玉米、大米等糧食做成,國內廠家現多以澱粉為原料,少數廠家以糖蜜為原料,通過純天然發酵產生穀氨酸,再提取出來結晶形成味精。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都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級別。
很多人都覺得味精不安全,不利於健康,其實恰恰相反,適量的味精其實對人體有益無害。
味精本身就是穀氨酸鈉,人體的體重有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穀氨酸占了20%,味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以產生穀氨酸,穀氨酸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價值。
除了合成蛋白質外,穀氨酸還參與腦內蛋白質和糖的代謝,有益於改善和維持腦功能,還能與體內血氨結合成無毒的穀氨酰氨,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氨毒害作用,可以作為肝病的輔助治療藥物。除此之外,穀氨酸還對營養不良、小兒大腦發育不全、神經衰弱、癲癇病等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既然無害,為什麽會有
“味精不健康”的傳言?
味精不健康言論起源於1968年,一名男子寫信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抱怨在中餐館吃過飯後,感到身體麻木,還創造了一個詞“中餐館綜合征”,理由是在食用了中餐館的菜後才出現了這些症狀。
1969年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曾指出,味精是“中餐館綜合症”發病的源頭,還做了一個實驗,給小鼠皮下注射了超量味精溶液,來證明味精有害。但這篇論文後來被指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事實上,人注射超量鹽水也會中毒。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甚至在20世紀90年代專門對味精進行了獨立調查,最終得出結論:味精是安全的。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項聯合研究表示,“味精”與“中餐館綜合症”無關,並指出“中餐館綜合症”本身就是基於“軼事”而杜撰出的詞,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還有人認為味精可能隻是種族主義者抹黑中餐的言論。
但這些官方論據並沒有消除民眾對味精的恐慌,直至今日,很多人仍然認為味精不健康。
關於味精的那些謠言
·味精會致癌
假的。
目前的謠言裏說“穀氨酸鈉在加熱到100度以上,會產生焦穀氨酸鈉,這就是味精致癌的罪魁禍首”。其實,焦穀氨酸鈉並不致癌,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焦穀氨酸鈉對人體有害;其次,味精要在120℃時才會產生焦穀氨酸,且產生的量極少,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
過高的溫度隻是會味精原有的喪失鮮味而已,所以最好在出鍋之前再加味精。
· 味精會導致脫發
不會。
味精的成分就是穀氨酸鈉,適量吃對身體並沒有任何危害。主要是味精中含有鈉,人體不能攝入過多的鈉,所以味精吃多了的危害和鹽吃多了的危害是差不多的。
· 雞精比味精更健康
並不是。
雞精的鮮就來自於味精,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自家雞精的成分表,裏麵肯定會有穀氨酸鈉。雞精還在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核苷酸、香精和其他物質。核苷酸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痛風患者要少吃。順便說一句,網上流傳的“雞精致癌”也不靠譜,其原因與味精相似,是杜撰出來的。
正確使用味精,健康無害
由於味精加熱溫度過高會喪失鮮味,所以最好在出鍋前加;
有些富含穀氨酸的食物,如海鮮、海帶、蘑菇等,它們烹飪時與鹽相遇加熱,自然會產生穀氨酸鈉,添加味精反而是多次一舉,還有可能破壞食物的風味,產生苦味,因此最好不再添加;
味精中含有較高的鈉,攝入太多鈉對身體不好,所以味精不能多吃,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腎炎等患者要減少味精的攝入,這部分和需要減少鹽的攝入的人群大致是相同的。
參考資料:
[1].海帶與味精的發明.齊魯晚報.2012-2-2.
[2].味精是化學合成物且致癌?別急,看完這篇再扔也不遲.新華社.2018-8-13.
[3].“味精會致癌”不靠譜 食用味精需要因人而異.科普中國.2018-05-07.
來自網絡 《化學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