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年代,完全是計劃經濟體製。從上大學和研究生畢業分配,到工作之後的住房,再到生孩子需要準生證,我們從沒有過疑問為什麽會這樣,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被組織安排的生活。
每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囊括在其中,由此決定了我們衣食住行的許多方麵。
那個時候的研究所裏,常常是行政區和生活區都混在了一起。辦公室到家的距離可能僅僅幾分鍾的步行路程。在這個自成體係的環境裏,一般都會有單位的食堂、浴室、車隊、招待所、醫務室,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總體來說還是挺方便的。
我們曾經在不同的城市裏短暫生活工作過,但都沒有家的感覺。我們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是在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的院子裏,緊挨著北京東路的北側,房子的麵積約有50平米,兩間臥室,進門就是小小的廚房。在領到房子之前,我們在所裏的木工車間訂做了兩排書櫃、臥室裏的家具以及廚房裏的櫥櫃。
家具總共花費了近兩千元。在單位定製家具,現代的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我們去和工人說了我們想要的家具樣式,他們就開始製作了。當新家具被搬進房間後,才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有了一個家。
一間書房裏有一排靠牆的高高玻璃門的書櫃,裏麵是我們曾經收藏的各種類型的書籍,許多還沒有看過,同時它也是我們的臥室。 另外一間房間作了客廳,一張小小的四方小桌子,幾把椅子也都是在所裏訂做的。
廚房很小,但是我們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廚房,終於可以不在走廊上燒蜂窩煤爐子了。不久後,請了朋友來我們家包餃子,在煮餃子的時候,我很得意地告訴他們,我加了三次開水,其實應該是加三次涼水,結果被他們笑話了一頓。擁有一個這樣的家,已經讓我們都非常開心了。
生活中不總是有開心的事,也有讓人沮喪的事,它們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們這棟樓已經有些年頭了,在我們住進去之後好久,發現煤氣表總是指著一個固定的位置。無論我們怎樣使用。每個月隻需要繳納很少的煤氣費用,而每個月來查表的人也不認為是個問題。
緊接著的那個冬天,遇到一場罕見的大雪,壓垮了許多大樹。房子裏沒有暖氣,早上起來毛巾都凍的硬邦邦的了,自來水管也凍住了,在家裏麵要穿著厚厚的棉衣。 感覺外麵比家裏還要暖和一點。 像這樣寒冷冬天是很少見的 ,大部分的時候還是溫和的。
家在頂樓,夏天的時候就會比其它樓層氣溫要高很多。靠著北京東路街邊,清晨早早的時候,街上人群和車輛的喧鬧聲音就傳來了。 不過人適應環境能力還是很強的,沒過多久這些已經不再覺得是個問題了。
有一天的晚上,一隻從下水管道裏爬出來的老鼠,跑到了臥室裏,這件事情讓我鬱悶了好久。當然也隻遇到過一次這樣的事情。
這裏曾經是我們的第一個家,接待過不少的友人,其中有武漢地大的同事,還有來自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和他的女兒。
有家的感覺真的非常好,從這時起生活走入了一種有規律的慣性中。磊一早去和平公園打太極,回來的路上順便去菜市場買上早餐,雞蛋煎餅果子,黑糯米飯裹油條,芝麻小燒餅,糯米糍粑,或者剛剛出鍋的油條,是那個時候我們最喜歡的是幾種早餐。
夏天的晚上,地理所的院子裏就開始喧鬧起來了,許多人家都出來在樹下乘涼聊天,交流各種信息,而小孩子就在附近玩耍。Lucy晚上遇到幼兒園小朋友,玩到很晚都不願意回家。
三年後,我們搬到了院子裏新建的樓房,有了寬敞很多的居住空間,它是我們第二個家。在我們離開南京之後的許多年裏,一直都好懷念這個家,經曆過的點點滴滴,還有那些許多年間的收藏。
我們曾經的家現在來看也許非常的簡單,但家也就是一個可以容納所有快樂的和不完美的地方。雖然它可能非常簡陋平凡,卻並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也不影響我們願意去分享我們的快樂。 我們對這個家滿是喜愛。
勾起太多美好的記憶。不太富裕的生活,歡聲笑語的日子,充滿激情的一段人生。
離開家鄉20多年,變化太快太大。老房子不見了,窄街道沒有了,小吃店也找不著了,親人也都搬了新家。既親切又陌生,每次回去,都是緊跟著家人,不然就會走丟了。
一草一木,鄉音鄉情,魂牽夢繞,我親愛的故鄉,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