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們在基督城的第二天,也是這次新西蘭之行的最後一天。明天一早,我們將駕車前往基督城國際機場,轉機至奧克蘭(Auckland),再飛回美國。
昨天我們已經逛了市區的主要景點,今天的目的地是郊外的阿卡羅阿(Akaroa)小鎮。阿卡羅阿位於基督城以南約84公裏,是一個風景如畫的海灣小鎮。它依偎在火山口灣(Akaroa Harbour)之畔,四周群山環抱,水色清澈湛藍。阿卡羅阿曾有過法國移民的曆史,因此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法式風情——街道、建築,甚至餐廳名字都散發著浪漫氣息。這裏既適合悠閑漫步,也可以體驗海上活動,如觀賞海豚、劃船和垂釣,是新西蘭南島頗具特色的旅遊勝地之一。
從基督城到阿卡羅阿雖隻有八十多公裏,但道路蜿蜒曲折、坡陡彎急。到達山頂時,已開了近一個小時。遠遠望見阿卡羅阿海灣的那一刻,頓覺心曠神怡——群山起伏,山坡披上早春的嫩綠,蜿蜒的海灣在陽光下閃耀著碧藍的光澤,宛若一塊鑲嵌在大地懷中的翡翠。詩曰:
山影輕鋪碧水中,
湖光倒映染長空。
一灣青翠藏柔意,
阿卡羅阿春正濃。
有人說這裏曾是法國殖民地,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嚴格來說,整個新西蘭都屬於英國殖民地。1838年,法國人曾購買班克斯半島(Banks Peninsula)約12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並在阿卡羅阿定居,計劃建立殖民地。然而英國艦隊先行抵達阿卡羅阿港,升起英國國旗宣示主權,法國遂放棄了殖民計劃。海邊公園的大炮,據說是19世紀早期英國海軍的火炮,如今被列為阿卡羅阿的曆史遺產,用以紀念當年英國海軍的存在。
如今,阿卡羅阿鎮的商業活動幾乎都與旅遊相關:餐飲、住宿、遊船一應俱全。遊客還可以乘船出海觀賞海豚,甚至與它們同遊。十年前我們在墨西哥坎昆(Cancún)曾有過與海豚共遊的經曆,雖然有趣,但一次也就足夠了——何況這裏的水溫太低。因此,我們沒有選擇出海活動,而是沿著岸邊走走。
路邊矗立著一座白色燈塔,建於1878至1879年,並於1880年元旦首次在阿卡羅阿角(Akaroa Head)點亮。百年後的1980年,燈塔被精心分割為三部分,遷移至如今在鎮上所見的位置。
在阿卡羅阿觀光結束之後,回基督城的時間還很充裕。我們決定不走原路,希望在岔路上能有一些意外的發現。
離開阿卡羅阿鎮大約十公裏處,看到一個指向Pigeon Bay(鴿子灣)的路牌,我們便臨時起意拐了進去。雖然 Google 地圖上的終點依然是旅店,我們沒有徑直開往鴿子灣,而是順著指示從另一條岔路回程。途中還被 Google 導上了一段驚險的沙石路(見前文“自駕體驗”),這也算是我們的意外收獲之一吧。
不過,這條岔路上的風景,的確讓人驚喜。圖一中的牧場,近處是一片柔亮的翠綠草地,遠處山坡起伏,顏色各異的樹木點綴其間。湛藍的天空下,白色的羊群悠閑地在草地上吃草、打盹或在樹蔭下休息,構成了一幅寧靜的鄉村畫卷。(圖一)
我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俯瞰阿卡羅阿海灣,仿佛翻閱著這本美麗的自然畫冊,欣賞著一幅幅色彩層次各異的畫麵。(圖二、三)途中還經過了一處正值盛放的櫻花園(圖四),甚至意外地看到了幾隻羊駝(圖五),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多看幾眼。
明年是馬年,我一直想拍幾張馬的照片作為明年月曆的封麵。一路走來,馬卻出奇地少見——偶爾看到,要麽路況不便停車,要麽天色陰沉,或是距離太遠。沒想到今天竟能在路邊遇到幾匹馬,在金色陽光下靜靜吃草,這份巧遇為我們的新西蘭之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五、後記回到旅店之前,我們驅車去了基督城最大的購物中心——Westfield Riccarton,想買一些便於攜帶的新西蘭特產。我們在蜂蜜專賣店挑選了幾瓶當地出產的麥盧卡蜂蜜。購買時發現,幾乎相同的包裝與容量,價格卻差別很大,這才了解到蜂蜜原來也有不同的等級與認證標準。買好蜂蜜後,我們又到 PAK’nSAVE Riccarton 買了些新西蘭巧克力,作為旅程的小小紀念。帶著收獲與不舍,我們返回旅店,為第二天清晨的離程做準備。這次新西蘭之行,雖然計劃不算完美,天氣也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但總體而言一切順利,稱得上是一段圓滿的旅程。事實上,天氣已經相當不錯了——白天幾乎沒下雨,主要的景點也都趕上了晴天。唯一的小小遺憾,大概就是沒能看到星空,沒有近距離望見庫克山,還有在看胡卡瀑布時忘了順路去看陶波湖。但或許旅行本就該如此——留下一點不完滿,才讓人心中有餘韻,有再次出發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