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吃飯之間的討論本身就是個悖論----口腹之欲的滿足也許不那麽藝術,為了多吃幾口飯拚命迎合市場,也通常做不好藝術;可是不吃飯命都沒了,拿什麽當藝術的本錢,周身窮酸,折腰的何止是為了五鬥米?
當然,很多家有藝術娃的家長的焦慮點根本不在吃飯上。這年頭,有口飯吃,根本不是問題。大家難以釋懷的是:那麽聰明努力有天賦的孩子,就是因為沒有選擇熱門專業,就要去麥當勞打工,就隻能有同齡人收入的一個零頭,情何以堪?說好的靠學識和才華掙一份安全感的願景不就灰飛煙滅了嗎?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從孩子幾歲就開始逼著他們練琴,送他們學畫,連拉帶推地把他們塞到名師門下,一次次因為孩子得獎而覺得光宗耀祖。然而,一旦孩子們要學藝術、搞藝術,家長就急了-----你們怎麽養活自己?
話說,古今中外的藝術家,真的餓死的有幾個呢?放眼望去,似乎是魚有魚的活法,蝦有蝦的招數。達芬奇那種的文藝複興人,本身就是全才,餓不死;當飛行員的《小王子》的作者,有特殊的技能,也餓不死;喜歡音樂的村上春樹開了爵士樂酒吧,然後開始寫作;古代的很多文人會去做官,蘇東坡、鄭板橋......比比皆是;齊白石當過木匠;石淘造過假山;還有當老師的,當師爺的,網上調侃,最不濟唐伯虎還可以"刷臉"......
他們都沒餓死。有的甚至靠藝術之外的技能富甲一方。
想到我們的好友,畫家,來美國之後繼續藝術創作,為了糊口,考了一堆執照證書----開計程車、擦玻璃、剪頭發、賣房子......這樣他得以繼續油畫、雕塑,甚至在人到中年時開始寫小說,還得了矛盾文學獎。另一個畫家朋友起步的時候靠畫廣告養家糊口,但是發揮自己的傑出商業才能,推銷自己的藝術,如今也是尺畫寸金的大畫家了。
還有很多藝術家,沒有出名成家,但是樂在其中,也沒餓死。
藝術不能當飯吃,但是可以滋養靈魂和心性,有的人為了搞藝術,發掘了自立的潛能。
所以啊,家有藝術娃,家長不必驚慌。從小滋養藝術天賦的同時,也積極引導他們思考安身立命的本領和培養他們積極掌握人生的心態。那麽他們收獲的人生,將不僅僅局限於吃飯那麽簡單。
被藝術滋養一生,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福分的呢。
藝術未必能當飯吃,可是吃飯完全可以成藝術哈。
今天的羊肉蘿卜湯飯
昨天的番薯黑芝麻布朗尼
豆漿rice pudding,藍莓醬
藝術時刻都在,創作讓生命更加豐滿。一花一草,一筆一畫,看似微不足道,可是投入其中的快樂,很難為旁人理解。
我最近為了寫小說,一直在學習美國司法審判程序,讀了一堆拉丁文法律名詞,看了很多法庭抗辯的短片,研究屍體隨著時間推移、環境影響發生的變化......這些努力,必定不可以換飯吃。可是甘之如飴。
再次推薦喜歡的書:Big Magic: Creative Living Beyond Fear by Elizabeth Gilbert
第一次讀到它,正是女兒在高中思考未來職業的時候。我們都很有收獲。希望家有藝術娃的家長也可以從中受益。
“ 藝術不能當飯吃,但是可以滋養靈魂和心性”,說得真好!你家的飯菜也是精致的藝術品!
===========夏曦說出了我想說的,借用。
“ 藝術不能當飯吃,但是可以滋養靈魂和心性”,說得真好!你家的飯菜也是精致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