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有暇思往事,運筆記輕閑,讀客莫深究,細思皆惘然,雪泥留此地,鴻飛海藍天
正文

秘魯教堂藏墳場,峰火百年曆蒼桑

(2021-09-08 16:51:18) 下一個

幾年前有機會小停秘魯首都利馬,周末得閑,在市內參觀了幾個景點。爭取分幾篇寫下來。秘魯地處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曆史基本上是被割裂為三塊:史前到印加帝國 (-1533),西班牙殖民時期 (1533-1821),秘魯獨立之後 (1821-)。利馬地處太平洋沿岸,氣候幹燥,人口近千萬。

城中一個景點是聖佛蘭塞斯克教堂(Basílica y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建於1674年。幾百年內受到幾次地震的破壞,但每次都被修複。最後一次受損是是1970年大地震。建築風格為巴絡克。兩個高聳的鍾樓。

左手堂內樓上擺放瑪麗亞的雕像,供信徒在院內膜拜。

正麵的入口上的精美雕塑是天主教堂的特征。

教堂內內有一幅大型油畫“最後的晚餐”。這個題材是中世紀很多大教堂的壁畫的首選。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最著名的。在聖佛蘭塞斯克教堂內的“最後的晚餐”是十八世紀畫家Diego de la Puente 的作品(室內限製拍照,圖片來自網絡)。畫家這幅畫的幾個看點如下。(1)畫裏加了十幾個閑人。本來晚餐是耶穌加十二使徒總共十三人。這個畫裏加了送飯的,圍觀的,倒酒的,把“最後的晚餐“畫的像婚禮晚餐了。(2)魔鬼在猶大(耶穌左手第二人為猶大)頭上窗外浮現。(3)晚餐本地化,食品包括烤豚鼠,烤土豆,辣椒(這些食品是美洲土產,耶穌和十二使徒是吃不到的)。可見天主教在海外傳教時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故事改一改,隻要土著信了就好。加很多閑人估計和施主有關。施主出了錢,自然可以入畫,不過就是多畫幾筆。大壁畫花費大,施主多,畫裏閑人也就多了。

聖佛蘭塞斯克教堂著名的地宮是早期利馬富人的葬地。地宮內通道如蟻穴,富人死後可付錢將遺體放在地宮內。當時人們相信遺體放在教堂地宮內,上天堂將隻是一步之遙。放的離神台越近,離上帝越近。當然,付的錢也越高。修士們收來的遺體越多,教堂收入越多。但不管作了多大的地宮,也裝不下城裏要上天堂的眾生。於是修士們定期將肉身已去的遺骨,分門別類,整齊排列,以充分利用地宮的空間。這個照片就是一個在神台下的遺骨坑,估計是最有錢人的安葬地。但是幾萬具屍骨躺在教堂地板下麵,百年後教堂內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氣味。市政府於十八世紀時將教堂關閉數年,並開辟了城外的公共墓地。

講到美國建國,離不開華盛頓,講到拉丁美洲從西班亞手下獨立,離不開兩位大英雄,西蒙-玻利瓦爾 (Simon Bolivar 右邊)和何塞-馬丁 (Jose San Martin 左邊)

秘魯的獨立是得助於西蒙-玻利瓦爾和何塞-馬丁 。西蒙-玻利瓦爾的雕像立於很多拉美城市的廣場的中心

這張在市政府樓內的壁畫就是秘魯獨立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事件。

真可謂“南美四麵狼煙起,將軍橫刀立馬時,自由獨立美詞句,百年奮爭成現實”。
總統府前站崗的士兵,手持長刀,頭戴銀盔,威風凜凜。秘魯是印加帝國的所在地,所以居民很多是西裔和印加人的混血,膚色偏深。
秘魯繼承了西班亞熱愛藝術的傳統,街邊斷樹樁被藝術家巧手雕琢,變成了聖母。
另一個樹樁被雕成了耶穌。利馬的飲食是南美第一,下篇會專門介紹一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