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讀了8本有關華爾街、對衝基金和量化交易的書,這8本書及其涉及的主要內容分別是:
1)The Big Short,by Michael Lewis:次貸危機
2)Liar's Poker,by Michael Lewis:投行Salomon Brothers的浮沉
3)When Genius Failed,by Roger Lowenstein:對衝基金LTCM的覆滅?
4)A Demon of Our Own Design,by Richard Bookstaber:金融產品的複雜化加劇了金融危機
5)A Man for All Markets, by Edward O. Thorp:量化交易之父自傳
6)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by Gregory Zuckerman:Statistical Arbitrage量化交易最牛人Jim Simons
7)The Quants, by Scott Patterson:量化交易的幾個牛人
8)More Money Than God, by Sebastian Mallaby:對衝基金曆史和其中的牛人?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8),其次是3),主要是這兩本書知識性比較強。有些書讀起來很有趣,但知識性不強,不是我所喜歡的。
做為股市的一個外行,本來我對這一類的書並不感興趣,隻是因為時隔多年第二次看The Big Short電影,沒完全看懂其中涉及到的金融產品,索性買書來看,終於弄明白了。接著又讀了其它華爾街的書,後來有網友建議我讀一下量化交易的幾本書,最後又讀了有關對衝基金的曆史。
真的讀起來,發現這些書很有趣,也能學到不少知識。
下麵主要說說我對量化交易的一些理解。而我最想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量化交易到底量化的是什麽?
首先說明一下,好像大多量化交易用的都是對衝手法,也就是說他們一般不買單一倉位,而都有相應的對衝倉位。
我簡單地試著從四個側麵來理解。
操作手法
1. Edward Thorp
Edward Thorp是量化交易之父,跟另一位量化交易大牛Jim Simons一樣,Thorp也是搞數學的,在數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兩位都稱得上是傑出的數學家。
Thorp先是找到了用21點(blackjack)打敗賭場的方法,準確地講,他是用數學算出了記住(算)每一張牌可以贏賭場的概率,其中最實際可行、贏率最大的是記住10點的牌(21點中的10,A,J, Q,K,和Joker都可以算是10點吧,這個我不是行家),從而使本來對莊家有微弱贏麵的局勢,轉化為對玩家有微弱贏麵。他把自己的發現著書公之於眾,並親自到賭場以身試法三四次,結果完勝賭場,他的書也因而成為21點玩家們的聖經。
在完勝賭場後,他便進入了股市這個更大的賭場。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他找到了可以計算Stock Warrant(類似於Stock Option)估值的數學公式,從而可以知道相對於股票價格來說,某一個Stock Warrant的市場價格是高了還是低了,因而可以從中獲利。因為公式是他找到的,當然世上隻有他一人知道如何估算Stock Warrant。
後來,他又先於期貨估值的Black-Scholes公式,找到了類似Black-Scholes可以估算股票期貨估值的公式,也從中獲了利。
他後來的徒弟Ken Griffin,剛開始就是複製他的模式。
2. Jim Simons和Statistical Arbitrage
Jim Simons是量化交易最大的牛,他利用量化交易得到的回報率迄今無人能及,就連巴菲特的年回報率都跟他相差很遠。而Jim Simons用的量化交易手法就是Statistical Arbitrage。
Statistical Arbitrage最初是由Morgan Stanley一個年輕的程序員Gerry Bamberger開創的。Bamberger發現,每當有大額股票交易時,股票的價格就會有很大的波動,而交易完成後又會回到原來的價位。比如,某公司要賣掉大額的福特股票,起初的價格是15元,大額交易賣完後,價格很可能會跌倒14.5元,交易完後過一段時間,又會回複到原來的15元。他就想如何抓住這穩賺的0.5元利差,於是,他開始使用所謂pairs trade操作手法,在14.5元價格時long 福特, 同時Short 相似的股票GM做為對衝,這樣就可以穩拿0.5的價差。
後來, 他的操作手法被廣泛化,影響股票價格的因子也不隻局限於大額交易,其它的因子比如交易的時間,不同的交易時間是否會引起價格的差異,上午還是下午交易是否有差別,星期一和星期五交易是否有差別?節日的前一天和節日的後一天是否有差別?甚至包括季節、氣候,當然也包括宏觀經濟的一些因素像經濟增長率、利率等等各種各樣可能影響價格的因子。對衝的倉位也從單一股票對衝, 擴展到一籃子股票對衝,這就叫Statistical Arbitrage。
然而,像Jim Simons他們所做的Statistical Arbitrage交易係統,對外人來說基本就是個黑匣子,除他們自己外,外人沒人知道他們用了什麽影響因子,也沒人知道他們用了什麽算法,並且他們的係統總是在不停地被更新,新的影響因子被不斷加入,不再有用的舊的影響因子被不斷剔除,算法也在不斷調整,永遠處在一個動態的變化之中。
外人隻知道,他們賺了大錢!
3. LTCM 和Convergence Trade
曾經的明星對衝基金LTCM盡管垮掉了,並差點拖垮整個美國金融係統,但LTCM(以及它的前身Salomon Brothers Prop Shop)開創的許多交易手法,對後人影響深遠,很多手法仍在被廣泛應用。
其中的國債Convergence Trade,就是他們的招牌手法。
國債,比如說30年的國債,剛發行的是30年期,過了半年後,原來30年期的國債就隻有29.5年就到期了,當然再過半年就隻剩下29年期了。剛發行的國債稱為on-the-run國債,比如剛發行的30年國債。而早先發行的隻剩下29.5年, 29年甚至更短的被稱為off-the-run國債。一般新發行的債券,會有個溢價,因為新發行的流通性好,大部分長期國債都被大機構買走後,會被長期持有,不再在市場上流通,所以off-the-run的國債就相對要便宜些。
但是,新發行的30年國債,過半年後就成為off-the-run的國債,溢價就沒了。
所以,如果相對於29.5年的國債來說,新發行的30年國債的溢價有足夠大,比如,兩者的差價是20分,投資者就可以Short 30年的, long 29.5年的,穩賺這20分的利差。因為30年的債券,半年後就會成為29.5年的了, 溢價就沒了,這就叫Convergence Trade,中文叫趨同交易。
4. 高頻交易
首先說明一下,幾乎所有做量化交易的,交易都很頻繁,交易量也都很大。但這裏是特指那些做Market maker的高頻交易,他們就像以前的交易所的Market maker一樣,賺得是股票交易時bid-ask的差價。
感覺他們這些做Market maker的高頻交易者,靠的主要是計算機的速度和進入交易所服務器獲取數據的速度,不像Jim Simons他們那樣,靠的是腦袋瓜和算法。
這些做Market maker的高頻交易者,甚至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服務器跟交易所服務器的物理距離,都想把自己的服務器搬到離交易所服務器越近越好,他們對這麽小的一點時間差,都非常在乎!
5. 其它
量化交易的策略有很多,其它像完全靠TA,trends,momentum, social media等等很多很多,但好像很少有人能做出可持續的好回報。
小結
1. 到底量化了什麽
前麵說過,我最想搞明白的是量化交易到底是量化了什麽?
1)Edward Thorp找到了計算Stock Warrant和 Stock Option估值的數學公式,這算是量化。
2)Jim Simons的Statistical Arbitrage係統基本是個黑匣子,外人沒人知道他們量化了啥,隻是有一點,他們的係統可以確保交易的勝率是50.75%。引用他們前Co-CEO Robert Mercer的原話:We're right 50.75 percent of the time but we're 100 percent right 50.75 percent of the time. ?就是說人家能確保50.75%的勝率,隻憑這一點,就可以賺大錢。
3)Convergence Trade在入場前就已經大約知道了利潤空間,同時因為他們的利潤空間很小,需要大倉位和大杠杆。
4)高頻交易就是交易量大,交易頻率高
我大概總結完了, 您搞明白到底量化了什麽嗎?反正我仍然是一頭霧水!
2. 對普通人的啟示
那麽,這些量化交易跟我們普通人關係大不大呢?
高頻交易隻能大公司才能做,需要有強大和高速的計算機係統,需要懂交易規則,需要申請交易許可等。
Convergence Trade的利潤空間很小,需要很大的倉位,必須能借到大量和低利率的資金才行,這隻能在repo 市場才能借到,一般repo借貸的抵押是1~2%,意味著杠杆可以達到49~99倍,估計普通人很難在repo市場上借到接近SOFR利率的資金。
Jim Simons的交易係統基本是個黑匣子,別人無從知曉其中的秘密,因而也無人能複製他的成功。況且,Jim Simons召集了頂級的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花了10多年的時間才搞出隻能處理fixed Income的係統,後來又請了IBM人工智能專家,又花了兩三年才搞定股票的交易。即便這樣,他們的係統也隻能管理幾十億美元的資金,再多後就管理不了了,無法繼續規模化。他們的高回報也隻適用於他們自己員工參與的基金,而他們管理的別人資金的基金,回報也就一般般。再說Jim Simons已經去世,他的公司能否再繼續他的輝煌還難說。
曾經有很多人和公司嚐試用Statistical Arbitrage來建立交易係統,有些人也曾有過短暫的成功,比如Peter Muller, Cliff Asness等, 但除了Jim Simons外,這種成功基本無人能夠持續。像Cliff Asness的AQR,以前也做過Statistical Arbitrage,好像現在已經退出,轉向傳統對衝基金和共同基金了。
可見,上述三種操作手法跟我們普通人基本無關。
而我們普通人可以借鑒的,是Edward Thorp的操作手法。
Thorp所做的, 也不過是找出一個股票和它的Option(或Warrant)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合理的差價,如果有,就long一個,Short另一個,這個我相信普通人中有不少人也應該能做得到。
當然, 與我們普通人不同的是,那些估值公式是Thorp自己找到的,他沒有競爭對手。而我們普通人,很少有人會自己設計出一個公式,比如Stock Option,當時沒有估值公式,現在早有了,並且人人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想賺錢,就必須要比別人有一雙更明亮的慧眼!
書讀完了,也寫完了,才發現原來這些東西跟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也就是看了個熱鬧!
這隻是一個外行寫的讀書筆記,如果有行家發現我的胡說八道,願意指出來提點一下的,本人感激不盡,如果不願指出來,當個笑料看看也行, 我沒意見,哈哈!
願大家來年再發大財!
建寧 202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