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博客

地產、投資、生活、學習筆記及總結
個人資料
正文

與一個建商有關的一些事兒

(2024-03-31 08:16:23) 下一個

-----1-----

大約是2011年,那一年,Mike剛過四十歲,而Steven剛剛三十出頭。

Mike以前有過建房子的經驗。

而Steven是個broker,還在上大學期間,他就已經是他們州RE/MAX的銷售冠軍,以至於他大學隻上了三年半就中途輟學,專注於地產經紀業務。

因為當時,當地備受投資者青睞的小型多單元物業短缺,他們倆一拍即合,決定共同開發小型多單元物業,主要對象是投資者。

於是他們創立了一個空殼地產品牌,這個空殼品牌不是個實體,隻是為推銷用的,因為投資者買房是通過Steven的經紀公司,與Mike的建築公司簽合同,也就是說Mike才是真正的建商,包括Steven自己買房都是跟Mike的建築公司簽合同,而Steven隻是個推銷的經紀人。

顯然,這個空殼品牌主要是靠Steven來推銷和運作的。

可以猜想得到,Mike賺當建商的錢,Steven賺傭金。隻是不清楚Steven在Mike的建築公司有沒有股份,包括買地的費用由誰來出。因為所有項目都是單靠Steven的經紀公司來推銷的。

剛開始時Steven本人還參與推銷,後來他本人退至幕後,改由他手下的經紀Stephen的團隊(剛開始就Stephen一人)負責推銷。

我剛投資他們項目時,還發生過一次小小的誤會。當時已經是Stephen在負責推銷,在要簽合同的時候,我提出要自己找個buyer agent,因為他們項目的價格是固定的,沒有協商餘地,我就想找個buyer agent,讓buyer agent給我弄點回扣,結果弄得Stephen大怒,以為我在過河拆橋。經交流才明白,原來Stephen是我的buyer agent,而Steven才是Listing Agent

也就是說,Steven啥事都不需要做,就可以坐擁賣房傭金,在外麵張羅的Stephen們可以賺取買房傭金。

搞清楚後,我趕緊向Stephen道歉,說我一直看是你在吆喝,還認為你是Listing Agent呢,不知者不怪麽,這樣Stephen一直是我的buyer agent。

有一年Steven的年銷售額達到1.5億,傭金比例約1.5%,一年隻傭金就可以賺到2米多,也讓咱見識到了地產經紀中的高人!

-----2-----

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地產行業也是如此,一個公司的成功,可以帶動產業鏈,使很多公司或個人收益。

運作的成功,不僅富了Mike,肥了Steven,就連Steven手下管推銷的小弟Stephen,也已經住上了豪宅。

Steven和Mike本來對成立物業管理公司並不感興趣,可後來發現, 隨著規模的擴大,有很多外地投資者,尤其是加州的闊佬們,強烈建議他們統包管理。後來有個叫Corey的,便成立了物業管理公司來管理這些物業, 現在管理有上千個單元了。幾乎在一夜之間,Corey的公司便成了個規模很大的物業管理公司,不知Steven和Mike在物業管理公司有沒有股份。

隨著開發社區的增多,HOA的管理也成了一門生意,於是有人又成立了HOA 管理公司,專門管理這些社區。HOA 管理公司的員工也由最初的2~3人,擴大到現在有6個人了。

另外,投資者的貸款,從建築貸款到長期貸款,都是一個叫Lane的貸款經紀辦的,也跟著一起發了。

這些都是我眼見著發起來的人。

-----3-----

由於各自特長的不同,Mike和Steven的投資風格迥異。

做為建商的Mike,在一個項目中,自己預留了一排有20多個townhouse,打算建成後做為單個townhouse賣。他賣給投資者多單元批發的價格(pre-sale,投資者自己負責建築貸款)是每單元約17.5萬,一年後建成後每個單元他的零售價是約24萬(約2018年)。這些townhouse在2022年最高點時每個價格約45萬,後來降到約40萬,估計現在又快接近高點了。也就是說,如果他不賣,持有到現在,可以多賺4米。

而做為broker 的Steven,跟我們這些普通的投資者一樣,以同樣的價格買房子(隻是省了傭金),一直是長期持有,也是由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現在可能有40多個單元了。三年前他剛在滑雪勝地買了近千萬的豪宅,豪宅看起來氣勢不凡。

不知Mike和Steven誰的經濟狀況更好。

我本人一直認為長期持有是更靠譜的策略,當建商和flipping房子,且不說都是高風險,也很難抓住市場的增值。

房子和股市一樣,你不知道它哪天會漲,也許很長時間不漲,但一漲起來就可能發瘋,隻有一直待在裏麵,才有可能抓住增值。

這讓我想起加州一個很資深的投資者,他主要是投資小型公寓樓的,他一直抱怨自己在Idaho投資了十幾年,房價一直不漲,結果他忍無可忍,終於在2018年把房子處理掉了。而2019年後接下來的兩三年,正是Idaho房價瘋漲的幾年。即便經過大幅度的價格調整後,增長幅度仍遠高於全國平均。

-----4-----

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投資這些項目的都是些什麽人,隻聽推銷者講有不少來自加州的投資者。後來,才知道還有不少是與開發商有關聯的人,以及當地的幾個地產經紀人,還有他們的親戚朋友。

有一個投資者是北卡一個科技公司的CEO。

有一個華人女士是洛杉磯的broker。

有一次,我發現一個不到30歲的小夥子,他已經投資了5個項目了(每個成本約六七十萬,25%首付)。這讓我大為驚訝,想知道他是何方神聖,一查才知道,乖乖,原來人家盡管年紀輕輕,卻是傳銷界的大佬!

終於明白,弄了半天,人家都是富人,就咱一窮光蛋!

於是,隻好自嘲地想,不是有句話說,隻要思維方式跟富人相近了,也快離富人不遠了。哈哈,咱也當回阿Q。

比較搞笑的是,人家當甩手掌櫃是因為太忙沒時間,而我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惜我不好這一口!

歡迎對號入座,隻要給我留個空位子,哈哈!

建寧  2024/3/2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enni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是的,兩三個人合夥也有做得很好的。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這二位做大了,我還見過小打小鬧的,一老太和一老頭(不是夫妻),共同投資買拍賣房,雇了一老墨小工程隊,修好就賣出。多的時候,手下有近10棟,平時就兩三棟倒騰。如此這般,養活了老太家所有的人(她家兄弟姐妹都吃她的),老頭和他的子女則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確實是不錯的一行,摸清了門路好好幹,回報不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