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博客

地產、投資、生活、學習筆記及總結
正文

從高校捐贈基金管理說起

(2023-08-04 05:04:09) 下一個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私募巨頭Carlyle Group創始人之一David Rubenstein所寫的 How to Invest,這實際上是本采訪錄,裏麵采訪了投資界20多個傑出人物,被采訪者包括Larry Fink, Sam Zell, Jon Gray, Ray Dalio, Seth Klarman, John Paulson,Mark Andreessen等,行業涵蓋股票、債券、地產、對衝基金、私募基金、高校捐贈基金和風險投資等。

作者在采訪每個人之前,先會對采訪人所在的行業和個人背景做個簡單介紹。由於作者本人在投資方麵有幾十年的經驗,知識麵和涉獵麵非常之廣,他寫的很多行業介紹,至少對我來說,是非常漲知識,甚至比被采訪者本人所講的都受用。

其中講到的高校捐贈基金(Endowments)管理那一節,我覺得很有意思。

大家知道,美國各個大學,尤其是私立的名校,都有很多捐贈基金,這些基金的管理和投資,就需要蠻大的學問。

在十九世紀底和二十世紀初,美國大學的捐贈基金規模還比較小,至少無法跟英國的高校相提並論。1900年時,哈佛的捐贈基金規模是1300萬,耶魯的隻有500萬。

當時,學校規模還比較小,花費也不是太高,各個高校對捐贈基金的規模和重要性,還不是太重視。

到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各高校開始意識到捐贈基金的重要性,知道多的捐贈基金可以帶來很大的競爭優勢,包括好的生源,和可以加強研究機構等。再加上二戰後大批退伍軍人湧入學校,教育費用倍增,而這些捐贈基金,就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各高校的捐贈基金,投的大多是不需要人主動管理的固定收益產品,像債券、教職工的貸款、或者是像鐵路公司等分紅非常好的產品,基本上采取的是不靠增值,隻靠固定收益這種比較保守的投資策略。

但到了四十年代底和五十年代初,身兼哈佛財務長的花兒街大亨Paul Cabot接管哈佛捐贈基金後,開始投資股票這種當時被認為對捐贈基金來說風險太大的產品,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大家才意識到不隻分紅是錢可以花,增值也一樣可以花,於是各大高校的捐贈基金也先後跟進,效仿哈佛捐贈基金,采取主動管理策略。當然不隻是高校捐贈基金,慈善基金也一樣,也成了跟屁蟲。

1985年,31歲的耶魯經濟學博士David Swensen接掌耶魯捐贈基金後,開始另劈新徑,摒棄以往投資股票和債券等傳統投資模式,開始大量投資私募基金、風險基金、房地產(包括盛產木材的森林)等不容易變現的資產,結果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三十多年來投資回報一直是碾壓股市。當然了,各大高校捐贈基金和慈善基金也聞風而動,開始采取同樣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21財政年度,有很多美國高校捐贈基金的回報在50%以上:Washington University 65%, Bowdoin 57%, Duke 56%, MIT 56%, Princeton 47%。這種投資模式被稱為Endowment模式,或者是耶魯模式,這兩個名稱,跟David Swensen這個人名一樣,三者已經成了同義詞。 現在有很多政府的pension,也在部分效仿他們的模式。

David Swensen的邏輯是:股票市場的有效性比較好,所以很難買到實際價值低於買價的股票。而相反,像私募基金和地產等不容易變現的資產,市場的有效性比較差,容易找到市場價格低於價值的資產,這也是為什麽這種模式容易被其它高校和慈善機構成功複製的原因。

不過,2022年財政年度,在房地產和私募基金都下跌的情況下,這種模式也出現了十幾年來的第一次虧損。

建寧 2023/8/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