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型保險這玩意兒屬於過街老鼠,無論在哪裏隻要一提起來肯定是人人喊打。我經常到地產社交網站BiggerPockets,這個網站盡管主要是討論地產投資的,但理財型保險這個話題總也不時地被提起。基本套路是,有網友提問大家對理財型保險的意見,就會有兩三個推銷保險的出來說它的好處,馬上其他人就群起而攻之,說理財型保險都是騙局,兩邊就會越爭越熱鬧。咱在旁邊看熱鬧看久了,有時也忍不住就加入爭戰,當然咱不能當過街老鼠,這點覺悟咱還是有的。結果越爭越覺得不對勁,主要的是對這個話題咱是外行啥也不懂,人家是專家,這就注定了在爭論中咱占不到半點便宜。中間也會有不是推銷保險但買過這類保險的人出來以身說法,鼓吹這類保險的好處。再後來看了一些書,讀了一些網上的資料,也漸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定期壽險(term life insurance)大家都清楚,如果一個人是家裏的主要收入者,而如果沒有這個主要收入者後整個家庭會失去經濟保障,買個定期壽險可以確保主要收入者發生意外時,其他家人的基本生活仍然會有保障。這個一般當受贍養人有自理能力,比如孩子長大成人後,就不必要再繼續買了。
理財型保險除了有定期壽險的作用外,又增加了儲蓄或者說理財的功能,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包括一個壽險加一個共同基金。本來一個定期壽險每年隻需要交1千,你現在每年交1萬,其中的1千用於壽險,剩下的9千存起來每年會有一定的投資回報。具體的理財型保險包括Whole life, Universal life 等,這些我不是專家,再說我要探討的問題與具體類型關係不大,所以對具體類型我這裏不再贅述。
這裏主要想探討幾個問題,並且我主要是從投資回報方麵考量的。理財型保險也有保險的功能, 並且有些人也有這方麵的需求, 但這部分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 稅收上的優惠
任何推銷理財型保險的都會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這種保險在稅收上的好處,比如,繼承人免稅,或者拿出錢不需交稅等或真或假的信息。咱就來看看稅收方麵它是否真像他們說得那麽神乎,或者說它是否比其他投資產品真的更具優勢。
在分析之前,先要明確買這個保險的主要目的是什麽,最終會完全取出來自己花呢,還是想作為遺產留給繼承人?
如果你是想最終都取出來自己花,那這個稅收上的優惠就消失大半了,基本上就成了個傳統IRA,隻不過是用稅後的錢買的,該怎麽交稅還怎麽交稅。當然它跟IRA退休金等不一樣是,先取出來的 premium那部分不需要交稅,比如你自己總共交了10萬,現在保險的現金值已經增長到1米,那最先拿出來的這10萬不需要繳稅,隻有後麵的90萬需要交稅,這樣也是符合情理的,因為前10萬原本就是你稅後自己的錢,不是盈利,當然不需要交稅,就像你投資股票,隻有利潤部分才需要交稅,沒有說你自己投進去的錢還需要再交一遍稅。
如果是想作為遺產留給繼承人,這個繼承人的確可以免稅。但是別的投資工具,比如說房產,作為遺產的話,由於可以有stepped-up basis,留給繼承人的話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一般的股票賬戶也一樣,如果作為遺產的話同樣會有stepped-up basis,隻要你不賣的話,也同樣不需要繳稅。不過房產和股票在持有期間每年需要交稅,比如房產的租金利潤和股票的分紅等,但這兩種利潤都不應該太高,交不了多少稅,房產由於有折舊說不定還會拿回點錢來。跟租金利潤和股票分紅在稅收上比較,理財型保險會稍微有些優勢。
當然IRA作為遺產在稅收上對繼承人來說是大大的不利。
總起來說,理財型保險的稅收優勢有些言過其實,因為其它的途徑也基本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再說就是跟一般的需要交稅的普通賬戶相比,由於理財型保險的回報一般比較低,好的也不過6~7%,即便它有稅收優勢,也比不過一個回報是10%的普通賬戶,尤其long term capital gain 最高稅率也不過23.8%。
所以,單從投資回報上來說,理財型保險稅收上的優勢並不能讓人信服它比其它理財產品好。
二. 很容易借出錢來
這也是我認為理財型保險的最大亮點,也是此文要講的重點。
前麵講過,理財型保險的現金值可以不斷增值,這種保險也很容易借出錢來。這裏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借出來的錢並不是你自己保險裏的現金值,而是以你現金值為抵押,從別處借出來的錢。就如同你從房子裏套現重貸,房子隻是抵押品,它的功能不受任何影響,該自住還自主,該出租仍出租,沒人說必須要拿走你房子裏的部分東西,或者是賣掉或占有你部分房子才可以貸款。理財型保險裏的現金值也是如此,它隻是抵押品,意味著即便你借出錢來,保險裏的現金值仍然會按原來的速度增值,無論原來是固定利率的也好,按指數回報的也好,一切仍然照舊,你隻是需要另外付你借出來的錢的利息,這跟房貸一模一樣,理解這一點非常關鍵。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別人是如果巧妙地利用可以輕易借出錢這一亮點的來達到自己目的的。
1. 保證基本回報率
BiggerPockets裏有一從事地產超過40多年的大佬,他說他的一個朋友在賺了大約20米後,不想再直接買房產了,就把這20米放在理財型保險裏放貸,也就是做hard money lender, 主要貸給小建商和翻修倒賣房子者,他放貸有兩個標準,首先是隻貸給小公司不貸給個人,二是每筆貸款額在1~3米之間,估計一次數額太少了太折騰,數額太大了風險又太大。由於這一類貸款大多是短期貸款,一般每筆大約一年左右,這就意味著他的賬戶裏經常會有錢進進出出,也意味著他的賬戶裏應該經常會有閑置資金,比如別人剛還回2米貸款,他不可能馬上就把它再借出去,因為投資需要機會。
如果他把錢放在銀行的checking account裏麵,那他的資金在閑置期間基本沒什麽回報。
而如果他把這20米放在理財型保險裏,那麽這20米現金值就應該一直有回報。假定他的回報是固定利率的4%,再假定他從保險公司借錢的利率也是4%,再再假定他放貸能得到10%的回報。這就意味著,他的20米的回報率一直是4%,他放出貸的錢回報率是6%(10%的放貸利潤,減去4%的借貸成本);或者換個角度來看,他放貸的錢總回報率是10%,閑置資金的回報率是4%。如果他的閑置資金的平均數額是2米,這就意味著放在理財型保險裏比放在checking account每年會多出8萬的收益。
當然20米放在理財型保險裏有保險費用,真正可用的資金會少於20米。
BiggerPockets裏還有一個姓Bai的亞裔,他也以同種方式操作,隻是他沒提資金的數額,估計以這種方式放貸的lender不少。
當然也沒說你必須要有20米才可以這樣做,幾十萬甚至更少也不是不可以這樣操作。
2. 利息套利
保險裏的現金值有回報率,從保險公司借出來的錢需要付利率,這兩個利率之間是否存在套利的機會。比如說如果現金值的回報率是6%,而如果從保險公司借錢的利率是4%,那就存在著2%的套利空間。
前麵提到,從保險裏借錢實際上是以保險裏的現金值為抵押,而是從別處借來的,這別處到底是哪裏呢? 主要有兩種途徑:
1)保險公司自己的資金。從保險公司直接借出的一般來說利率較高,套利的空間不大。
2)專門的第三方貸款公司。就像有很多專門做房產貸款的公司一樣,也有很多以保險裏的現金值為抵押專門做這一類貸款的,這一類的貸款利率一般比保險公司自己提供的利率要低得多,存在著套利空間,當然貸款利率的高低也與保險公司的聲譽等有關。
我們來比較三種情況下利滾利的長期受益,假定每種情況投入100美元:
1)把這100元放到普通投資賬號裏,比如SP500,假定每年回報率是10%。
2)把這100元買入理財型保險,由於理財型保險有保險費用,據保險行業的人講剛開始保險費用約有15%,意味著隻剩下85美元可以借出投資。我們再假定存在著1%的套利空間,比如現金值的回報率是6%,而從保險公司借錢的利率是5%。把借出的85元投入跟1)一樣的項目,回報也是10%。這意味著加上套利的1%,每年總收益是11%。
3)跟 2)一樣,隻是套利空間增加到2%,意味著85元,每年總收益是12%。
我們來比較一下 2)和3)多長時間才能趕得上和超過 1):
可見如果存在1%的套利空間的話,18年才能趕得上普通投資;而如果存在2%的套利空間的話,9年就能趕得上普通投資,並且這裏還沒有考慮理財型保險稅務上的優勢,因為理財型保險稅務上的優勢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還真是有不少人買理財型保險主要是為了套利的,當然這需要耐心和做長期投資的準備。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一般情況下,保險裏現金值的回報率,以及從保險公司借錢的利率,不少是浮動的,也就是說這個套利空間不可能是固定的,甚至在有些時間段這種套利空間會消失。
三. 貓膩
保險,尤其是理財型保險,規則太多,尤其是還有很多貓膩的附加條款(rider),不隻是普通人不可能短時間裏搞懂,就是很多推銷這種理財型保險的經紀,很多人也根本沒有能力能為你製定出一份符合你切身利益的保單,尤其是加上理財功能的保單。
另一個問題就是經紀人的利益衝突問題。如果你買保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投資,那麽理論上講你應該盡可能的少買壽險部分,而把盡可能多的資金放到現金值裏(當然這方麵法律也有對壽險最低額的限製,比如如果你想買10萬的理財型保險,而你隻想把10元用於壽險部分,其它用於投資,那法律是不允許的,這就不是保險了,這不成了有稅收優惠的共同基金了嗎?國會那幫蠢人在這點上倒也不糊塗)。由於保險經紀的傭金部分主要是壽險部分決定的,你少買壽險,符合你的利益,但不符合保險經紀的利益,他們希望你買的壽險部分越多越好,因為這樣他們可以拿到更多的傭金。得,這就有利益衝突了,如果我們自己啥都不懂,而隻靠保險經紀的良心,這就有麻煩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良心到底值幾個錢。
所以如果你真想買理財型保險的話,你不應該直接找保險經紀,而應該找精通理財型保險,隻收固定費用(fee-only)的理財顧問,他們隻按時間收費, 你買哪一個保險他們都拿不到傭金。
如此看來,保險行業這渾水還真是很深!
四. 結語
理財型保險,尤其初期的時候,需要持續不間斷地投入,當然後期如果現金值的回報有足夠多的時候,保險就能自己養自己了。這需要足夠的財力,而如果你在保險無法自養之前就停止投入,或者你想提前退出,其懲罰都是很厲害的。現實中還真是有很多比例的人中途退出,這也說明,理財型保險不適合絕大多數人。
我個人感覺,如果年輕,經濟實力雄厚,其他的投資比如股票,房產等也都投入不少了,買一個理財型保險也不錯。盡管回報低,但相對穩定,對財產保護也有好處,也可以分散一下風險,稅收和繼承上也的確有好處。
對我自己來說,通過對這方麵知識的學習,盡管我覺得這種保險並不適合於我自己,但我已經不像初始啥都不懂的時候那樣對它全方位的排斥了,至少我知道,對有些人來說,它還是一種不錯的工具,就算它並不適合於我。
【作者小注:對於理財型保險,我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我不僅沒吃過豬肉,連豬跑都沒親自見過。所以,請注意此文出自一個外行人之手,隻能算是我自己學習的筆記和體會,觀點不要太當真。】
作者:建寧 2021/9/9 (轉載須經作者本人同意)
合理的策略是剛成家趁年輕買一百萬的 term life insurance。一年也就幾百刀。多餘的錢去投資。投資總額超過兩百萬就不必再付人壽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