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成天礦啊礦的,我理解就是量化交易,可能是過去大型金融機構裏的自營交易,因為技術或者法規的進步就委托到基金公司去做了吧。
或許現在的程式化交易主要靠電腦和軟件,相對於過去用人腦人眼人手要好得多了吧。過去的交易室裏主要是靠交易員盯市場,債券還好一些,股票和衍生工具可真要命,因為時差有夜場不說,還要眼明手快,時間長了會對人的神經係統和精神狀態有衝擊甚至損害,有些交易員就會變得睡不好覺,脾氣不好,等等。
但收入確實高啊,精英學子們哪裏忍得住這樣的誘惑?那時香港市場的一批交易員除了歐美主要金融中心大機構外派的以外,優秀的留學生、本地優秀學生也慢慢充斥進來。那時在一家歐資機構裏有個小有名氣的交易員叫李望知,背景深厚,頭腦靈活,業績一直不錯。work hard,play也hard,周末交易員放鬆精神,有時會去深圳happy一下,跟紐約一樣嘛,都懂的。但小李不一樣的是,他一次需要兩個,所以大家說,牛娃就是牛娃。當然後來某一年的深夜槍聲過後,沒多久他就改了父親的姓氏,現在早已淡出江湖,聽說去哈佛的燕京學社充正規的電去了。話說交易員很毀人,一般大家做個幾年,身家奠底了,就隱退了,有人去泰國開酒吧的,有人回新澤西做木匠的,也有在田納西鄉下做農場的。
這些交易員,在一線是純交易,稍一熟悉流程和業務後,就要去做sales trading的,所以有客戶基礎的,或者客戶維護開發能力好的,業績驚人,就會掙得更多,相當於律所的partner抽成吧。再往上就是管理層了,各種D,嗬嗬,居然還有ED,尷尬死了。投行等大型金融機構是幫人做融資和投資的,其實融資更為核心和專業,個人意見,實際上比賺得多的交易員,在職業發展上要更好。
上市就是股權融資的典型過程,其他還有很多七七八八的不同階段不同形式的融資方式。並購更是金融之王,是核心中的核心,非常考驗從業人員的眼光和人脈等軟實力,當然企業估值等背後的財務和管理的知識經驗更要非常老道(但都比偏微分簡單)。假以時日,這樣的交易做得多了,很有心得了,無論去其他金融機構繼續做業務,還是去大公司做財務總監類的管理層工作,以及谘詢公司等行業內的專業服務公司,都會得心應手,風生水起。年薪不言而喻地不菲,還可以結交越來越多得力的關係,影響力和江湖地位都會不錯,到了職業生涯後期不僅不會惶惶不可終日,還會有種獨步天下,傲視群雄的感覺。
對華人孩子而言,不容易做到這個境界,因為我們是非主流民族,但如果願意回東亞、東南亞市場,還是可以有發展空間的。再說要求別太高,憋屈一點,做個高級打工仔,也挺好了。
以上純屬道聽途說,極度不準確不精確,歡迎使勁兒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