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很多痛苦,根源來自察舉製與科舉製的矛盾

(2024-09-18 10:03:27) 下一個

科舉是唐朝以後的事了,之前怎麽選拔新一代領袖才俊?唐以前是察舉製的,頗類現在美國的Holistic,而且可能更嚴更長期。鄉裏官員會明察秋毫地觀察年輕才子的行為舉止、德藝賢良等各個方麵,推薦給朝廷,這個體製更注重聲名取士,薦舉為主,考試為輔。

久而久之,這樣容易形成家族互推壟斷,學子故作風雅等脫離現實的人事選拔弊病。果然,當人口與資源再次產生激烈矛盾的曆史當口,選拔出來的幹部疲於應付。漢末大起義、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五胡亂華…中華第一帝國徹底崩潰,文明混亂五百年。

痛定思痛,隋唐初年擯棄察舉製,改采科舉製,才有了此後數百年唐宋的中華第二帝國的輝煌盛世。當然科舉走入窠臼,帝國依然不保。到江山甫定的第三帝國時期,科舉還是不得不延續,直到清末民初興起洋學堂加考試院製度。

美國名校錄取在這些年裏也很痛苦,察舉科舉,舉棋不定,動則得咎,左右為難。所以,考還是不考、裸不裸考,我們跨了兩國體製,跨了數個年代兩代人的一批人,遊離於科察之間塑造的人格、品性與習慣,穿越在美國經濟社會的轉型之間,怎能不痛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