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院 (Bedlam)
2017年4月,英國在修建橫貫英國倫敦的鐵路時,在新利物浦街站(New Liverpool Street Station )人們意外地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在經過貝德萊姆墓地時,發掘出了近3000具遺骨。這個墓地早年屬於倫敦貝德萊姆皇家醫院,這是歐洲最臭名昭著的一家精神病醫院。現在人們懷疑,這些出土的遺骨應該就是屬於那些非正常死亡的精神病患者。從這些遺骸中可以看出,早期在那裏的精神病人可能曾遭遇野蠻的治療。後來考古學研究表明,這些遺骨中少數也有死於戰爭和瘟疫的窮人,以及一些非宗教人士和逃荒難民。
倫敦博物館的骨骼研究員正在清洗一具發掘出的頭骨(網絡圖片)
這一重大發現使當年曾名聲不好的精神病院浮出了台麵,為此,英國政府在倫敦南郊建立了一個“貝德萊姆精神病院博物館”,裏麵展出了許多當年精神病醫院的文物資料和一些藝術品,將那段曆史真相公之於眾。
精神病者自古有之,“精神病患者”是現在人對精神異常人的稱呼,但在早期,人們把精神異常的人都叫做“瘋子”。
記得小的時候,有時候在街上看到過瘋子,他們衣衫襤褸,披頭散發,目光呆滯,胡言亂語,有的甚至不穿衣服,裸體在街上亂跑。而瘋子的身後總是有一些不同年齡的孩子尾隨著,一邊叫著“瘋子”、“瘋子”,一邊向瘋子扔東西,有的瘋子會回擊,有的則隻會躲閃或者拚命跑掉。我那時特別害怕看到瘋子,總感覺他們是“怪人”,見到瘋子我會避開繞道走。不過,看到小孩們那樣羞辱瘋子,我也同情他們。現在醫學有了發展,社會也有了進步,在街上基本上看不到那樣的瘋子,偶爾,我會注意到街上有喃喃自語、自作誇張表情的人,但他們衣著整齊,行為還正常,不好斷定是不是精神病患者。
貝德萊姆皇家精神病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的前身是聖瑪麗小修道院,建立於1247年英國的伯利恒(Bethlehem ) ,當時隻收容幾個瘋子。後來慢慢地擴大成為了精神病專科醫院,改名為貝德萊姆皇家精神病院,直到十五世紀,該醫院依舊是整個歐洲唯一一家處理“被社會拒絕的人”的機構。這裏關押的都是躁狂症和抑鬱症病人,還有一些變態殺人罪犯。
這是十七世紀英國的貝斯萊姆醫院(Bethlem Hospital),綽號叫「瘋人院」(Bedlam),是當時歐洲最古老的精神病治療機構。
這張圖片描繪了瘋人院的情況
貝德萊姆精神病醫院雖然名為醫院,但是並不意味著這裏的病患有機會獲得康複,所謂“治療”這個詞也僅僅是被當動物一樣關押和實驗。
在近代曆史上,貝德萊姆精神病院因其簡陋的設施,粗暴的治療方法而聞名於世,以此為原型的恐怖書籍,電影和電視劇不計其數。為此,人們把“貝德萊姆”(Bedlam )這個詞在英語裏解釋有“混亂”和“精神病院”的意思,所以,貝德萊姆精神病院又被稱為“瘋人院”(Bedlam )。
當時該醫院的精神病人
當一個“瘋子”被收容到這個醫院時,當時僅有的治療方法完全是基於古代希波克拉底的體液理論。我前麵有介紹,該理論斷言,人的健康是由體內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黑膽汁和黃膽汁)的平衡調節的。
當時人們認為,當這些體液中有一種或多種過量時,以情緒和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精神異常隨之而來。因此,精神病院的治療方法,比如放血、冷水浴、抽取或者淨化等都是旨在保持這些體液的平衡。然而,多數情況下病人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治療,隻是政府解決一些當時的社會問題,因為以前對待這些瘋子都是流放到鄉下,任他們自生自滅。
那時,在貝德萊姆精神病院的治療方法五花八門,其中最著名的一種治療方法叫做“旋轉療法”,讓患者坐上懸掛在天花板上的椅子,以每分鍾100轉的速度旋轉,目的是讓病人嘔吐或人工誘發癲癇,使病人在一段時間內失能。人們相信,這樣做能夠疏通精神病患者腦內的血管,從而使其病情減輕,尤其針對狂躁症患者。據說這種療法是達爾文的祖父 Erasmus Darwin 發明的。
這張圖片展示了“旋轉療法”的操作係統
由於當時人類對精神病的了解知之甚少,社會提供的資金有限。這裏大部分的開支依賴於病人家屬的支付和極少的私人捐贈,政府也不管。
為了一勞永逸的緩解經濟問題,到了十八世紀,貝德萊姆醫院暗地開發了一項娛樂方式來籌集資金,就是“怪胎畸形秀”馬戲團表演,讓人們來參觀瘋人院。貴族們隻花“一分錢”就能看到瘋子們的“瘋狂”。院方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教導”病人表現出更為誇張的神情和舉止。這裏一度成為了一個假日旅遊景點。
這是1732年油畫家威廉·霍加思(William Hogarth)的作品《瘋屋》,描繪了在瘋人院裏,一些有錢人正在觀看“瘋子”。
這是法國著名畫家泰奧多爾· 熱裏科的油畫作品《瘋女》
隨著時代發展,“瘋狂”概念也發生了轉變,以瘋人院為代表的關懷模式被取消。一些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指出,瘋狂是由於理性的喪失而非體液的不平衡。
“瘋人院”對精神病治療發展的影響:
一般來說,臨床醫學領域,是先有醫生再發展出醫院。但精神醫療領域卻恰恰相反,瘋人院的興起才給醫生們提供處置病人的實踐機會,才逐漸演變成原有的精神醫療模式。
以前傳統的治療精神病的手段是試圖製服瘋人的“獸性”,常常采用物理捆綁、催吐、灌腸甚至放血等療法。瘋人院的病人們受盡折磨!其實,這種製服病人做法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也采用,還是近幾十年有所改善。
貝德萊姆精神病院雖然因虐待病人而臭名昭著,但這種集中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的確促進了精神病醫療的發展。受啟蒙運動的影響,當時歐洲一種對精神疾病治療的樂觀主義態度開始確立起來。精神科醫生們認為設計並管理好精神病院對治療病人有益。
到十八世紀,被尊為現代精神醫學的始祖,法國醫生皮內爾(Philippe Pinel)開創了對病人的"道德療法"(Moral Treatment),才使得殘酷冷漠非人道的"瘋人院"傳統得以初步改善。他提倡了解除對瘋人的身體禁錮,他確信精神病人是確實是患有某種疾病,而不是人們以為的“異端”,更不是因為“魔鬼”附身。
[法] 弗朗索瓦·勒洛爾在此書中講述了菲利普·皮內爾醫生的一生(1789—1795)
寫到這裏讓我想起了讀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係裏有一位女同學患了精神疾病,被送進我們學校的附屬醫院精神科住院治療。那時我們正在上臨床精神科這門課,那天我們幾個女同學在精神科病房上完課後走出來,經過了那位同學的病房,我們看到她手扶著病房窗口的鐵欄杆,試圖頭從兩根鐵杆之間伸出來,她的眼神有點木納,也有一點無奈和期盼,她的麵部沒有表情,也沒有說話,隻是盯著我們從她的窗口經過,我們幾個同學也不敢跟她打招呼,匆匆地離開了。那樣的眼神和無表情的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一位精神病患者關在病房是怎樣的狀態。
後來那位同學也被治好了,雖留了一級,但也在我們畢業後第二年順利畢業了,在一家腫瘤醫院當了醫生。我們後來才知道,她的精神病不是很嚴重,隻是讀書時太緊張有點躁鬱症表現。
導致精神障礙的因素有很多,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於一些生理因為和社會因素,也許我們無法自我掌控,無法去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心理因素來減少精神障礙的發生機會。
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曆多少風雨、多少磨難、多少坎坷,再幸運的人也逃不掉。在逆境時,我們要努力去適應眼前的社會,不是非要強迫自己去做什麽,而是要培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不管經曆什麽都能夠更加平和,更加淡定從容。
現代醫學的發展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和管理有了更加科學的方法,但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依然存在,精神病患者的行為經常得不到社會的接納,使他們在參與社會活動和就業方麵遭遇跟正常人不一樣的待遇,這對他們的康複非常不利。
7/18 完成於紐約長島
(未完待續,下一集將介紹達· 芬奇與神經科學)
我邊讀邊想到今年看過的兩部法國電影,法國女雕塑家Camille Claudel ,她最後因精神病去了特別的修道院。作為羅丹的情人,她的藝術才華被評論是高於羅丹,影響了羅丹。
記得以前也讀到過,當年英國上流社會也有男人因為宗教原因不能離婚,而把妻子送去精神病院。
期待你的係列。
大概碼錯了,生理因素?
很多國家都有類試的例子。隻要人性還不能徹底脫離動物本性的自然屬性,就會有慘劇或是悲劇的發生。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斷向文明靠攏的,了解事實和有意願地發現真相是對人類本身進步最大的尊重體現。
謝謝好文分享了,祝好!
“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曆多少風雨、多少磨難、多少坎坷,再幸運的人也逃不掉。在逆境時,我們要努力去適應眼前的社會,不是非要強迫自己去做什麽,而是要培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不管經曆什麽都能夠更加平和,更加淡定從容。” 讚。
謝謝沈香的心理學史講座,很專業,有深度。
“導致精神障礙的因素有很多,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也許我們無法自我掌控,無法去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心理因素來減少精神障礙的發生機會。”,這個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也很高興你的同學最後走了出來。。。
謝謝你的講座,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