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的三個境界

(2021-06-19 12:44:47) 下一個

 

紅塵練心。

人生真正的修行道場,就是紅塵俗世。

佛不度人,是人自度。善悟者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

《金剛經》裏說:“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裏還說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簡單的說就是:不執著於我(自己),不執著於他(他人),不執著於所有眾生,乃至於不執著於有生死的一切。

修行的三個境界可以用下麵的三句話簡單概括一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著相了。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既然清靜何必有偈。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頓悟了。

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

《六祖壇經》記述: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這是六祖繼承衣缽後的首次亮相,此後,禪宗便進入六祖慧能的時代,並且開創了“一花開五葉”的全盛時期。

釋迦最後在靈山一會,拈花示眾。他不講話,隻把天人供養的花拈起來,舉示大眾。這時候,在會的人很多,天上的、人間的,都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天人罔措。隻有迦葉尊者會心微笑相應。釋迦立即宣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於摩訶迦葉。”

從斯開創了禪宗法門。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圓頓法門,不是四禪八定的漸次禪定法。所以,無言說可表,無文字可立。迦葉則順理成章成為印度禪宗的初祖。

印度禪宗的傳統修持,由迦葉尊者,傳到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的時候,中國當時已經是南北朝了。東來中土,菩提達摩就是禪宗在華夏的第一代祖師。菩提達摩是印度禪二十八代祖師的曆史,在印度文獻中尚未發現。

早年菩提達摩曾以《楞伽經》印心,後來禪宗又以《金剛經》印心。 《六祖壇經》反映出六祖惠能思想及早期禪宗麵貌,故為禪宗所推崇。
所以《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作為教材,就足夠了。經文不在多,觸類旁通,發心修心是根本。

禪宗的頓悟是指在日常修行中產生的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頓見事物本來麵目,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紅塵生活。

禪宗祖師(南宗譜係):菩提達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北宗則是神秀替換了慧能。


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極力複興佛教,力主禪宗源流。虛雲老和尚在修習臨濟,兼弘曹洞,又遙承了早已斷流的法眼、溈仰、雲門三宗,以一身修習禪宗五大支派,承前啟後,融會了五宗禪修法門,為近代禪宗偉大宗師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walleyee 回複 悄悄話 我試著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色”簡單說就是有形的物質。“空”你就可以理解成無所不在的元素。就好比????,就是C,就是說鑽石就是碳元素因為溫度濕度等一切的機緣巧合之下變成的,這就是佛家說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佛法也是一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就是所謂“諸法空相”。
walleyee 回複 悄悄話 人生本就是一輪又一輪為了跳出輪回的修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是修行者。
walleyee 回複 悄悄話 南懷瑾先生說過: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所以把心經,金剛經和壇經作為教材,就很好了。
walleyee 回複 悄悄話 頓悟就是字麵意思,突然就懂了。頓悟之前,修行了一天是頓悟,修行了三十年也是頓悟,隻要悟了,就是頓悟。
有點可惜 回複 悄悄話 人生就是一場享受。

覺得修行好,就享受修行。

覺得頓悟好,就享受頓悟。

不度又如何?就享受不度也。
guoke001 回複 悄悄話 多謝介紹虛雲大師,以後要留心他的著作。
手頭有一本台灣妙蓮老和尚的摘錄,實在是可以作為人生的指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