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翎
1977年11月,顏寧出生在山東章丘縣一戶普通的農村家庭。誰也想不到,三十年之後,這位山東大妞成了震驚世界的大科學家,30歲左右當清華大學教授,40歲出頭成美國兩院院士,學術成果卓著,科研成就傲人,被譽為中國的“居裏夫人”。
然而,有沒有人想過,農家女顏寧是怎麽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我想了想,究其緣由,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麵:
1、父母開明:
盡管顏寧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卻深諳“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們沒有像村子裏其他的村民那樣,不讓女娃兒讀書,反而鼓勵督促顏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如此,顏寧的讀書天賦逐漸被挖掘了出來。1990年,顏寧便以全縣第十名的成績考進了重點中學章丘一中。1996年,顏寧又輕鬆地考上了中國第一學府——清華大學。
2、良師引路:
讀高中時,顏寧就顯示出文理皆通的天賦,她不但寫的一手好文章,還對生物學有特殊的興趣,以至於報考大學的時候,不知選文科好,還是選理科好。最後,她的老師告訴她,還是選理科吧,理科更有出息。
這一步老師引導走對了。假如當初顏寧選了文學專業,畢業後,靠碼字吃飯,很難碼過鐵凝,更達不到嚴歌苓的水平,頂多成為一個二流作家就不錯了。但世界上將失去一個一流的生物學家。
3、自己努力: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是絕對不會成功的。她的高中同學提起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顏寧拚了死命讀書,成績優異。上了大學後,更是學得昏天黑地,刻苦到令人恐怖的地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各地拔尖生雲集的清華大學,她的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的。
4、熱門專業:
顏寧學的是熱門生物專業,而不是古老的數學物理專業。
誰都知道,生物和化學專業是最容易寫論文出成果的。我有搞數物的同事,也有攻生化的熟人。研究數學物理的同事,寫篇論文像十月懷胎一樣那麽費勁兒,而搞生物化學的,左一篇催化劑研究報告,右一篇蛋白質生物信息解析,嗖嗖嗖,一篇接一篇,發個不停。
5、機遇超好:
2000年,顏寧從清華畢業後,正想從“學習狂”變成“科研狗”的關頭,卻驚然發現當時中國幾乎沒有與分子生物學相關的科研團隊和公司。她與同學都找不到能夠發揮專業特長的工作。因此,她的同學們托熟人推薦或者申請國外留學,一個個奔向了海外。顏寧無權無財無勢,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怎麽辦?
顏寧開始搜集普林斯頓大學的資料,發現分子生物學的老前輩施一公在普林斯頓執教。於是,顏寧毛遂自薦,大膽地給普林斯頓大學寫了一封自薦信。
在信中她闡述了自己的學術成績和優勢,以及對生物學科研的一些想法。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封信竟然引起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老師的興趣。很快,招生辦對顏寧作了考察,施一公知道消息後也力薦顏寧來校做科研。
遇到了伯樂施一公,顏寧的命運開始了根本的轉變。
6、性格別致:
有個性,有棱角,有點怪的顏寧,在科學研究上也獨辟蹊徑,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好好先生,好好婦人是成就不了大業的。她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博導,37歲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攻克了困擾結構生物學界半個世紀的科學難題。
7、不談婚嫁:
美貌與才華並重,智商與顏值齊飛的大才女顏寧,竟然44歲了,還沒有結婚,還是孤身一人。看這勢頭,顏寧是要一獨到底了。
主持人撒貝寧曾調侃道:“您可以不叫顏寧了,叫‘顏值’好了!”
顏寧幽默地回應:“謝謝啊,那‘寧’送你了!”
這樣一個非書呆子型的學術靚女,咋就不入婚姻這個“局”呢?
我覺得,結婚不適合她。她是個工作狂,科研狂,她已經從事業中獲得了極大樂趣和超級快感,她已經對談戀愛結婚養育下一代失去了興趣。
對於來自四麵八方的瞎操心催婚,顏寧霸氣地說:
潛心學術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這個好笑,哪兒的冷凍電鏡(高檔那種)不是24小時工作的? 主要時間都是自動操作,又不要你守在邊上。 美國的博士生,博士後不是全力工作,經常隻剩吃飯睡覺時間?
------
顏寧能夠獲任美國院士,其科學成就己經不容質疑了。至於壓搾學生,大家一鍋蜂一樣集中投入到一個學科領域,的確不可取,但是幾乎所有華人教授都這樣子做的,不是嗎?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深究別人。一句話,顏寧作為一個農家女出生的,如此成就,令人佩服
老閻的剽竊處理不夠職業,露出了真麵目。院士不能說明什麽。
這麽優秀的人, 這麽多優異的成果, 留一句讚歎的話, 很難嗎? 何必非要非議一下, 顯示自己是中國大陸人?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 該檢討一下自己了。
"算了吧,剽竊閻潤濤的科研成果怎麽不提?"
純屬放屁, 令人生氣!
有多少原創思想?不過靠儀器好,學生多堆砌出一堆垃圾文章而已,國內騙騙吧,國外還來這套,搞不好哪天就學術欺詐翻船
不覺得她或施一公能和居裏夫人相比,甚至施一公對中國科研是有害的,把科研變成了為發文章而發文章,類似於奶粉裏加三聚氰胺
11公當年在國內開記者招待會吹牛什麽他的結構生物學要開發老年癡呆症的藥物了, 嗬嗬, 他在普林斯頓的時候怎麽沒有膽量開美國記者招待會吹噓啊??吹的有點上天了, 美國NIH 每年花近 3 billion 美元研究老年癡呆症的藥物, 可惜一直沒有突破進展, 剛上市的一款藥物遭遇很多科學家的批評。
----
回複 '深度思考' 的評論 : 我覺得還是因為國內的研究環境不適合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