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翎
毋庸置疑,陳衝是一位出色的好演員。本人尤其欣賞她在根據張愛玲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精彩表演。
其實,從她演了“青春”之後,我就一直關注著她。與一般人的看法不同,當年她演“小花”,大受讚譽,而我倒覺得這個“小花”太過洋氣了,像個洋娃娃,不像一個貧苦人家的閨女。還是覺得她演“海外赤子”裏的華僑,更接近於她的本色,也更自然貼切一些。
記得,二十多年前,還讀過她和夫婿一起收養南寧雙胞胎女孩兒“院雪英與院雪華”的報道,當年,還為她能有這樣兩個可愛的養女,高興了一陣兒。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養女突然從她身旁消失了,稍後,她的經紀人解釋說,因為陳衝工作太忙,照顧不了三個女兒,所以,那對雙胞胎已經轉讓給紐約一對夫婦收養了,至此,她們就與陳衝斷了母女緣。從那以後,陳衝隻與自己的親生女兒許文婷與許文珊譜寫著母女情緣的感人樂章。
當時,聽到了這條消息,很不是滋味。陳衝為何這麽做呢?單單一句,“太缺德了,太冷血了,太人渣了”,遠遠不能概括和反映整個事件的實質與全貌。
下麵,就從陳衝的性格和心理層麵上簡單剖析一下這個棄養事件。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性格與心理的形成,跟父母遺傳、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有關。陳衝出生在一個三代高知家庭,這樣的家庭往往不如工農家庭更接地氣,更體察民情,更有同理心。他們博學多才,但清高孤傲,潔身自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比較自由鬆散,缺乏親密感。他們理性多於感性,為人處事時,顯得感性不足,理性有餘。
陳衝的心理和性格也是這樣的,免不了深深地打著她的父輩和祖輩的烙印。
當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時,她喜歡孩子,尤其喜歡女孩子,因此,不得不考慮去孤兒院收養女孩兒。
起初,對於來到她身邊的一對雙胞胎女孩兒,她很是喜歡,但那種喜歡,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愛,因為她們不正宗,還曾被拋棄,屬於“可憐見兒”。
而有了自己的女兒後,她對庶出的親生女兒的感情,才上升到平等的關愛與寵愛。此時,兩個養女在她心中的分量就無足輕重了。即使她想一視同仁,她的心理和性格也不給予配合,於是,她與生俱來的理性又發作了。
既然有了自己的親生女兒,養女還留在身邊就是多餘的了,不可能將養女和親生女兒一樣看待,那麽,何不給她們找個好人家,讓她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呢?於是,就有了轉讓或棄養事件。至於三四個女兒忙不過來,那隻不過是托詞。好萊塢那麽多大牌明星,自己有好幾個孩子的,還去中國和非洲領養幾個小孩,甚至領養殘疾孩子回來,她們怎麽有時間照顧呢?即使自己沒有時間,還可以請保姆嘛。
此外,陳衝決定轉讓養女之前,因為太過理性,太缺乏同理心,遠遠不能體察一般民眾的心態,所以,也就意識不到日後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以至於使她的聲譽驟損了(看這樣子,“棄養陳”的名號恐怕要伴隨她終生了),否則,怎麽著,她也得換一種方式來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吧。
陳衝的心理和性格都跟人民大眾有著一定的距離,這從她說話的方式和行事的風格就可以看得出來。
以前,我在國內的單位工作,身邊就有兩個類似的女士。
這兩位女士對人都很客氣,禮貌,很有教養,人緣也不錯,但總覺得與她們拉不近距離。她們與人交往,總是不遠不近,不溫不火。
其中一位女士的父輩是大地主出身,她的身上也時隱時現“地主小姐”的氣質與做派。一次,有個要飯的老頭敲我們宿舍的門,她開的門,看到衣衫襤褸的老者,她本來笑容可掬的臉上驟然變得漠然冷冽,還輕輕地對可憐的老人說了句,“請走開”。
這個女士,就屬於陳衝那類人。不能說她們就是沒有人性,她們也是好人,隻不過是帶著“階級局限性”的好人罷了。
真正的母女情
當年陳衝的丈夫和母親在南寧福利院簽字
可愛的雙胞胎今年已經25歲了
人家一般不會棄養, 還是一視同仁的, 好像覺得對養孩子不好的話, 會帶來壞的運氣.
我們那裏有一對夫婦是農民, 收養了女兒之後, 懷孕生了兒子, 看他們多幸福, 一點都不會兩樣.
無疑階級、家庭對人是有一定影響,但從出身出發推論性格、好人與否,未免受大陸的錯誤用人標準影響?大陸最大的頭頭:毛,富農或地主出身,周、鄧、陳毅都是地主家庭;陳賡:軍閥出身。不勝枚舉。他們有什麽資格搞所謂‘階級路線’或階級出身歧視?在下認同你很多觀點,但這一點還請君三思。
孩子小,不會掩飾自己,三歲就能看老。領養的是雙胞胎,而且比自己第一親生的大幾年,很容易欺小。如果陳衝每次回家看見自己親生女兒身上的抓痕或被推在地留下的身上烏青,等等……,她會怎麽想?估計陳衝夫妻當時看到了什麽,覺得雙胞姐妹不能留,才下決心"送走"。所以有些事情隻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總想用所謂的道德來綁架別人的家庭生活,非常可笑。
==”美國人領養孩子多數人不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孩子,而是出於愛心。出發點不一樣的,不能比。“
“中國父母對領養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肯定會偏心自己的。所以孩子成長在偏心父母家庭裏也不開心。從這點來看,早給別人對孩子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