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參加婦女聚會,大家做遊戲,我學到了一個新的德語詞匯:Mauerbluemchen。望文生義,我以為這就是一朵開在城牆角上的小野花。人家德國人說:不是的。它的原意是:
壁花,是指性格內向或害羞(或在更極端的情況下,社交焦慮)的人,他們會參加聚會和社交聚會,但通常會遠離人群並主動避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他們在朋友周圍也社交,但不是陌生人;一旦有朋友在身邊,陌生人的影響力就會變得不那麽大。這個名字本身來源於這種植物不尋常的生長模式,它生長在牆上利用某種依靠,或者在石牆的裂縫和縫隙中生長。“壁花”可能真的隻是靠牆站著,在社交聚會場合觀察其他人,而不是交際。
聽了她們的解釋,我說,我就是Mauerbluemchen。她們說,不是的,你不是的。二個女人都這麽說。第三個女人說,在陌生人中間,你是Mauebluemchen; 在朋友熟人中間,你不是的。說明,還是有人微微理解我。
做完遊戲,我回家了。帶著瑞納特送我的繡球花,坐二站火車,到家。我問M,我是不是Mauerbluemchen,他看著我,猶疑地晃著頭:你,你....不是的吧?我說:我就是Mauerbluemchen。他馬上說:那我也是Mauerbluemchen。
是的,我們兩個很相像,我們不喜歡人多的場合,我們害羞,我們不善社交,我們低調,不引人注目,我們喜歡孤獨。
與“壁花”相關的社會學理論,即象征互動,描述了具有象征意義的特定形勢或社會規範。該理論由三個核心原則組成:意義、語言和思想。這些核心原則導致了關於創造一個人的自我並社會化到一個更大的社區的結論。
因為 “壁花 ”通常會表現出與他人缺乏互動,所以它成為他們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象征。最具體的例子是肢體語言。在很多時候,害羞的人很少或根本沒有與他人的眼神交流。人們可能會觀察到,某些男人、女人或孩子,在公共場合甚至私下走動時,試圖避免與他人的眼神接觸。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為習慣,並成為一種正常動作。
在聚會或社交情況下,“壁花”與人群保持一定距離。當一個害羞的人在別人身邊時,你可能會看到他們,盡其所能遠離他們不認識的人。即使和一些朋友在一起,你也可能看到害羞的男人或女人。在社交場合,如果沒有一群朋友,你可能不會在房間中央發現一個害羞的人。害羞的人往往不會成為關注的焦點。
社交焦慮是壁花們的通常弊病,這是指在社交或表現情況下,對被他人審視和評判的極度恐懼。社交焦慮症會對病人的生活造成嚴重破壞。症狀可能非常嚴重,以至於擾亂了日常生活。患有這種疾病(也稱為社交恐懼症)的人,可能很少或沒有社交或浪漫關係,生活常常使他們感到無能為力、孤獨甚至羞愧。
盡管他們認識到恐懼是過度和不合理的,但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對自己的焦慮感到無能為力。他們害怕自己會羞辱或難堪。焦慮會嚴重幹擾日常生活、職業或社交,使完成學業、麵試和找工作以及建立友誼和戀愛關係變得困難。
成為壁花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不那麽強烈的社交焦慮形式。社交焦慮症患者在人群中可能會感到猶豫,如果被迫成為關注的焦點,甚至可能會感到恐慌。這種恐懼可能會導致他們遠離聚會的中心,但它也可能導致嚴重或輕微的焦慮發作。
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不認為他們的焦慮與精神或身體疾病有關。這種類型的焦慮發生在大多數社交場合,尤其是當這個人感覺被展示或成為關注的焦點時。一旦一個人避免了幾乎所有的社交和公共互動,就可以說這個人患有社交焦慮症的極端情況,通常被稱為回避型人格障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際關係困難和藥物濫用率更高。
雖然,我認為自己是壁花,但是沒有上麵提到的那麽嚴重,我也渴望友誼,我有少數幾個好朋友。在朋友中間我很放鬆,沒有焦慮。但是我不喜歡在大庭廣眾中間,引人注目。所以我盡量穿素色的衣服,盡量低調,我覺得,沒人知道我的存在,我最安全。
我去參加會議的時候,最好有十幾個人,這樣我就可以很好地躲藏自己,保護自己。可是,明天,我要去參加一個三人會議,這就讓我很不爽。我認為,壁花的產生,跟童年有很大的關係。我的童年很孤獨,父母很忙,無暇管我。哥哥姐姐比我大很多,玩不到一塊。我去弄堂裏同小朋友玩,常常會受到別人的欺負。久而久之,我認為,一個人的時候,最幸福。於是,一朵壁花就產生了。
對於壁花這個題材,有許多電影和歌曲,說明大家對這個題材的關注。壁花的英文詞為Wallflower,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著名歌唱家鮑勃迪倫吧,聽聽他唱的《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