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新上映的電影《查克一生》,這段故事是用的倒敘手法,講了三段經曆:人生的終點、中年經曆、童年成長。
剛開始,感覺電影很無聊,還有人中途退出,我則睡著了。有點像未來片,或者恐怖片。
不知睡了多久,醒來時分,第一段經曆快講完了,隻見黑暗街道中,房間的大窗戶上都是查克的頭像,藍色的霓虹燈。被人稱為“英雄”,何以英雄,一點都不明白。因為睡著了。
第二段:當了會計的中年人,不忘喜歡跳舞的初心,在大街上看到打鼓少女,就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這段場景被無數個段子評論過,我覺得一點都不精彩。由抖森扮演的上班族查克,被街頭藝人的鼓點吸引,即興起舞,引得無數路人鼓掌歡呼。事後鼓手問他:你為什麽會開始跳舞?他答不出來。他想,這就是上帝創造世界的原因。這大概也是作者和導演要對我們說的。
最喜歡的還是第三段:童年的查克很不幸,爸爸媽媽在車禍中死去,連同肚子裏還沒有出生的小妹妹。從此,查克就在爺爺奶奶的家中成長,奶奶教會了查克熱愛舞蹈,爺爺讓查克知道數學的重要----當會計任何地方都用得到,不會餓肚子。那小查克,在學校的舞會上,跳了一段精彩的舞蹈,簡直就是天使下凡,穿著那麽帥氣,動作那麽瀟灑,同一位華裔小姐姐共舞。太迷人了。
有一種小孩,臉上洋溢著幼稚,卻分明是十分聰明的樣子,查克就是那種孩子。這讓我想起,幫我家修古鍾的修鍾匠。我去臉書上找到他的網頁,知道他有多種喜好。小時候就愛拆鍾。金黃色的長發披在肩上,文藝青年騎老式摩托車,開老爺車,玩老式照相機,修理古典老鍾。可惜,這麽聰明的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帕金森病。走路跌跌橦橦,說話口齒不清。從他那裏,我才知道,有一種“帕金森起搏器”,可以抵消顫顫巍巍。小時候,去菜場買乳腐,帕金森老頭的手抖得厲害,將一半的鹵汁灑在了碗外。這場景至今難忘。
一個人的死,對世界來說,撼動不了什麽,但是一個人的死,對他本身來說,就是世界末日。全世界一個個的個體,他們的死,都是一個個的世界末日。大環境中,這些個體的逝去,時間點不一樣,但似水滴匯入大海,那不就等於全人類全世界的末日????
本電影改編自文學大師史蒂芬·金的同名短篇小說,雖然沒有讀過小說,憑第六感應,想象出小說的優秀。我大概地總結一下:每個人的生命都很寶貴,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所以盡管你的一生很平庸,但你也是個英雄,一個活過了生命、戰勝了死亡的英雄。
我最看不懂的第一段,而且睡著了漏看的那一段,有人為我總結了:
世界走向毀滅,而一個叫 Chuck 的男人,卻突然以各種奇怪又隆重的方式出現在全世界:地鐵廣告、街頭藝術、廣播節目……仿佛全人類都在為他舉行告別儀式。可偏偏,沒人知道他是誰。他做過什麽?他又憑什麽值得被如此紀念?男主 Marty 貫穿整幕,卻和電影真正的主角 Chuck 幾乎沒有直接互動。直到最後才揭曉,Marty 實際是 Chuck 臨終前,在病床上回憶並虛構出的一個熟悉身影——原來一位兒時的老師。第一幕不僅拉開了人生倒敘的序幕,還用“世界末日+陌生英雄”的荒誕設定,巧妙地製造出一種懸疑感和抽離感。
這一部分有很多披著電話外殼的“獨白戲”,尤其是 Marty 和前妻 Felicia 的那通長聊,關於世界末日的傾訴,對當下社會的解構,充滿了失控中的克製,也流露出一絲舊愛間難以割舍的靈魂默契。他們的對話充滿感性、帶著淡淡的憂鬱——Marty 的語氣安靜而內斂,甚至有一種克製中透著美感的哀傷。他提到:“如果宇宙是一年的日曆,人類文明也不過是12月31號的最後一瞬。”人類個體和生命的渺小也無需多言,一切情緒和情感都不過時瞬息即逝的。不僅讓人感慨是:其實他們存在的世界對於 Chuck 人生的宇宙也是臨終之前的彈指一瞬間。
片頭的定調卻從來沒有表現出所展現內容極易延展出的虛無主義,沒有對於個人情感甚至生命的意義持一種無所謂、相反,影片在輕描淡寫中暗示:哪怕人生短暫甚至荒誕,那也不是不給它賦予意義的理由。Marty 在末日前夕驅車去找前妻,這段旅程被處理得像一部迷你公路片,從修車工大哥、主持葬禮的大叔,到滑滑板的小女孩,他們的交談仿佛一幕幕人生小劇場,也像一場哲學意義上的“我思故我在”的佐證。 也許世界末日的最佳結局,便是和在意的人靜坐在後院,仰望著群星逐漸熄滅。
貫穿全片的詩句 “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 出自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自己的歌》(Song of Myself)第51節。詩句短促用詞簡潔,但翻譯出來可以對應很多詞匯:“我博大,能容萬象。”/ “我寬廣,容納無數可能。”/ ”我胸懷廣闊,包羅萬象。”/ “我是一個廣大的存在,內含無窮眾生。”Stephen King 在原著中是否受到這首詩的啟發不得而知,但影片確實把“人生走馬燈”這個常見的瀕死概念,升級成了為一個人構建了整個宇宙的幻象,帶著一種比人生回放更宏大的詩意。
豆瓣精彩評論:
當末日廣告牌上的 “謝了,查克” 與童年閣樓的預言相呼應,觀眾才驚覺:每個角色都是查克生命碎片的映射,他的死亡竟是整個世界的崩塌。史蒂芬?金式的奇幻設定下,藏著對生命意義的終極叩問。
影片傳遞出震撼的啟示:每個生命都是宇宙的微縮模型,我們的存在本身就創造了無數可能。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後獲觀眾選擇獎,觀眾評價其 “如睡前童話般深邃”。
第三章到底是什麽意思?在我看到女老師把雙手放在查克太陽穴上,問他“我雙手之間的是什麽?”的時候,我頓悟了——那是一整個宇宙,屬於查克自己一個人的宇宙,一個隨著他生命消逝而逐漸分崩的宇宙。Fel, Marty, Sam, 乃至滑輪滑的小女孩,都是真實在查克生命中出現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