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一場十分棒的音樂表演,劇團是Westfälisches Landestheater,他們將上世紀二十年代最典型的音樂挑選出來,演示給我們看,讓我們了解那個瘋狂的年代。
哦,金色的二十年代。維基上稱為:
黃金的二十年代(德語:Goldene Zwanziger,英語:The Golden Twenties),又稱快樂的二十年代(The Happy Twenties),是指1920年代的德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終結於1929年華爾街崩盤。在這一時代,被用來形容當時的經濟發展、自由主義價值觀的蔓延、藝術領域上對實驗性和創造性的追求。在此之前德國經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激進的改革措施後才使得德國擁有穩定的經濟環境。當時的德國與美國有眾多類似的社會現象。文化異常豐富,畫家畫畫,詩人作詩,到處演出的輕鬆歌舞劇,大眾向往的偶像是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也到來了,從無聲電影轉為有聲電影,爵士樂從美國傳到了柏林,聲色場所,如雨後春筍到處生長,其中,在夜店裏唱歌的瑪麗蓮迪特裏希,一下子躥紅,後來成了好萊塢大明星。
我喜歡二十年代的時裝,那個時候巴黎有庫庫香納兒。那個時代,女人出門都要戴帽子,帽子代表了優雅,就是窮人,也要戴帽子。
那個年代的柏林舞廳。
那個年代的花園舞會,爵士樂隊伴奏,就同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畫中的場景那樣。
我曾經想過,如果讓我自由選擇,我要生活在巴洛克時代,我喜歡那個年代的服裝、建築、家具、音樂,我喜歡那個時代的一切。但是M警告我,那個時代大多數人是非常貧困的,隻有貴族能夠無法無天,還有,拔牙是用老虎鉗拔的,沒有麻藥。我想,對啊,我不能生活在那個時代,會很痛苦的。那我就選擇“黃金的二十年代”生活,那個時代,在上海也是很輝煌的。我喜歡二十年代,是因為文化空前的豐富,每個小角落都充滿了生機,欣欣向榮。
為什麽會這樣?我看過一個二十年代科隆的圖片展,太瘋狂了。我能理解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剛剛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他們要放飛自我,縱情於聲色之間,他們不想去瞻望明天,他們隻想消受當下。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世界沒有明天。
看著看著,我就想,娛樂對於大眾是多麽滴重要。疫情期間,我們被關在家裏,什麽娛樂活動都沒有,多麽痛苦。現在我們可以坐在劇場裏,享受藝術家的驚人創作,多麽地快樂!!!!
看著看著,我覺得藝術就是另一個世界,一個魔幻的世界。
人類有清醒和陶醉二種時間,清醒時是痛苦的,需要用盡全力去爭食;陶醉時是快樂的,“音樂美酒和女人”,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也是歌德的名言,一針見血。如果一個人的時間被分割為四部分,白天算二部分,夜晚也算二部分;白天再分上班下班,上班是最痛苦的,下班後可以自由支配。有錢人,就去吃喝玩樂,再把黑夜用來睡覺的二部分,取出一部分來透支。有錢人為什麽無聊,挖空心思找刺激,因為他們無需去掙錢,什麽都有了;他們的時間需要打發,就要找酒精女人發泄,用歌舞美食來消遣。我看張幼依的自傳,她說她跟徐誌摩在英國留學時,每晚都要去看戲。盡管二人沒有一點感情,但是晚上的時間也是需要消耗的,他們是有錢人,所以就去看戲,同歐洲人無異。
扯遠了,現在看看劇照:
看照片沒有勁吧?那就看視頻,估計那是疫情期間拍的,所以演員都戴著透明罩。
有一點比較有趣,“二十年代”的人都比較廋;而現代演員都肥肥的,站在舞台上像圓咕隆咚的木偶。為了應景,觀眾中有許多人都穿了二十年代的衣服來,他們都是愛好者吧?還有不知從哪裏拉來了二部大旅遊車,來了一大幫遊客看戲,不知他們從哪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