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蓓

喜歡寫隨感,東南西北,想到啥寫啥
個人資料
gaobeibe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來自中國武漢的戲劇評論

(2024-01-27 12:39:44) 下一個

昨天,我寫了觀劇感想。今天,在網上找到一篇評論。我想了解這部劇,在中國演出時的反響。劇評寫得很好,很專業,我把它轉載在這裏。
對不起,因為軟件的關係,出現疊行。勉強可以讀。
 

一部西班牙默劇溫暖“小半個中國”


漢網-長江日報

摘要: 演員戴著麵具表演安德魯和多莉尼的故事,仿佛一場黑白老電影,沙沙地放映著,無聲,抽去了表情,卻格外動人。這種提煉,仿佛野獸派畫家馬蒂斯論述的色彩與黑白線條的關係:色彩作用於感官,而黑白線條卻作用於靈魂。

 

見習記者鄭汝可  


沒有大明星、大製作、大陣容,隻有3個演員、12張麵具和一言不發的80分鍾。西班牙庫倫卡劇團出演的經典默劇《安德魯與多莉尼》,講述了一對老年夫妻的溫情故事。

2012年,《安德魯與多莉尼》在中國首演,獲評“2012中國年度最佳戲劇作品”。許多觀眾與劇評人感歎:前一秒是歡笑,後一秒是淚水。

今年,該劇將啟動第三次中國巡演。12月17日、18日,劇團將首次來漢。

這部默劇的魅力何在?前衛的演出形式,武漢觀眾會喜歡嗎?為此,記者電話采訪了該劇中國製作人袁鴻,提前探尋這部默劇的“溫暖秘訣”。

原型:一本情書震動歐洲
“很快你就82歲了。身高縮短了6厘米,體重隻有45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麗、優雅、令我心動。我們已經一起度過了58個年頭,而我對你的愛愈發濃烈。我的胸口又有了這惱人的空茫,隻有你灼熱的身體依偎在我懷裏時,它才能被填滿。

這段話,來自法國哲學家薩特的學生安德魯·高茲寫給妻子多莉尼的作品《致D情史》。這本僅有75頁的動人情書,是默劇《安德魯與多莉尼》靈感之源。

安德魯本人是歐洲著名的左翼知識分子之一。在相守58年後,安德魯的妻子多莉尼被診斷患有一種退化性疾病,不久於人世。2007年9月,安德魯和妻子用藥物注射的方式,在距離巴黎城郊的鄉間別墅自殺。兩天後,人們發現了安詳地並肩躺在臥室床上的高茲和多莉尼的屍體。當時,他84歲,她83歲。

這個故事震動了歐洲,當時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帶領民眾進行了公開悼念。一時間,《致D情史》成為歐洲排行榜上最暢銷的書。安德魯離世後兩周之內,法國出版商連續加印了兩次。

安德魯對與妻子生活吉光片羽的追憶,打動了西班牙庫倫卡劇團的創始人英紹斯。於是,劇團開始製作一部關於老年夫妻愛情的戲。

2009年,導演伊納基·利卡特接到了庫倫卡劇團的創作邀請,將《致D情史》搬上了舞台,定名為《安德魯與多莉尼》。

故事發生在一對老夫婦的客廳,和很多老夫老妻一樣,安德魯與多莉尼每天在例行的生活瑣事中徐徐老去:安德魯執拗地敲擊打字機鍵盤,劈裏啪啦地碼出一部無人喝彩的作品;多莉尼散著半白的發,依偎著大提琴,拉出的曲調隻會驚擾安德魯寫作……

直到有一天,多莉尼被查出患上老年癡呆。安德魯開始回憶並重演起兩人年輕時的美好時光。

故事溫馨得就像好萊塢電影《飛屋環遊記》,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婚姻,卻充滿著生動的生活細節:多莉尼喜歡隨手掛衣服,年輕時掛在安德魯的手臂上,年老生病後掛在大提琴上。導演說,《安德魯與多莉尼》的精髓,是丈夫在即將失去妻子的邊緣,重新發現妻子,發現愛。

形式:沉默勝過千言萬語
《安德魯與多莉尼》的創作有一個前提:表演中不能使用一句台詞。這意味著,安德魯在書中那些動人的情話,都派不上用場。

長達80分鍾的演出中,表演空間一直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裏,隻有3個演員、12張麵具,沒有台詞,沒有表情。

袁鴻說,即使在西方,人偶默劇也屬於新興劇種。劇中的演員,是西班牙皇家戲劇學院的科班出身,默劇對於他們,也是完全陌生的。“演員們用了足足2年時間,才掌握這一形式的表演”。

麵具以超大的尺寸完全蓋住演員的臉,演員無法發聲。他們靠更換麵具來區別老年和年輕時的安德魯與多莉尼:一時是絮叨較真兒、不可理喻的老頭老太太,一時是年輕氣盛、周身散發著性感魅力的無名作家和美女音樂家;一時步履蹣跚、駝背歎氣,一時又是激情四溢、瘋狂地愛戀。

麵具隻有一種表情。轉身、彎腰、歎氣、擁抱、握手,每一個細微情感的表達,都隻能依靠肢體語言。

袁鴻解釋,在西方的戲劇中,使用麵具有古老的傳統。誇大的麵具人臉製造了一種距離感,告訴觀眾,這不是現實世界。但恰好,這樣一種疏離調動了觀眾的想象力和戲劇感,讓他們能夠將個人經曆融入其中,仿佛麵具下的臉就是自己。

在劇中,多莉尼最終離開了世界。生命的最後,多莉尼在丈夫的懷抱中,抬起握著弓弦的手,搭在丈夫腰上拉奏起了一生摯愛的大提琴。在她離開之前,安德魯終於找回愛著多莉尼的自己。那把陪伴她一生的大提琴變成了她的墳墓。安德魯與兒子獻上一束花,關上琴套。

巡演:武漢低價票占六成
該劇在美國洛杉磯上演時,《洛杉磯市舞台與電影》雜誌稱:“除非你的預產期在本周六,否則去看這場戲。如果你的預產期真的在本周六,周日看吧。”
袁鴻最初引進這部戲時,業內多有質疑,怕國內觀眾接受不了。但袁鴻認為,在對默劇的認知上,中西方觀眾是同步的。他希望通過引進西方前沿劇作,啟發國內觀眾的視野。
去年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演出時,許多觀眾都是第一次接觸默劇,看完後,他們又去買票,邀請朋友過來看。

“默劇能夠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正好避免了語言翻譯的障礙。”袁鴻說,這樣反而更利於理解,“肢體語言的溝通更能直達觀眾心靈”。

去年,《安德魯與多莉尼》在中國巡演,被觀眾稱作“溫暖了小半個中國”,北京站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許鞍華、湯唯、周韻、廖凡、楊婷、李梅、史航、柏邦妮、李檣等名人也趕來現場。

首次來漢演出,製作方推出超六成50、100元的低價票。袁鴻希望《安德魯與多莉尼》能成為一部與家人共同分享的戲劇。他坦承,目前武漢已售出的票數不到四成,在全國排倒數。但他堅信,這樣一個故事,沒有台詞,舉重若輕地表達出生活中日常的情感。“武漢觀眾肯定會喜歡”。

《青年時報》:讓人哭又讓人笑

幾乎每個看完的人都忍不住在微博上寫劇評,就像一位觀眾寫的那樣:“好戲就該是碗陽春麵啊,用平淡感動得你邊吃麵邊爆淚。其實看《安德魯與多莉尼》這樣的故事,啟幕十分鍾就曉得剩下的時間隻能死癱在那裏被猛戳笑點淚點。”

《光明日報》:因平凡而偉大的故事 
該劇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把深刻的道理寄托於普通人的生活,不是英雄史詩,亦非時尚前衛,不是探險獵奇,也不是神話傳說,這個故事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發生著。原來震撼人心的事件不在戰場上,也不在外太空,恰恰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

《北京日報》:作用於靈魂的戲劇
演員戴著麵具表演安德魯和多莉尼的故事,仿佛一場黑白老電影,沙沙地放映著,無聲,抽去了表情,卻格外動人。這種提煉,仿佛野獸派畫家馬蒂斯論述的色彩與黑白線條的關係:色彩作用於感官,而黑白線條卻作用於靈魂。

默劇比啞劇高級---------------------------------------------------
見習記者鄭汝可 整理

1.邁克爾·傑克遜太空舞步源自默劇
默劇是介乎舞蹈與戲劇之間的一種表演藝術。法國現代默劇大師依托尼定義默劇為“靜默的藝術”。演出者基本不用文字語言,隻以形體動作,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情節與故事。

默劇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的劇場演出。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就有默劇,到了18世紀,默劇成了英國最風行的戲劇形式。

默劇被認為是表演藝術金字塔最頂尖的部分,對演員的表演能力要求極高。默劇演員要精通舞蹈、戲曲等,表演強調默契,動作、表情比較誇張,情節一般不複雜,給觀眾留有想象空間。

在一些現代默劇表演中,演出者甚至不用任何道具,隻以動作讓觀眾感受幻想中的無形道具。有些默劇藝術家為令觀眾注意力集中在其身體而非麵部表情,會戴上素白的麵具演出。上世紀70年代開始,有些默劇表演加入了說唱、道具、電腦投影等。

法國默劇大師馬塞·馬索,被稱為默劇的開山祖師之一。他創造的經典形象“畢普”(穿喇叭褲和水手裝,頭上的禮帽壓得扁扁的,手上拿著一枝玫瑰花,或者在舞台上孤獨地推著一個大皮球)在舞台上整整活躍了半個世紀。邁克爾·傑克遜著名的“月球漫步”太空舞步,就是來自於馬塞·馬索表演的“逆風行走”技巧。

2.默劇不完全等同啞劇
在國內,默劇更通俗的說法是“啞劇”。1983年首屆央視春晚上王景愚表演的《吃雞》,用誇張的形體語言表現和一隻雞的“較勁”,生動滑稽,博得全場喝彩,一下子在全國家喻戶曉。啞劇在國內隨之風行起來,上海的魏宗萬、西安的王德順都是有名的啞劇演員。

袁鴻介紹,其實默劇不完全等同於啞劇。啞劇的“啞”是指喑啞、無言語,其前提是否定了語言功能,在舞台上純粹以手勢、肢體動作、麵部表情來演繹戲劇;而默劇的“默”是指沉默與默契,並沒有否定語言功能,而是透過舞台的形式來表現戲劇中“非語言性”的意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