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蓓

喜歡寫隨感,東南西北,想到啥寫啥
個人資料
gaobeibe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們真的需要美人嗎?

(2023-08-16 10:34:11) 下一個

戰爭、氣候惡化、分裂的社會......好像這個世界變得越發地不可救藥。那麽,人們要怎麽熬?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用美好的東西裝點自己的生活。

有時,隻要一點點快樂,一個短小的片段,一個獨特的視角,世界就可變幻成另一番景象。

小P在幾年前經曆過這麽一件事:

那天是她的生日,她坐在早餐桌前,看著窗外,天上下著霏霏細雨。這是在柏林,一個糟糕的天氣。小P的心情,也慢慢地變得像這個天氣,萎靡不振。這時,她把臉轉向街的另一邊,她看到了雨天中閃著光亮,紅的黃的咖啡色的還有綠色的葉子,鋪在地上,仿佛一張神奇的地毯,它們給了小P快樂的心情,帶來了愉悅的情感。“這就是美帶來的安慰,它的神奇魅力”。

這張神奇的毯子,就在一霎那改變了心情,人們需要美,需要安慰。聽、讀、看、觸摸美麗的事物,讓人有了堅定的信念,這個世界依然是美麗的,有出路的,可以改變的。美麗的事物,可以把人的心情從籠子裏釋放,可以給人勇氣,去做新的嚐試;也給予人力量,讓無可忍受無法改變的事情,可以忍受下去。

我們真的需要美嗎?它是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可否認,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出門的時候,我們都願意把自己打扮得幹淨漂亮;我們的家,也希望是整潔美麗的;我們的身體,最好是健美的。為了達到這些願望,人們投注了許多的財力和時間。隻有少部分人對環境的要求無所謂,隻要滿足最低生活需要就可以了:桌子椅子、床和櫃子、杯子盤子、碗筷。沒有裝飾品,無需色彩。人們可不可以將苦行僧的生活,作為美來欣賞?當然也是可以的。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喜歡美麗和舒適的。如果他們有錢,他們願意為此買單。在疫情期間,許多男人女人,開始清理他們的地下室、陽台、閣樓、車庫,重新裝修他們的家居和花園。根據調查,通過疫情,人們發現,有一個美麗舒適的家,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我對家居的美麗,一貫是非常重視的。我常常去朋友家裏,忍受不了他們的髒亂差。特別是回國探親,看到許多很好的公寓房,裏麵卻沒有很好地安排,到處都是塑料袋,什麽東西往裏麵一裝,隨隨便便地往一個角落一塞,往牆上一掛,心裏非常地不忍。我感覺,這同我們從小缺乏美的教育有關。其實,美是一種感覺,不需要花大錢,隻需要用心。我就非常欣賞許多藝術家,他們可以用現成的材料,人們廢棄的垃圾,創作出許多美麗的藝術品。如果我們懂得一些排列組合,色彩搭配的知識,我相信不需要花錢,隻需要花點力氣,就可以將家裏弄得漂漂亮亮地,住在裏麵賞心悅目,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參觀一個古老的城堡,會覺得它很美。其實,它的原意是為了防禦敵人,但是通過一定的構造,人們還是為自己建立了一個舒適美觀的環境。盡管外麵的世界,不盡人意;但是,在家裏,我們是主人,我們要為自己創造美,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去過許多德國人的家裏,他們有些就是拿救濟金的人,但是他們仍然把自己的家,安排得美美當當的,也許有些東西都是在一歐元店裏買的,或者二手店、或者慈善機構裏買的,但是隻要眼光好,可以布置出一個美麗的世界。在這個家裏,你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躺在床上,可以做做美夢,忘記現實中的殘酷,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閱讀看電視聽音樂同家人聊天。大約隻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需要你去同現實世界搏鬥。如果你給自己創造了美,那麽美好的事物多於醜陋的事物,它會給你帶來力量,讓你每天有精力和能力,去對抗外麵的世界。

生活中還能找到許多這樣小小的片刻,讓人感受到美的片刻-----參觀博物館、去劇場、郊遊、或者享受一頓美餐。

我們需要日常生活中的美。“美有多種來源,隻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是魯迅先生曾經教導過我們的。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我們可以自己創造美。

但是美到底是什麽呢?什麽時候,什麽場合,我們會覺得那樣東西美、那個人兒美?為什麽美?希臘的哲學家發現,美同真和善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總是聽說這個詞兒,叫“真善美”。柏拉圖發現美同外形和度量有關。比如說,女人的三圍,符合一定的尺寸,那就是美的。還有一座建築,必須平衡對稱,那看上去,才是美的。

但是,每個時代的美,又是不同的。所以有人認為,美的尺度是眼睛,眼睛看上去舒服的東西,就是美。可是人的口味又是不同的,有人喜歡青菜,有人喜歡蘿卜。但是有些東西卻是共有的,比如海濱日出日落,大部分都認為是美的;波提切利的油畫《維納斯的誕生》大多數人認為是美的;奧黛麗赫本,大家都認為是美的。

Audrey Hepburn in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 Poster, Kunstdrucke,  Fototapeten | Europosters

奧黛麗赫本在《銻方尼的早餐》裏的劇照。

 

我們的眼睛判斷,一部分是根據外形,一部分是依據社會和曆史的成形。但是,有些人,他們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比如一些藝術家。也許他們認為很美的東西,我們常人感受不到。這種情況下,很難用哪種美學理論去框住他們。所以說,美有時是很深奧的。

有專家說,美常常還同氣場氛圍有關。比如,教堂和修道院,就是最好的例子。“誰如果有敏銳的美感,誰的生活就會變得美好。”這是專家說的。我怎麽正好持反對意見,因為我看到生活中有許多藝術家,最後自殺。就是因為他們對美太敏感,對現實太失望,無法忍受。

“美會給人安慰”,這個我同意。比如大家都認為戀愛是件美好的事情,人在戀愛時,會感到多麽地幸福。撫摸和擁抱也是美的,它們也會給人以安慰。

到底美是什麽?我終究也是沒有搞清楚,而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探求。他們試圖用電腦波來測試,什麽情況下,人會有美的感覺,而此時電腦波發生什麽樣的變化,試圖以此來分析美的內涵。這就是所謂的神經美學科學, 據說,大腦皮層有一個區域屬於判定美學的區域。如果眼球收到的信息是美的,這個區域就會激活。

美和錢是無關的。雖然用錢可以買到美的東西,但是美本身,同錢是沒有關係的。有錢人,不一定有高雅的品味,也許他花的錢,買的東西卻很醜。有人說:美同知性、規則、感受、天賦有關。但是,卻沒有測量的標準。

專家們又提出了另一問題,在當今社會裏,我們一味地去追求美,到底對不對?專家說,這是在走鋼絲,對麵是暴力,是戰爭;這裏是美,是享受,我們怎麽在之間遊走????

對於我來說,追求美沒有什麽錯。如果有條件,為什麽不去追求呢?任何時候,追求美,都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我記得當年讀張誌新的事跡,最打動我的不是她的明智、洞察世事;也不是她的委屈,她在監獄裏受到的嚴刑拷打;也不是她最後走上刑場,被人割斷喉嚨,怕她高呼“反動口好”;不是這些,都不是。我看到她用一些殘留的信件,書本,上麵有些畫片,再用一些有顏色的絲線,給自己做了一個書簽。想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對美的敏銳和追求,多麽令人感動啊!

The Real China - 真實的中國: 文革中10歲女兒被迫要求處死母親內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gaobeibei 回複 悄悄話 我和我的小學同學,非常緬懷上海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生活,當然那被人稱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但是要知道,人的天性是追求美的,我們為什麽不去羨慕別的什麽,因為我們知道那是有品質的生活,出門要穿著幹淨整潔,家裏要有規矩,晚上要去看戲跳舞,吃飯要安靜、讀書要去教會學校、婚禮要去教堂,等等等等。還有那淮海路上的梧桐樹、外灘的建築樓群,不都是美的體現嗎?美的東西是壓抑不住的;反之,醜的東西,號召大家去學,也沒有用,勉強不來。
gaobeibei 回複 悄悄話 而且我覺得,中國人不注重自身的美學建設。在國內生活的時候,包括我自己,很少見到周圍的人去聽音樂會,看戲,參觀博物館,看畫展什麽的。中國人在這方麵舍不得花錢,認為是不必要的。他們願意花錢買衣服、上館子吃飯,其餘的都覺得非必要。我在德國參觀過大大小小的的博物館,受益匪淺,尤其是那些小地方的博物館,五花八門,學到許多知識,享受到許多美的熏陶。人的眼睛要看好東西,品質高的東西,必須要去博物館,隻有在那裏,才能看到最好的東西。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