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片地域被德國人稱為“山地”,這裏有著豐富的岩石礦產。
走在這片大自然中,很遠處就能聽到錘子“彤!彤!”的聲音,不是很清脆,有點悶。但是,當地人稱這種聲音為“找到金礦”的聲音。這不,一個12人組成的年輕探寶者們正行走在這裏。探寶者不僅僅尋找礦產,還尋找古植物標本。比如,比恐龍時代還早的植物,大約四億年之久。過去,這裏是一片熱帶海域,在一個沙島上,生長著一種植物,它們有三米多高,越長越多,成為了一片林子。然後,海嘯發生了,它們被卷入大海......地理學家們這麽推測。
由泥沙和植物形成的混合物,變成了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雜砂岩。就在這樣的雜砂岩中,能夠找到古代的植物標本。比如,海百合、海貝化石等。這就是探險家們的目標。
這裏最早開發雜砂岩的工場,成立於十七世紀,這是有文件記載的。雜砂岩的顏色綠灰色,帶一點點紅。但是,這裏的小村早在1156年就已經形成,估計開礦的曆史,可能更早。這類雜砂岩結實耐久,抗風吹雨淋,至今還有三家公司從事這個產業,共有200多工人。19世紀之前的操作都以家庭為主,而且都是體力活。先是開鑿,然後沿著鑿痕把巨大的岩石撬開,再磨平,最後一道工序是拋光。我在Koenigswinter參觀過一個博物館,看過工人工作的模型,很是艱苦。所以,你想想,要造一棟石頭房,或者一座教堂,光是石料,那工作量就多麽地巨大!今天,這些工作,都被機器代替了。
這種家庭式產業,都是代代相傳的。這種工作非常危險,出生在這種家庭的孩子,人生剛開始就被命運鎖住了。他們的壽命都不長,無論是揮錘子的,還是推石頭的,肺部都被岩灰布滿。幾十年來,這些灰沉積在肺裏,不易除去,呼吸困難,非常痛苦。一些人三十多歲就死去了,剩下孤兒寡母的,日子難熬。所以,在1706年就有慈善機構成立,照顧那些死者家屬。
今天,這些繁重的體力活都被現代化機械代替,而且都是計算機控製的。它們可以按照訂單要求,任意地切割石塊大小。這些石塊被用於花園、水井、門框、路麵、浴缸、墓地等等。某些巨岩可以高達80米,哇,真難想象。
這些曆史痕跡,今天都可以去參觀。我們一定要找機會去體驗一下,就像那些探寶者。從小鎮Lindlar前往礦區,大約走六公裏,路邊都有標牌說明。礦山的頂部,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著名的“七重山”和科隆電視塔。一路上還可以看到幾百年前就被人開采過的痕跡,這個真是非常有趣,讓我又多了一個節目。
看看被開采過的礦山。
雜灰岩中藏著海貝的標本。
幹淨的海貝標本Fossil
這裏的家庭開礦作業,都擁有自己的鐵匠鋪,用來打造工具的吧!
1156年建起來的教堂,已經用上了這裏的石塊。
現代開礦機器整出來的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