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西柵玩東柵。
東柵很小,就一條小運河,二邊有些臨水的建築。一邊是各種小商店和一些民俗博物館以及供參觀的老式民居;另一邊多是飯館,還有臨水大道,供遊人尋鏡拍照。
第一遍進景區右拐,跟著人群走時,來了好多個旅遊團,人群的密集度,就像我們看到的五一黃金周的出遊人群。肚子貼著前人的背脊,透不過氣來。
好容易走到了盡頭,拐過小橋。那橋上也是很多人,要非常小心,不讓自己掉河中去。
橋的那邊剛好是遊船碼頭,單人30元,包船240元,用剛學會的支付寶刷了卡,等候湊滿八人開船。後麵來的的單身女人,同我搭訕;不久就湊滿了八人,開船。大約30分鍾,就遊到了我入景區時的那個地方。到頭了,下了船,想看看那裏的民俗表演,鑼鼓聲聲,卻不見人影。
出門吧?不甘心。也許命運可憐我,本來沒有計劃中的故居----忽視不見的木心故居,突然就跳到了眼前。
它是那麽的低調樸素,不引人注目,需要預約才能進。幸好要進去的人不多,當場預約當場就能進。小姐姐關照我:什麽可以,什麽不可以。我連連點頭,隻要能讓我進,幹什麽我都願意。
前麵的幾進,都很普通,與一般的民居沒什麽二樣,有一些照片和文字介紹。進入後間,別有洞天。那是陳向宏為老先生的晚年,設計的一座宮殿。
在中國有一種階層叫鄉紳。朝代迭變,名稱各異,但鄉紳的本質沒有變。度娘是這麽解釋的:
鄉紳階層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他們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盡管他們中有些人曾經掌柄過有限的權印,極少數人可能升遷官衙,但從整體而言,他們始終處在封建社會的清議派和統治集團的在野派位置。他們獲得的各種社會地位是封建統治結構在其鄉村社會組織運作中的典型體現。
陳向宏是烏鎮當年的黨委書記,自聯係上木心後,書信往來長達五年。目的隻有一個,力邀木心回鄉。他說木心是一位文化大家,應受到家鄉的禮遇。
我認為,陳向宏就是當今的鄉紳。這樣的人說難聽點,就是地頭蛇。但是他們比地頭蛇高尚,有文化有修養,有見識有膽量。上麵的政策貫徹到地方,需要這樣的人輔助,所以也得罪他們不得。再說,山高皇帝遠。一個地方上的鄉紳,利用自己手中的一點權力,建個園林什麽的,雇二個小工打理,算不了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再說這座園林屬於烏鎮鄉政府,沒有送給木心,誰又能說什麽呢?對於木心這樣的老人,晚年有這麽個歸宿,真是太理想了。也是命運對他經曆過的苦難的回報吧?
曆史的事情,說不清楚。本來,這片土地就是屬於木心家族的,他在這裏出生長大,熟悉這裏的一切。但是,到了50年代,突然就變成了國有,這裏成了鐵器廠。誰和誰的,怎麽判定?
說心裏話,某大大,對這樣的做法不會欣賞的。木心這樣一個地主後裔,資產階級的孝子賢孫,應該永遠打到才是呢,怎麽還可以為他建造園林,養老送終呢?這就是鄉紳力量的厲害,他們可以頂風逆流而上。若是再來一次WG,不定這樣的地方,又要被打砸搶,被一把火燒光了吧?連孔子的家都可以燒,像木心這樣的小人物,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
好了,木心故居叫《晚晴小築》。我們來看看是什麽樣子的?
它位於紀念館北端,包括庭院和主樓兩部分。是木心從2006年回國定居至2011年去世之間的憩息之地,2021年4月18日對外開發。地址在烏鎮東柵財神灣186號,舊稱孫家花園,1932年至1943年木心曾在此居住,後來他離開烏鎮前往杭州。1950年被當地政府收購,之後被改建為鐵釘廠和鐵器社,1995年工廠破產後荒廢,2001年啟動重建工程,2006年建成完工,木心也在同年搬入並改名為晚晴小築,2011年木心逝世後改名為木心故居紀念館,201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由生平館、繪畫館、文學館組成,展示其部分作品和遺物。需要電話或網站預約,館內限流不超過60人,需要登記免費參觀。
庭院很大,樓台亭閣,小橋流水,樣樣不缺。
這是主樓。
小道。
庭院裏還有個水塘。在夏天,應該會有噴泉吧?還會有金魚在裏麵嘻戲?
休息會客的地方
他的畫室
辦公室
一樓餐室
二樓客廳
寫的非常棒,有趣,謝謝花時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