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第一頓晚餐,是小雲夫婦請的接風宴。他們幫了我許多忙,非常感謝他們。接機也是小雲親自來接的,比自己的兒子都好。孩子不懂事,不點不破。
那天是在南京西路上的《金時代順風大酒店》(818廣場店)吃的,那天晚上印象最深的是幹煎帶魚、紅燒肉和薺菜大餛飩。
這幾隻菜,都是小時候最喜歡的。
8日上午去了龍華烈士陵園,去那裏看看父母的小室,擦了擦,也不知有沒有擦幹淨?插了三枝白菊花,多也插不上。邊上就是龍華寺,吃了一碗素齋麵,麵裏放冬筍黑木耳香菇和胡蘿卜。味道一般般,有點甜,上海人的菜肴,都喜歡放糖,也可能是胡蘿卜帶來的甜味。麵是免費的,如果有心動,可以捐款;還送一疊小菜:醬蘿卜和素鴨。
4月10日去鬆江,同過去插隊落戶的那些落難姐妹們見麵。當年的落難姐妹,現在房子都有二三套,退休金每月都有九千、一萬的;開著小轎車,住著豪華房子,帶小院的,生活和人一樣,還都是那麽地樸實。相見毫無隔閡,就好像我們從來沒有分離過。可惜,我們中已經有人離去,無緣再見。
那天是麗麗請客,在鬆江陽光綠洲生態酒店,很有名氣的,百度上可以查到。找了個包廂838號,裏麵的服務員是朝鮮姑娘,長得確實不錯,皮膚白淨細嫩,身材和臉蛋都不錯,胸前佩戴名牌,可以知道她的名字,中文說得也還流利。但是服務沒有熱情,也許她們都感覺很無奈,沒有行動方麵的自由,錢都要上交給金胖,在我們這個小地方耗費青春。
吃的是什麽,已經不重要。吃的是開心,見麵說說話。姐妹們真有本事,找了什麽菜來,自己做成青團,裏麵放的是肉糜和筍絲,味道特別好。照片就不上了,放一下四人菜單:
砂鍋生局拇指包、烤鴨、元寶蝦、蒜香排骨、蒜蓉青蔥蛤蜊、枸杞子藤、西瓜小番茄。
4月11日表妹請客,去了龍之夢酒店的《皇朝尊會》,這裏不再贅述。請看花絮之四。
4月19日去吃平民食堂。小時候家裏有人做飯,所以沒法去吃食堂;看到發小三兄妹,天天去食堂吃飯,好羨慕!食堂裏飯菜香,還有饅頭糕點吃。食堂近年來又開始風行了。
這次去的是黃河路上的《信德詳大食堂》,2018年得到過網上評獎第一名。裏麵花色品種多,價格也確實平民化些。這一晚點了一條清蒸魚、四隻百葉包肉、一小盤大頭菜炒毛豆,一碗皮蛋粥,魚和菜難吃得要命,粥和百葉包都吃掉了。價格58元,比飯店要便宜一些。早知道可以省去30元。
20日中午,我請發小們在南京西路嘉裏中心的《葉馬》吃飯,吃飯是假,聊天是真。
其中一個發小,看到我哭了起來。大家問她為啥?她說,她看到我,太激動了。
疫情過後,再能相聚,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很珍惜我們的友誼。
4月20晚上,去《德大西菜社》吃西餐,找了靠窗的一隻位子,點了一套B菜。
羅鬆湯和土豆色拉,味道還可以。從前上海人生活困難,但還想擺派頭,弄點洋東西吃吃,就會自己燒隻羅鬆湯,拌一隻色拉,全都是替代品。到了國外,才知道,真正的羅鬆湯,不是卷心菜番茄洋山芋,色拉也不是紅腸豌豆。那個鵝肝和牛肉,做得太差強人意,我都沒怎麽碰,最後一杯咖啡,味道還算正宗,但是沒有小調羹,給了一根木片。
看看,老底子的《德大》。
4月21日中午,去《王家沙》吃點心,那兒離小時候的家很近,幾乎天天走過。
《王家沙》店名沒變,地址沒變,但是店堂變了,吃飯的環境並不理想,但是吃的人很多。
底樓是吃簡單的點心,和外賣。我挑了一盒赤豆糕,在二樓吃了一碗蟹粉菜泡飯。上海人老喜歡吃泡飯的,有時候來不及做飯,就用冷飯放點菜,做一碗菜泡飯打發。王家沙的蟹粉菜泡飯,一大盆,吃不掉,黃油一層,老鮮的。把蟹肉挑出來吃掉。
21日晚上,為了答謝小雲夫婦,我請他們在原來的華僑飯店八樓《羅馬廳》吃廣東菜,味道非常好,這是我這次回國,吃得最滿意的一頓。
吃飯的環境也好,人也不多。領班是上海人,服務員是外地人,土氣得很,事體也做不像樣。要放在解放前,這裏是要專門經過培訓的人,樣貌周正的人,才能做得下來滴。
這個地方,也是客人吃早餐的地方。
這天我們三人點了鹽水雞、海蜇皮、紅燒肉、人魚羹、鱔背、青菜、排骨、酒釀圓子、蘿卜絲餅、水果等等。
4月22日中午,兒子請客,為小孫子做壽,訂在紹東家百草園(大寧國際店)。訂了個包廂,瓷器蠻漂亮的,菜也不錯。記得甜羹蠻好吃的。
4月22日晚上去了《杏花樓》,本來也可以去《功德林》的。
記得大學畢業,工作的第一個月發工資,請了爸爸去《功德林》吃飯,就請了他一人。因為他病休,白天在家。他替我著想,點了很便宜的菜。《功德林》和《杏花樓》二家並列在一起。後一家從來沒有吃過,從前上海人買他們的月餅,排隊排得要命。其實,他們是一家吃廣東點心的名店,所以,就選了它。
可惜,裏麵很冷清,隻有幾光人,也是馬上要關門了,已經晚上八點鍾。我點了白粥、青菜和地利糕,因為腸胃不好,不能多吃,人家也沒有什麽怠慢,這點不錯。
我一向發現,我們中國人是很喜歡吃的。吃一頓飯,花上幾千元,不肉麻。
外國人吃飯,一人一盆,就完了,很簡單。中國人吃飯,哪怕就是二個人,也要叫上好幾個菜,冷盤熱炒,鹹湯甜羹,再加上點心,都是少不了的。
而在其他方麵,我們中國人是很節約的。比如,舍不得花錢在文化方麵。外國人平時喜歡去聽聽音樂會,上上歌劇院;而中國人鮮少有這方麵的消費。
這就是價值觀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