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暫美好的婚姻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一群中華兒女,去了法國留學,讀藝術。這是我們這群後來者----八十年代出國潮中來到海外的人,曾經追想過的夢。那個時候,出國多麽地不易啊!!!
照片中的最左邊二人,是一對藝術家夫妻:常書鴻和陳芝秀。那個時候的他們,多麽地開心。下圖,是這幫年輕人,正策劃著去倫敦看展。
1935年巴黎,幸福一家人
陳芝秀是學雕塑的。《我的女兒》陳芝秀作於巴黎
她的其它二件作品,還有她為畫家呂斯百,也做過一個胸像。
常書鴻、太太陳芝秀、女兒沙娜
一家人在法國的時光,女兒在裏昂出生,好像一場夢。
1936年常書鴻先期回國,1937年太太不得已帶著女兒也回國,隨後兒子出生。
在重慶
一家三口在莫高窟。那個時候,大約太太已經離開了這個家。
找有才華的人結婚,表麵上光鮮,但不一定幸福。他們不會顧別人,要別人為他們犧牲。
2.法國時期的油畫
常書鴻回國之後,去了敦煌。他的畫風起了變化,我比較喜歡他前期的畫,即在法國時期的畫
風景畫,背景時間不詳
《二姐妹在客廳》,其實都是以他的太太為模特的。
他的作品多次參加法國國家沙龍展,先後獲金質獎章三枚、銀質獎章二枚、榮譽獎一枚,並因此成為法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法國肖像畫家協會會員。
常書鴻筆下的妻子。1945年4月,因受不了艱苦的生活和常的冷落,同人私奔。
女兒沙娜,1935
畫家筆下的女兒。
3.回國之後的作品
重慶大轟炸,1938
陳淑英女士像,1943,私人捐贈。
回國之後的靜物畫。好的不多,就挑幾張。
敦煌老鄉1947
4.敦煌莫高窟的畫
對於他回國之後的畫,我隻對敦煌畫有好感。可能這裏包含著他內心深處的愛,其它的畫,都屬於配合時代的活動。
莫高窟一隅
敦煌廟會,1950
走向莫高窟,1951
《修建敦煌石窟》(局部)1951年
修建九層塔,1957
敦煌雪景
四月初八廟會,1954
《莫高窟雪景》1949年
常書鴻、李承仙(第二任太太)《 敦煌春天》 油畫 191.5×372 cm
這是他最後一次畫敦煌,可惜是想象畫,有點楊柳青年畫的味道,豔俗的色彩,人民公社大躍進的氣氛,但是一個老人一輩子的夢想。
5。到處辛苦收集來的畫
在網上到處看,收集到這些畫,當然還有許多,但我隻放自己喜歡的。
估計下麵這些畫,是他在法國期間畫的。回國後,畫明顯退步了,可能同他所處的環境有關。一個有些題材不適合了,另一個原因,是他的精力要投入運動中去,還有管理工作。練筆少了,當然就生疏了。
裸婦,1934年
織毛衣,1934
塞納河邊,1935
春天的夢,1936
人體,1936
《平地一聲雷》1938,這個標題大約寓意日本侵略中國。
G夫人肖像 1932,畢業作品,獲全校第一名。家屬自藏。
6.新生活,新夫人
1953年,常書鴻在莫高窟臨摹。
夫婦二人的應酬畫,但也畫得極其認真。新夫人名叫李承仙,也是敦煌的畫家。
7.文革之後的作品
有些還能夠入眼:
《修建中的水庫》(41x53cm)1959年,這是文革之前的畫,是個例外。
1973,60X80
1975
1981
8.線描
常書鴻還畫了不少線描畫,多數是佛教題材的,出自敦煌莫高窟,我不喜歡,就挑一張放上。還是風景畫,不是人物畫主題畫。人物畫我更不喜歡。
常書鴻《敦煌九層樓》
9.爸爸和女兒
大女兒長得漂亮,也有才華。不是爸爸的功勞,而是朋友的幫助,將她送去美國讀書。不然,這個爸爸也愧對女兒。他可能是個好藝術家,但不是個好爸爸好丈夫。
爸爸與女兒,2018年的共同畫展,爸爸那時已經去世25年了。
女兒去美國留學後,五十年代回來做了清華美院院長。此照攝於1991年,
10.歸宿
被耽誤了的大兒子,不肯仰仗名人的父親和姐姐;一輩子靠自己,做一個平庸底層的人。這是誌氣。
常書鴻在敦煌的墓,死於1994年,享年90.
一個故事結束,一代人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