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死了,鋪天蓋地的報道,各種說法,對西方人來說,他是英雄;對俄羅斯人來說,他是叛徒。孰是孰非?
今天別的不說,就說說戈爾巴喬夫同我們小鎮的緣分。我們小鎮很小很小,在德國無數個小鎮裏算不上什麽?但是它也很美麗。我們小鎮有一樣東西,在德國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我們小鎮有一個俄羅斯民族樂隊,在德國非常有名,它同許多名人同台演出過。
說來話長。
米夏伊戈爾巴喬夫是個搭橋的人,他不僅在莫斯科和華盛頓、柏林以及其它西方世界的中心架起了連接的橋梁,他也把橋搭向我們的小鎮。他不僅是蘇聯共同體的最後一位總統,也是我們小鎮俄羅斯樂隊前往莫斯科、聖彼得斯堡和頓河的Rostow舉辦音樂會的倡議人。戈爾巴喬夫同人民走得很近,他認為,要使雙方的友好關係長期建立,民間必須互訪,這是他的夢想,他希望有一個共同和平的歐洲。可惜,今天,這一夢想成了一堆瓦礫。
我們小鎮的這個俄羅斯樂隊,我曾經多次報道過,它的名字叫Balalaika-Orchester Druschba。它得到過許多大獎,由Johannes Schmidt成立,附設在一座音樂學校內,由他們父子管理。這所音樂學校同普通的音樂學校沒有區別,裏麵設有音樂、舞蹈、戲劇班,還有華人在裏麵當老師。我估計這對父子是來自俄羅斯的德國人後裔,因為他們的姓是很典型的德國人,但是他們對俄羅斯的熱愛超過了正常度。
音樂學校的校長是在1995年認識戈爾巴喬夫的,當時戈爾巴喬夫同他的夫人受到邀請,來到德國的北威州訪問,當時的北威州州長是Herbert Schnoor, 他是SPD的人。戈爾巴喬夫要在杜塞做一個報告,主題是關於東西方關係的未來。州長邀請我們小鎮的俄羅斯樂隊,製造一些藝術氛圍,演奏一些俄羅斯的民間音樂。
今年75歲的Schmidt說,“當時演出結束後,我們就收拾樂器,就想一切結束了”,沒想到的是,門突然開了,戈爾巴喬夫走了進來,原來他對樂隊的哥薩克服裝很感興趣,他不明白,在德國怎麽能有這樣的服裝?從那時起,戈爾巴喬夫才知道,原來在德國還生活著一群德國哥薩克。當時,這個樂隊已經成立了20年(從1976年起),並不是為了戈爾巴喬夫而臨時湊起的,樂隊的名字Druschba就是俄語的“和平”,曆史就是這麽的巧合。80年代時,在德國生活著一個俄羅斯人,名叫Ivan Rebroff,是聞名世界的歌手,他能唱很低的音,音域寬廣。這位歌手就同我們小鎮的樂隊長期合作; 樂隊還同Kathy Kelly合作過,一個來自荷蘭的音樂大家庭,也是非常地有名,現在還很活躍;還同紅遍德國的Helene Fischer合作過,Helene也有俄羅斯背景。
當時,戈爾巴喬夫已經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他同樂隊一塊度過了一個小時,他很想了解俄羅斯人同德國人的關係,在Lennep小鎮上的生活情景。之後,他還邀請這個樂隊訪問俄羅斯,他們先去了莫斯科,然後又做了巡回演出;然後,又有俄羅斯方麵的回訪。
然後,再然後,就是疫情爆發了、烏克蘭戰爭爆發了,戈爾巴喬夫過世了。
至今這個樂隊還在,多數成員是孩子和青少年,他們大多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家庭,即前蘇聯共和國的成員。他們之間沒有問題,他們不談戰爭,他們在俄羅斯還有許多朋友,他們之間也不談論戰爭。友誼仍然存在,聯係也繼續保持,隻是大家都閉口不談政治,大家都害怕後果。
在德國生活的年輕音樂家們,他們也能感覺到戰爭帶來的改變。之前,他們受到很多的邀請,總是走在去演出的路上。今天,沒有人想聽俄羅斯的音樂,他們期待戰爭盡快結束,Schmidt認為,形勢發展到今天這樣地步,太讓人悲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