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Kaan Baysal,2003年出生,多麽年輕啊,又多麽有才。他是一個土耳其人,他的母親想成為鋼琴家,沒有成功,就把希望寄托於兒子身上。他出生於醫學世家,本不應該成為音樂家,但是命運就是這麽奇特,偏偏他很有音樂天賦,五歲開始學琴,11歲舉辦音樂會,後來他碰到朗朗,成為朗朗大師班的學生。他得到過很多國際上有名的大獎賽的名次,反正到《Weltklassik》來演出的都是鋼琴的明日之星。
朗朗親自把他選進大師班培養。
他在以朗朗名字命名的國際鋼琴大獎賽中獲得第二名。真是個英峻少年。
終於,又可以聽音樂會了。會場的布置同以前不一樣了,二個一組,中間放一個小桌子。座位空隙都在一米半之間。椅子都套上了白色的布套,看上去很典雅。
Kaan Baysal今天演出的節目主題《請愛吧!隻要你還能愛》: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e Nr. 4 - Grande Sonata Es-Dur op. 7
I.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II. Largo
III. Allegro
IV. Rondo
第四號鋼琴奏鳴曲,降E大調,OP.7,作於1796—1797年,呈現給當時匈牙利貴族凱格勒維茨 (Keglevics)的女兒巴巴拉(Barbara),巴巴拉當時是貝多芬的學生,這首作品當時也有《所愛的女郎》(Die Verliebte)的標題。
FRÉDÉRIC CHOPIN
Aus: Études Buch II op. 25
1. As-Dur
8. Des-Dur
10. h-Moll
練習曲作品25第1號是蕭邦的一首練習曲作品,作於1836年,出版於1837年。此曲為降A大調,4/4拍,連綿的快板(Allegro sostenuto),琶音充斥全曲。蕭邦指出此曲像一名在石洞中躲避風雨的牧童在吹笛,而舒曼則為此曲起了一別名"風弦琴"
第8首《降D大調練習曲》六度雙音練習曲,技術上要求比較高,要求高聲部非常連貫。左右手兩個外聲部形成“二重唱”像是長笛與大提琴在對話。
第10首《b小調練習曲》雙手八度練習曲。兩隻手四個層次各自連貫,中間加入和弦音構成真正的曲調。中段仍然保留著八度音進行,但是隱含著內聲部的眾多線條,要高度組合起來。作品25當中的第6首三度、第8首六度、第10首八度練習曲,是肖邦對鋼琴演奏中雙音技術的重要貢獻。
- Pause -
FRÉDÉRIC CHOPIN
Ballade Nr. 4 f-Moll op. 52
F小調第4號敘事曲,作品52,此曲在1842年在法國諾昂維克和巴黎創作,在1843年訂正。根據舒曼的說法,此作是受到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The Three Budrys的啟發,該詩講述三兄弟被父親派去尋找寶藏,以及他們偕同三名波蘭的新娘回家的故事。此曲為F小調,6/8拍,注為動態的行板。在7小節的引子後為第一主題,主題出現四遍後,第二主題開始和它糾纏在一起,樂曲主體以一連串的激昂和弦,然後為五個平靜的和弦作結。主體以後是一段彈得極快、以對位法創作的尾聲。此曲為四首敘事曲中最完整地使用對位法的作品,也被許多鋼琴家視為當中需要最多技術和音樂的表達的作品。
FRANZ LISZT
Aus: Grandes études S. 137
7. Allegro deciso - Eroica
Aus: Liebesträume S. 541
3.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Aus: Grandes études S. 137
4. Allegro patetico - Mazeppa
李斯特在1837年根據自己創作的鋼琴練習曲S.136 修訂後的《十二首華麗的練習曲》Douze Grandes Etudes S.137 ,又名《高級音樂會練習曲》或《大練習曲》。原意圖創作24首,但最後隻完成了12首,除第七首外,其他11首就是李斯特1851年完成的著名的《十二首超技練習曲》S.139 的前身,也可以把這個練習曲集叫做超技練習曲第二版本,但在技術上比起李斯特同類題材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隻能說是完全沒有創作道德的艱深,但音樂形象卻沒有《超級練習曲》豐富,因此如今也鮮為人知。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當年李斯特將此曲題獻給他的恩師車爾尼,而車爾尼則是貝多芬的學生,因而李斯特在音樂中所表現的豪放不羈和宏大的氣勢,可以讓人看到與樂聖一脈相承的藝術傳統。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這就是為什麽這作品至今留存於世的錄音較為鮮少的原因所在。
《三首夜曲“愛之夢”》Drei Notturnos "Liebestraume" S.541 ,是李斯特於1850年用自己的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三首鋼琴夜曲作品。其中的第三首是家喻戶曉的鋼琴作品之一。第一首的歌詞是德國使人烏蘭德的短詩《崇高的愛》。音樂寫得平靜安詳,富於樸素的美感。標題即為《崇高的愛》Hohe Liebe 。第二首也是為烏克蘭的詩而作,它描寫了“神聖的死亡”,是對愛情的深深陶醉。標題為《幸福的死》Gestorben war ich 。第三首根據德國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詩《愛之夢》而作。這首歌的三段歌詞被李斯特處理為三個音樂段落,第一和第三段曲調相同,溫柔平靜,猶如美麗的幻境。中間一段則顯得比較激動,由於采用了色彩性的轉調手法,增強了情感起伏的力度。李斯特把這首歌改編為鋼琴曲之後,在譜子上題了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另一首詩《愛吧,能愛多久》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 “愛吧!能愛多久,願意愛多久就愛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時刻快要來到了。你的心總是保持熾烈,保持眷戀,隻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隻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你就盡你所能讓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愁悶。還願你守口如瓶,嚴厲的言辭容易傷人!天啊--本來沒有什麽惡意--卻有人帶淚分離。”《愛之夢》引用原歌曲的旋律,首先出現一段輕聲吟唱、情意綿綿的旋律,這就是樂曲甜美的愛情主題,其中含有愛的柔情和愉悅。樂曲中段伴隨著情緒的不斷高漲,難以抑製的愛的熱情終於爆發出來,原來含情脈脈的內心獨白,發展成大膽而熾熱的愛情傾訴,散發著火一般熱情。樂曲進入高潮,表達了對純真愛情執著的追求。尾聲部分重複愛的主題,在夢一般美麗的感覺中,戀戀不舍地結束全曲。第三首在整部作品中最為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愛之夢》,指的就是這首樂曲。改編以後的鋼琴曲比歌曲更為自由,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這一類抒情小品表現了李斯特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麵,這正是他使無數女性迷戀的原因之一。他的愛情通常是甜美的,如願以償的,而不想柴可夫斯基,總是幸福與痛苦相伴,希望與絕望交織。《請愛吧!隻要你還能愛》,這也是今晚音樂會的主題。
這是他當前的模樣,看到這樣的形象,我想少年時期的肖邦和李斯特大約都是這麽瀟灑的吧?生命真是個迷,它不斷地製造奇跡。疫情期間,藝術家沒有收入,度過了艱難的日子。音樂會主持人告訴大家,他們想了許多的辦法,為藝術家籌資。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他們在全德國籌集到了50萬歐元,資助藝術家度過難關。所以,Luug女士也在台上向我們鞠躬致謝,因為都是眾人來相助的。
這位土耳其少年能夠演奏這麽高難度的曲子,實在驚人。手指的速度極快,力量也足夠。總結一下今天的感受:聽貝多芬有點無聊,聽肖邦最浪漫,聽李斯特氣勢磅礴。論這位年輕鋼琴家的長相,不太像典型的土耳其人,很有藝術家的風範,長長濃密的黑頭發,像女孩子那樣要用頭箍收緊,不然,演出時會掛下來。動作也有點害羞忸怩,很像女性。最後,他加演了莫紮特《土耳其進行曲》變奏曲,由土耳其人來演出,再合適不過了。好像在土耳其很少有出色的鋼琴家,我是第一次聽土耳其人彈鋼琴,彈得真是太好了。
感謝生活對我的恩惠,在目前德國嚴重水災的情況下,我還能這麽悠哉遊哉地去聽一場這麽高級的鋼琴獨奏會,心裏多少有點愧疚感。不過,我們也算是支持藝術,支持藝術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