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蓓

喜歡寫隨感,東南西北,想到啥寫啥
個人資料
gaobeibe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當我們老了

(2021-05-29 09:15:21) 下一個

 

有二個電視台女記者,她們突然想到自己老了,會怎麽生活?二人就去實驗一把。她們選擇了在大城市中的一個公寓和養老院作為實驗平台。

“一條船停在港灣裏是最安全的,可是造船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它留在港灣。”這是她們說過的一句話。

老年人的生活,是可以預知的不遠的將來,誰又能把年齡拉住呢?那些總是炫耀自己的美色,嘲笑已經老去的人們,可是對於自己的將來,準備好了嗎?

當自己老的時候,要怎麽活?是停留在港灣裏,還是再出發上海?這二位女人把許多人想問的問題,進行了一次實驗。她們的答案是用二人世界代替一人世界、孤獨世界。她們開始時問自己:老人的生活有多少可能性?單人公寓?養老院?還是一籌莫展?是不是過一種簡單的沒有安排的生活?一種很安靜的生活?忘記夢想,每天吃點好的,然後結束?

她們首先嚐試了各種住法:老人公寓、小房子、帳篷地和國外。她們租了一條船來到陌生的湖,船上有一個電視,二個50多歲的女人,每天記錄下她們的生活、問題和感想。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每個人在老年到來時都可能會想到的。她們又去了一家老人公寓,那裏有一群老人住在一起,抱團取暖;她們還去了一個小房子社區,那裏的空間非常擁擠,她們在裏麵住了好多天,看看自己,怎麽能夠適應生活?她們還去了一個帳篷地住過;又去了一個農莊,看看幾代人住在一起的生活是怎樣的?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來互相適應。養老院她們也去試了一把,她們思考:是不是還是應該放棄這裏的一切,去陽光燦爛的泰國養老?

有一個例子是成功的:一個老女人去了泰國養老。她原本出生在著名的旅遊景區,波羅的海上的呂根島是她的家鄉,她在那裏經常參加減食治愈課程、徒步野行。在遠方的亞洲沒有了這些活動,也沒有了從前的那些社會交往,但是她好像適應了那裏的生活。但是也有人不適應,主要是心理上的障礙。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好的方法,至少對我不是。人在年老的時候會變得很敏感很脆弱,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文化,使你會對人很依賴。有許多德國老人找了一個外國女人,他們的夢想是退休之後跟著這女人離開陰暗冰冷的德國,去到陽光燦爛的地方,而且也沒有了財務上的擔憂。我看到二個不好的例子:一個是德國老人娶了一個在德國當護士的菲律賓太太,二人退休後去了菲律賓生活。某一天,太太突然死了,留下了那個德國老人不知所措,他根本不會當地的語言,原本依靠的那人死了。還有一對夫妻,男的是老公單位的工會主席,娶了土耳其太太,打算退休後去土耳其生活。土耳其氣候好,風光美麗,人又熱情,女方有許多親戚在那裏,可以得到許多幫助。結果,那工會主席退休後,大約沒有了什麽壓力,身體突然就跨了下來,還沒有等到去土耳其,就先離開了這個世界。當然,第二個例子沒有什麽因果關聯。但是,這種想法對我肯定是不切實際的。

這二個女記者除了自己的體驗外,還拜訪了專家和私人,收集了許多經驗。專家說:老人的骨頭很容易出問題,隻有少數的活動比較合適,比如騎自行車、散步、慢跑,每天堅持做些力所能及的體操,增強體力,避免摔倒。摔倒是老人的噩夢,老人很容易摔倒,摔得不巧後果很嚴重,要盡力避免。專家還指出,每個養老院最好要有一個健身中心。

在經過了一係列的嚐試之後,她們發現,老人世界不僅僅在於他們用哪種形式生活?而在於每個人的個體經驗。什麽是對自己最好的?什麽是成功的?

不管是住在20平方米的小房間裏,還是住在帳篷地的房車裏,每個人都要問自己:有多少包袱我想扔掉?有多少記憶我想留住?我是不是願意把許多東西從我的記憶裏清除掉?我是不是想同我的社會關係說再見?我是不是要在生命的最後一程另起爐灶?

所以標準答案是沒有的。不要有偏見,放開心態,針對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態度。每種方式都有它的優缺點。這二個女人絕不是在開玩笑,最後隻能自嘲地說:如果天上有太陽,那麽住在帳篷地是最美的。德國人是一個理性的民族,對於各種方式的好處和壞處,最好列一張表:好處多於壞處的,就是比較理想的。另外,你口袋裏有多少錢,也是取決采用哪種標準的依據。

這裏說一下我私自的體會。老公的奶奶,年輕時守寡,丈夫在二戰戰場上受傷早逝。祖母也算是有私產的人,有房有地有自家公司,又有二份養老金(一份是國家承認的軍人遺孤撫恤金,一份是屬於她自己的養老金)住在自己的房子裏,錢根本用不完,三代同居,享受天倫之樂,所以比較幸福。老公的母親很賢惠,很會照顧老人。直到老太太癱在床上,才把她送入養老院,活到92歲。

老公的外公,二戰時成為蘇軍的俘虜,五十年代曆經艱辛回到德國。年輕時因為另一個女人離開了原配,戰後回到祖國時,第二個女人也走了。老來孤苦伶仃,錢也不多,住在那種Strebgarten,就是德國人出租給人用的花園裏。春夏很是美麗,到了秋冬,我想是不太浪漫的。在他生活無法自理的時候,老公的母親把他接到自己的家裏,照顧直到死去。他的命運,有他自己的因素,也有曆史和國家的原因。德國的上一代人,都有許多的苦楚。

我的母親,自我出國後,基本上就是獨居老人,我父親已經過世。不過她那時才五十多歲,她把自己的空房子出租,周圍鄰居也經常往來,不算太孤獨。到了後期,動遷了,搬進高樓,年紀也大了,問題就來了。房門一關,根本沒人知道裏麵發生什麽事情,所以我隻能經常同她通電話,但是遠水根本解不了近渴。至今,我都不能讀她留下的信件和日記,讀了直想哭。還好,中國有街道委員會,有裏弄幹部偶爾去關心她;還有退管會,會派人去看她,送東西。我一直心懷感恩,到底是祖國好啊!

這二個女記者在經過了一係列的體驗之後,說道:孤獨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人老了之後會陷入極端的孤獨。和人同居會使人變得幸福,但是與人同居又會產生許多煩惱,這真是一對難舍難分的兄弟。她們建議:要有勇氣,讓船啟航,至少要去試試啊!就像一場比賽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比賽之後的慶功會,永遠是美好的。

這二個“作死”的女人

她們在體驗老人的生活。

她們把所有體驗感想都記錄在這本書裏了。它使我們若有所思。其實,我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無果無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