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nowandlotu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情係天山(二四)土築的牆

(2022-02-04 16:21:48) 下一個

夏天在院子裏挖樹坑挖出黃色的土,又瓷實又硬,不由得想起了新疆的土。心念一轉,費勁地取了些還帶著雨水的泥土,堆成一小段袖珍矮牆,用鐵鍁拍實,又夯了幾下,想試試看能立多久。第二天,雷雨交加,眼瞅著我的試驗牆被無情地雨打風吹去,怪不得在這邊見不到土牆,一方水土養一方建築啊。

 

在新疆,絕大部分地區都很少下雨,用黃土蓋房就再合適不過了,而且還無所顧忌地把房頂蓋成平的。夏天的房頂是晾各類幹菜、果幹的最佳場所,而少數民族老鄉則喜歡拿塊氈子往房頂上一鋪,就天當房、房頂當床地躺在那兒,涼風習習,沒有蚊子,安心地在星光與月光中進入夢鄉。

 

黃色的土在五行中位居中央,能生萬物。土遇水成泥,不用燒製就自帶粘性,這種生土是天然的建築材料,就地取材,無汙染,還能回收再利用,非常親民。生土築牆大致有夯土、土坯、土磚、草泥等類型,不管哪一種,隔熱與保溫性能都超好,完勝任何現代建築材料。土牆優良的隔熱特性在吐魯番地區尤其實用:那裏是炙熱的火爐地帶,夏天40多攝氏度高溫能持續幾個月,人在太陽底下被曬蔫了,一進厚厚的土牆屋就立刻涼爽,沒有空調也可以美美地睡午覺,睡到地老天荒,不用急也不用忙,反正那一帶有四、五個鍾頭的午休時間。

 

正因為幹燥、雨水少,新疆得以保存下來眾多的古代遺址,都是用同樣的土築成的牆,大大小小的分散在全疆各地,有的是當年的城池,有的是曾經的駐軍烽火台,也叫烽燧。“烽”指夜裏點的火,”燧“則是白天燒的煙,在茫茫曠野中,烽燧之間就靠這樣的信號互相連接著。

 

新疆已經查證的最早的土牆遺址都建於漢朝時期,有些是夯土成牆,有些是人站在地麵、從上往下挖出空間,把留存的部分用作牆,還有些是用土塊堆砌而成。最著名的遺址莫過於吐魯番的高昌故城,城市布局仿照大漢長安城,曾是西域興盛千年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同樣位於吐魯番的交河故城是當年車師前國的都城,從公元前二世紀就開始建造,在唐朝時又大規模地改建過,所以現在留存的是唐代建築,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土古建築群。

 

在南疆的庫車(龜茲)附近,聳立著克孜爾尕哈烽燧,像高塔般雄偉挺拔,牆體有些發紅,所以被稱為“紅色哨卡”,是新疆境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漢代烽火台遺址。離庫車不遠,巴州的輪台縣是當年西域都護府所在地,留存的烽燧已經風化成一個不規則形狀的土台。像這種用生土夯築而成的漢代烽燧遺址沿著絲綢之路的中線,每隔一段就有一處,從西向東穿過羅布泊,一直綿延到陽關、玉門關。在這長達一千五百多公裏的大漠上,那些斷斷續續的殘牆,在兩千年的風吹雨打中逐漸剝落一層層的黃土,有的已坍塌為一片碎土塊,有的被用作田埂,有的還毅然挺立,在人被吹得站不穩的大風中竟不飄搖,顯得沉重、蒼涼。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都還在啊,漢朝長城的終點不是嘉峪關,有多少中國人知道?那些曆史學家為什麽熱衷於科普明朝?

 

唐朝時,北庭都護府設在今天的吉木薩爾縣,安西都護府一開始設在高昌(西州),後來遷至龜茲,所轄的安西四鎮是南疆的四大重鎮,即龜茲(庫車)、焉耆、於闐(和田)、疏勒(喀什),屯城與烽燧也因此擴大到了絲綢之路的北線與南線,在有些地方烽火台與驛站並置。清朝留下的遺址更多,包括伊犁的惠遠古城、烏魯木齊的老滿城、昌吉的寧邊古城,等等,都是生土築牆。

 

此外,作為最早將佛教引入中國的中間地帶,西域曾經有過很多佛門建築,也都用生土建成。現今的留存中,除了那些在土山坡上鑿出的洞窟,漢、晉時期的佛教聖地蘇巴什佛寺是新疆境內最大的佛教文化遺址,立於庫車的郊外,龜茲高僧鳩摩羅什與唐玄奘都曾在寺裏講過經。如今,在一片黃土築成的斷壁殘垣中,仍能辨別得出佛堂與樓閣式的佛塔形狀。

 

說來奇怪,在新疆遼闊的戈壁灘上有那麽多石頭,很多山上還有巨大的岩石,為什麽不用來做建築材料?看著歐洲那些石頭建築,精雕細刻,不但貴氣,還動輒上千年仍完好地保存下來,羨慕啊!不過,土質材料比木質的還是幸運多了,好歹能留下些遺跡,不像阿房宮,一把火就徹底煙消灰散,不剩一絲蹤影,哪怕詩賦裏描寫得再美也沒有實物證明。是思維方式還是所在的環境造成這樣的差別?

 

一般來說,黃土牆看起來比較土,而且如果不維護就顯得破敗不堪、一片蕭條。不過,吐魯番的蘇公塔就非同一般。整個高塔看起來古樸、典雅、端莊,尤其在藍天下,藍、黃兩種色調在那片天地間組合得那麽自然,一個藍得澄碧純粹,一個黃得不溫不火。圓塔的基部直徑有10米,塔身由一塊一塊的土磚砌成,從下往上逐漸縮小,每層的土磚也隨著逐漸變小,但遍布塔身的花紋圖案依舊精準地拚接著,一直砌築了44米高,最後收成2.8米直徑的圓頂。在15種由土塊磚拚出的繁複波紋與團花錦簇中,流淌了兩百餘年的,是維吾爾建築大師伊布拉欣卓然的才華和智慧。

 

同樣古樸、大氣的還有前些年翻修的“清代糧倉”。乾隆時期的昌吉“寧邊糧倉”,由於年久失修及人為破壞,到本世紀初時開裂成危房,於是當地政府進行招標修繕,在保持原有的風格基礎上又增添了現代感,黑色的頂、暗黃色的牆,色調凝聚著厚重、蒼桑,也蘊含著希望。糧倉主體、院內的擺設與外層的城牆、角樓交相呼應,舊貌添新顏的設計很巧妙,盡顯新疆年輕一代設計師們的才華。

 

小時候,烏魯木齊大都是用生土蓋成的房子,厚厚的牆,隻是沒有精美的花紋。夏天,在院裏找塊土牆下的蔭涼,在微風中靜靜地讀書;冬天,躲在溫暖的牆裏看外麵飄落的雪花,牆裏牆外自是一番天地。除了普通的民居,還有很多專門為蘇聯專家修蓋的一層的洋房、兩層的洋樓,規格都比較高,牆比一般的民居還要厚,絕對的冬暖、夏涼,非常舒適。這些專家房有些是清末、民國時期時修的,有些是新中國後增修,外牆通常都刷成黃色或紅色,帶著泥土的質感,周圍是錯落有致的庭院,掩映在綠樹間,美得就像俄羅斯的風景畫,很有檔次。

 

可惜,這些小洋房現在已經所剩不多了,連同眾多普通的民居一起,拆遷出來的地段都蓋上了現代化的高樓,一棟棟帶著四方的棱角,看著確實像一首美國歌曲中所描繪的火柴盒。以前隻住幾戶人家的地盤,現在能裝進去好幾十、甚至上百戶,很實用,但是,講究實用就顧不上藝術與地域風情,人口並沒有那麽密集,有必要走這條路嗎?

 

剛到美國時腦子有點轉不過彎來:滿眼都是各式各樣的小洋房,散落在曲曲彎彎的道路兩旁,草坪都修剪得整整齊齊,院落布局也有品味,到處都是園林風光。那些電影中常見的高樓大廈其實隻存在於少數大城市中,而且還隻集中在大城市的一些區域裏,其它的地方全是別墅式的民居——這才是具有普遍性的美國風情。原來人少就可以任性!那,新疆也應該可以呀。

 

多年前第一次知道Adobe公司時沒在意,後來這家公司越來越紅火,就特意查了查這個單詞:嗬,原來是蓋房用的生土!這樣的土,夠原始,也夠藝術,與我心有戚戚焉。於是相信,在大千世界,不論中西,總有人懂你,跟你有一樣的喜好、一樣的願望。

 

既然土塊壘起的牆可以有藝術感、有檔次,又能堅固地使用上百年,為什麽不在市區的僻靜處建些原生態的院落呢?請崇尚生態的建築設計師做專業設計,拋開鋼筋混凝土材料,就用原生態的泥土,按照當年蘇聯專家的標準,把牆砌厚些,配上現代技術的密封門窗,省去空調、少用暖氣,多低碳呀!周圍種樹、種草,院裏種花,搭上葡萄藤架,把土房建成花園式的高端住宅小區,讓住在那裏的人享受蘇聯專家級別的待遇。那麽大的地盤,那麽少的人,幹嘛都蓋成高樓擠在一起。

 

土磚都是由手工打造,費工、又辛苦,現在連農村裏蓋房、修院牆也用得越來越少了,農民們也都趨向於用省事、省力、便宜的燒磚,都是現成的,買來就可以用。不過燒磚蓋成的房子還得考慮保溫、隔熱,住起來並不如以前省心。有沒有人發明出製作優質土磚的機器呢?把彎著腰用木格框起土的勞作變成機械化作業,成批地製出成本低廉的生土磚,是不是就能把這種來源於自然、又能回歸自然的環保材料一直傳承下去?

 

我的腦海裏還憧憬著這樣的畫麵:在每個偏遠的村落,地下都鋪上自來水管、下水道、電網、煤氣或天然氣管道,把這些作為標配,住戶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熱一些的就鋪上地暖,喜歡地毯的就沿著牆邊安裝電暖。在地麵上,把那些生土蓋成的房子和院牆全都砌得齊齊整整的,可以把土磚擺成波紋,也可以拚成團花、搭出菱形,或者幹脆就是平麵,隻刷上好看的顏色,要不就直接用本色,但所有的房子都定期維修,並設立維護、檢修程序,保持不管多舊都看著像新房。在房的周圍種上綠草,讓每棟房都像一朵鮮花在草地上開放。村子裏,還有用土牆蓋成的小型公共圖書館,活動中心裏有舞台、有會場、有棋室、有球場,診所裏的醫療設備也被土牆庇護得妥妥的。風中不再有黃沙、塵土,打扮光鮮的村民住在那裏安居樂業,臉上露著由衷的微笑。住在火柴盒裏的城裏人大老遠地跑到村裏來體驗:原來那些土不拉幾的泥塊是大自然賜予的寶。


讓古老的土牆遇上現代的設備,變成新疆人舒心的日子——這是我設想的土牆式的小康。這個願望已經在心裏默默地空想了好幾年,現在說出來,讓負責城建規劃的人員、崇尚自然的設計師、願意傳承這一古老材料的市民、已經脫貧了的村民們都聽到,慢慢地形成一種聲音、促成一種行動。這樣的小康應該不難實現吧……

 

2022年2月4日

附 (謝謝老鄉提供的鏈接):

克孜爾尕哈烽燧(漢代):https://new.qq.com/omn/20210122/20210122A0BYP600.html

 

高昌故城 https://kknews.cc/zh-cn/history/y28le4b.html 

 

交河故城 https://www.sohu.com/a/195198077_501362

 

吐魯番蘇公塔近景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5%85%AC%E5%A1%94/416694

 

昌吉“清代糧倉”https://new.qq.com/omn/20210512/20210512A001HF00.html

 

高昌故城《史話新疆》第十五集 高昌故城 | CCTV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Z9ZIgs5LQ


《國寶檔案》 20161208 絲路故事——交河故城 | CCTV-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YVicxc-kk


北庭故城《史話新疆》第十六集 北庭故城 | CCTV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RWncwaq44

 

什麽是生土建築?https://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4576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snowandlotu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劉大仁' 的評論 : 受教了!

西域的綠洲確實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個小國,所以曆史上他們也一直要有個大國依附,不是中土就是北方某個強大的遊牧民族,要不就是南方的吐蕃。這些輪番登上舞台的大國還就中土政權最仁慈,因此在盛世才之前,他們從不排斥漢人,反倒樂意漢人對他們進行保護。可惜呀,盛的統治就是新疆的一大劫難。

對宗教的態度也影響了建築材料的選用:這個觀點很有趣,以前從沒這樣考慮過。有道理。為了信仰的神可以無怨無悔地辛勞,為了皇帝就能把長城哭倒,還改朝換代,人的魅力當然贏不過神。

茅塞頓開。大謝!
劉大仁 回複 悄悄話 雪蓮我們再比較下古西域與古埃及:在古埃及所有民房與城鄉中百姓生活用房都以泥土建造,與西域完全相同。這是因為這兩地都是沙漠性氣候,用這泥土建房簡單而特別實用。但壽命長達幾千年埃及王國建立之後,埃及建築確有了突發性的轉變:眾多的金字塔,神廟與王宮開始用大石建造,而且越來越高大與宏偉。這些尺度與規模都驚人的建築裏外還雕刻了多種極度優美的石像與古埃及文,而這現象從未在西域出現過。

為何會有這差別?我想這是因為尼羅河畔那塊埃及綠洲巨大而且土地肥沃,尼羅河每年發洪水帶來肥沃的火山灰確保每年都是大豐收,這為形成一個強大富饒的帝國提供了物資基礎。與之相比,西域眾多綠洲麵積都小,綠洲之間距離遙遠,所以在農牧業時代憑借自己的力量西域不可能形成統一大帝國,而隻能是每一到數個接近的綠洲成為一個小國,其結果就是古時的西域三十六國。

此外,古埃及文明能建造出那樣偉大的建築群,與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也大有關係。其一是,他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來世上,此世反而到不怎麽重要,所以即使含辛茹苦也樂於為來世鑿大石。第二他們確相法老是大神,供奉他是世間百姓的最高甚至唯一的職責。這與中國文明成為不小的反差。中國主要關注今世,對來世與神靈世界都敬而遠之,並不很當做一回事。中國人也敬仰皇帝,但遠沒到埃及人那程度。這是中原大地沒出現埃及那樣的巨石建築的原因。

希臘羅馬與波斯文明都深受埃及文明影響,對偉大的埃及自然極度羨慕和神往,這是他們也有不少大石建築的原因。但他們對來世和神靈的崇拜沒埃及人那樣專注,所以他們的式建築也遠遠不及埃及的碩大宏偉。
snowandlotu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劉大仁' 的評論 : 哦,是這樣!嘿嘿,沒正兒八經看過蓋房子,不了解技術性細節:)用草、用棍子都太聰明了!

受教了,多謝!看看將來有機會用上不:)
劉大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nowandlotus' 的評論 :

稻草是泥巴本身的加強筋,而棍子是整個牆體加強筋。 泥巴中如無稻草,糊到牆上幹了後泥巴收縮開裂,會自牆上脫落大部分。無草的裏糊在房頂上,開裂的房頂無遮雨功能。
劉大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nowandlotus' 的評論 : 放木棍的作用與水泥中鋼筋的作用相同。 木棍橫放非常自然, 直接擺放上去就行:在糊每一層新泥之前擺放上些木棍,木棍起加強筋作用,泥巴則固定棍子的位置 - 既簡單,又起實在作用。

木棍豎放怎麽施工? 其實沒法開展:要一到幾個人扶著棍子,然後其他人糊泥巴? 這是把簡單事做複雜了 :-)。
snowandlotu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劉大仁' 的評論 : 多謝您這麽詳細的信息!

我以前隻見過打土塊磚的,不清楚幹打壘到底是怎樣的程序,這下學到了:)用“拌了稻草的泥巴”抹在牆上,既填補縫隙又防止幹裂,看起來還平整,真是聰明的辦法。

克孜爾尕哈烽燧的牆就是鋪了木棍的,我倒是還沒明白為啥平著鋪能加固,不應該是豎著插木棍嗎?或者縱橫綁緊,做成架子才結實吧?
劉大仁 回複 悄悄話 用土磚蓋房築牆非常實用。在西域,凡是有人細新遷徙來定居之地,由沙石組成的戈壁灘幾年後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自動轉化為細灰土,簡直像有神助一般。用這種細灰土種莊稼建房都很棒。姓新疆雨水極其少,所以用土磚建房用百年甚至千年都沒問題。石頭自然也行,但那會多許多麻煩確沒啥突出優點。

這樣西域這環境下幾千年來一直用土磚非常是很自然的,因為土實在是最方麵而實用的的建材。土磚建的房其牆自然比較厚,它在寒冷的冬天保溫效果出色,是它的另一個優點。其實土磚建築在沙漠氣候的地方都實用。從電視上看,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亞,和中東用土磚泥巴蓋房都普遍,是過去“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建築方式。

過去西域城中房子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曬幹的土磚磊就,磊起的牆上抹平一層拌了稻草的泥巴,幹了後就不會裂縫,再用石灰水噴一遍塗抹稱白色。房頂都是以原木,小木棍與玉米杆與稻草泥搭建的。城裏蓋的房子頂部中間比兩側高些,形成的斜坡便於雨水下流。

但西域雨水的確及其少,所以在鄉下農民的房頂幹脆就是水平的無斜坡,到也便於曬幹果放柴草。農民房的牆壁過去都不染成白色,房頂是平的。所以興奮過去的民居都是土色,農家的院牆則直接用土磚磊成,表麵連糊泥巴抹平都免了。這種簡陋的牆看上去一方方土塊都可見,牆麵自然也凸凹不平。

還有種更簡單的築牆法叫幹打壘,就是直接用泥巴堆積成一堵牆。泥巴是軟的,所以用它壘牆每次隻能壘一層,等八天到一天後那層泥幹了再往其上堆壘下一層泥,這樣一層層壘上去,就成為一堵牆。

過去西域鄉下許多果園的院牆就這樣幹打壘造就。年有些高大的百年老城牆也是用幹打壘方法做的。為了使得城牆堅固,可以看出當年每次堆壘一層泥巴前人們先鋪放了一薄層木棍,再把堆壘的泥巴糊在木棍上填實填實平,這樣木棍就起到牆壁加強筋作用。在西域這極度幹燥而缺雨之處木頭可以保留幾千年而不朽,所以這樣磊就的牆也可以維持千年。
snowandlotu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謝謝全球戰略的幾次建議,幫助我提高,我之前沒考慮那麽多:)

回頭到Santa Fe, New Mexico去看看,多謝信息!祝新年安康如意!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雪蓮新年快樂!你的作品開始圖文並茂了,我看到了進步!在美國,建議你去Santa Fe, New Mexico一遊,那裏有很多土房子(包括四,五星級酒店)
snowandlotus 回複 悄悄話 感謝老鄉提供的資料鏈接!發帖時這幾個漏了,補在這裏:
高昌故城《史話新疆》第十五集 高昌故城 | CCTV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Z9ZIgs5LQ

《國寶檔案》 20161208 絲路故事——交河故城 | CCTV-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YVicxc-kk

北庭故城《史話新疆》第十六集 北庭故城 | CCTV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RWncwaq44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