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新疆,飛機一落地或火車一到站,撲麵而來的風情裏就融匯著別樣的異彩,如針線鏤成的彎月、小錘敲出的時光、琴鼓流淌的音響,身邊還時不時地飄過絲綢之路上彩雲般的艾德萊斯綢裙。
帶新疆特色的手工刺繡是那片東來西往的大地上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匯聚了繡花、挑花、金銀絲、串珠、鏤空、拚貼等多種手法。被譽為“雕刻的絲綢”、一度失傳的緙絲技法,也因在吐魯番出土的一件七世紀的緙絲腰帶而重現於世,那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件緙絲實物。西域豐富多樣的繡法繡出多彩的風情,被各民族手工藝人用於袍服、坎肩、長裙、長褲、靴子與床上用品中,尤其集中在精巧的小花帽上。五顏六色的花帽裝飾精彩紛呈,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主題、圖案與色調,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區的風格也不盡相同。以維吾爾花帽為例,南疆喀什的刺繡多是格調典雅的巴旦木或彎月、歡快熱烈的石榴花等圖案,而與內地近鄰的哈密一帶則混入了更多中原元素,形態、顏色逼真的牡丹伴著神態各異的孔雀,栩栩如生。
從小到大,記不清戴過多少次小花帽。學校組織表演必有民族舞,男生、女生都戴,頂在頭上美滋滋的,配上精心編起的滿頭小辮尤其令女孩子喜歡。不過短發的同學都很緊張:鬆散的頭發很難靠小發卡把帽子別住,有時一個旋轉,或一歪頭,就有人的帽子掉下來,惹得觀眾席發出一陣竊笑,很悲催,所以每次上台,老師和小演員們最關心的就是帽子,隻要不掉演出就成功了。
本以為離開新疆後就與小花帽再也無緣,沒想到第一次帶孩子回去時,親戚送了一套小朋友的行頭,孩子很新奇,迫不及待地套上小裙子,把帽子當作小公主的王冠,喜歡得不得了,那年萬聖節的時候穿著出門,款款而行地收獲了滿滿一南瓜桶的糖。等她稍大點,在本地的兒童合唱團遇到一個小夥伴,是個非常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兩人一見麵就湊在一起,難舍難分。有一次,兩個小家夥商量著要一起表演雙人節目,正好那年回新疆,便去二道橋給她們買回來兩身粉色的民族小裙子,配有綴滿小亮珠、小亮片的花帽,她倆拿在手上,不停地端詳、撫摸著,兩張小臉交換著驚歎。為她們選中《掀起你的蓋頭來》,選定幾個動作練了幾回就閃亮登場,在座的都是第一次親眼一睹新疆民族服飾的觀眾,小花帽收獲了滿場的目光和讚歎。
除花帽外,手工刀的名聲也很響亮,其中最有名的是南疆英吉沙縣產的小刀,工藝精湛。英吉沙小刀的刀柄大多是銅的,也有銀質和牛角、鹿角的,柄上鏤刻著精致的星月、波浪、植物或幾何紋路,鑲嵌有彩色的玻璃或塑料珠,也有的用寶石,顯得別致、華麗。刀身、刀刃部分的鍛打、淬火、開刃等工藝是維吾爾工匠們祖傳的絕技,刀鋒銳利、有質感,號稱“削鐵如泥”,尤其幾大名家打造的都是刀中極品,非常名貴。
很多年前,朋友的朋友在二道橋巴紮賣小刀,想找人學點英語,要求不高,會些做買賣的口語就行,好做外國人的生意。朋友幫他物色了一圈,見我閑得發慌,就認定我了,其實我的英語也很蹩腳,但也確實閑,就應承下來,第一次有了位大人學生,認認真真地教了一陣。他出乎意料地送給我兩把精美的小刀,拿在手上很有英姿颯爽的感覺:刀鋒寒光閃爍,要是真穿著鎧甲照在上麵......哇,“寒光照鐵衣”的本意原來是這樣!再細看刀柄上精心鑲嵌的彩色珠子,又覺俠骨柔情,原本沒在意過刀子的我這會兒居然愛不釋手。忍不住專門跑去看那一堆堆令人眼花繚亂的小刀,越看越喜歡,知道他不會收我的錢,就偷偷地在別人的攤上又買了一把。之後接連有人離開新疆,想不出還有什麽更新奇、能久存的特產,反正自己在這裏再買也方便,就陸續把刀轉送了出去。沒承想價格就開始猛漲:簡直奇了,怎麽那麽多東西,當我不經意的時候還是不被察覺的潛力股,等我意識到該珍惜了,就一個個地都變成高高在上的優質股!
那時,習慣了隻要去巴紮就能見到他,所以從沒留過他的聯係方式,後來很長時間沒去二道橋,又出了國,也就漸漸地忘了他。直到2009年七五暴亂的消息傳來,慕然想起,不禁擔心:他的全部家產都在那裏啊,而且以他的義氣,是否平安?猛然驚覺,我居然忘了他的名字!曾經努力地讓自己忘卻一些事,難道連帶到他?後來回烏魯木齊特意去二道橋找過,那裏已經重新整修,物非人也非了。站在變得陌生的巴紮裏,眼神從一張張臉上掃過,心裏預設著這些年來可能有的變化,卻辨別不出哪張臉才是,而當年介紹他做我學生的朋友已經不在人間,都無從打聽了。暗暗地歎息著,有些無力地握手成拳,試圖留下些許飄散的雲煙,可還有絲絲縷縷從手縫裏繼續散佚。
上小學、初中時,在學校裏有個形影不離、排隊總站在一起的小夥伴,就住在學校邊上,家裏永遠都收拾得整整齊齊,鋪著圖案令我著迷的手工地毯,長方桌上罩著繡有花邊的台布,擺著裝糕點、水果的銅盤。最令我目不轉睛的是一把精致的銅質洗手壺,有著花瓶狀的壺身、喇叭口形的壺頸、圓頂的壺蓋、細長的壺柄與壺嘴。拿銅壺裝好水洗手時,用手接著,用多少倒出多少,這樣就能避免水龍頭裏的水嘩嘩地流走,又能保證每次都用新水,而不是像臉盆那樣重複用同一盆水。這是少數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缺水的地方想出的對策,沿用至今。
這種銅壺是純手工打造的,采用的是十四、十五世紀以來與波斯、中亞一帶相同的工藝。銅匠將銅皮裁剪成需要的形狀,放在支架上,根據不同的部件用不同的小錘按相應的力度敲打,反反複複地經過千錘萬敲方才成型,所以銅器上布滿了敲打留下的小碎痕。當所有的部件都完成後再將接縫處焊接起來,就大功告成了,講究點的還在壺身上精雕細琢出枝蔓與花卉等紋路,閃著銅質幽幽的光澤,精美絕倫。而且銅壺不會生鏽,可以當傳家寶使用上百年。
西域的銅器製造在幾千年前的銅釜、銅刀、銅人及稍後的馬鞍、駝鈴上都顯露出精良的技藝,現今更加精進。前兩年在大巴紮裏見過帶鏤空枝葉圖案的銅盤,亮閃閃的,在燈光下能透過絲絲的光線,看起來宛如在一輪中秋圓月上鏤金的果園,巧思細琢、美輪美奐。
除了銅器,西域的陶器製作也已傳世幾千年,土陶、彩陶的器皿從日常的碗、罐到純藝術品的花瓶,琳琅滿目。製陶工藝以喀什為代表,據說老城高台民居一帶河邊的泥土質地甚佳——細膩,粘性又好,為當地的藝人們提供了上好的材料,使古老的工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陶器在其它地方也有特色。庫車老鄉說在文革前,他還小的時候在庫車的街頭買過一種彩陶公雞當玩具,雞腿上有個小洞,一吹就發出公雞打鳴的聲音,做工很靈巧,當時隻兩、三毛錢一個,相當於二十個桃子的價格,不過後來就再沒見過。這種能打鳴的彩陶雞難到純粹是玩具?聽起來很神奇,但願工藝沒有失傳。
少數民族的巧手匠心在樂器製作上也令人驚歎不已。人人都聽說過新疆歌舞,可沒多少人知道所用的樂器都是在新疆本地就地取材、手工製作。那些用羊皮製成的鼓,羊腸做成的弦,木質的琴箱,蘋果木、杏木、棗木的木棒掏空而成的橫笛,鷹翅骨打磨成的骨笛,似乎被匠師們的雙手賦予了新的生命,帶著不同的氣質、性格,令演奏者們沉浸於不同的音樂中,奏出不同的心情、感動著不同的聽眾。
在眾多樂器中,我最衷情的是冬不拉琴:用鬆木或樺木做成的琴身,橢圓、瓢狀的造型線條柔美,流暢地延伸出纖細修長的琴杆,精致、簡約之極,古老的琴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竟然如此吻合。冬不拉的琴箱上常裝飾有旋渦、花草、菱形與三角形互相搭配的圖案,對稱重複,半抽象、半意象,棱角分明卻又雲卷雲舒,宛如白雲環繞雪山、鮮花點綴草甸,體現著哈薩克人對大自然所含的生生不息這一理念的崇拜,以及對自由、流動的追求。傳統的冬不拉琴弦是用羊腸做的,洗淨後潔白如雲,裁開分股撚成線,音色溫暖、柔和、有韻味,非常動聽。把輕巧的琴握在手裏,感受彪悍的哈薩克人內心的細致、柔軟,更不用說一把琴就能彈盡草原上的情懷,難怪他們哪怕風雪再大、路途再遠,對冬不拉總是不離不棄。彈撥爾和都塔爾琴的樣子很像冬不拉,所以也是我的大愛。
彈撥樂器中的熱瓦普工藝比較複雜、考究,琴體大多是桑木、杏木、核桃木等纖維細密的材質,韌性好。維吾爾匠人取一截木料,挖出一個半球形的音箱,琴麵蒙上驢皮、羊皮或蛇皮,不但美觀還防蟲,琴杆頂部雕刻出彎曲的琴頭,琴杆根部嵌有牛角形的裝飾,琴身、琴杆和琴頭上都刻有豐富的民族圖案,鑲著由大量的碎骨拚成的幾何紋樣,兩方連續、重重疊疊,加上色彩的明暗對比,視覺效果強烈。整個製作費工、費時,與其說是一種樂器,不如說是可以彈奏的工藝品,在巴紮裏常有遊客買回去做收藏品。
從漢朝時的大曲、唐朝時的樂舞起,或者隻是伴有樂器的史詩與彈唱,沒有意大利琴、法國琴、德國琴,亞歐腹地的少數民族隻用自己的雙手相繼製成各種彈撥、拉弦、打擊、吹奏樂器,演奏出世界上最輝煌的《木卡姆》和多彩多姿的多個民族史。
西域大地兩千年來,不管歸中原政權管轄也好,還是被更強悍的遊牧民族統治也罷,亦或是各民族在自己的綠洲領地上各自為政,經曆東西文化的交匯熏陶,能工巧匠們用雙手製作出的高檔地毯(請參見《情係天山(十九)奢華低調毯和氈》)、雲霞般的絲綢(請參見《情係天山(十八)那條路上的絲綢》)及其它巧奪天工的製品在聯通亞歐的路上川流不息。由於種種原因,曾經被人趨之若鶩的手工珍品在那個遙遠的地方寂寞了很長一段時間, 如今,庫爾勒已能直接經過青海通向內地,連接和田與若羌的南疆鐵路即將貫通,中歐鐵路也在加大運營,這些都給沉寂了大半個世紀的傳統技藝帶來希望。盼著那些用古老的工藝於鏤月裁雲間打造出的精品通過火車駝隊運往世界各地,與喜歡的人們共享。
2022年2月27日
附注(感謝老鄉提供參考鏈接):
花帽 圖片來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94293608
英吉沙小刀 圖片來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0147932
銅壺 圖片來自https://www.sohu.com/a/256596561_118570
冬不拉 圖片來自https://buzzly.net/p/BBnuQo1F/
熱瓦普 圖片來自https://buzzly.net/p/BBnuQo1F/
新疆少數民族的標配!小花帽戴上有講究,雖好看但是男女不能亂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EFVtLi8Y
新疆哈薩克族刺繡手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00UXy5W1U
【胖紙哥】胖紙哥造訪新疆遠近聞名的“刺繡之鄉” 54歲阿姨現場操作民族手工刺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4g0x-c40w
一把削鐵如泥的小刀,是新疆維族千百年流傳的神秘暗號| 野心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AjhEXk0IU
【胖紙哥】敲出來的精品銅器 匠心六代 三百年傳承!胖紙哥探訪庫車銅器工匠 每一件都中西結合滿含寓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ebPpiPnJg
《中華揭秘》 絲路藝人 喀什傳承的手工記憶 20180719 | CCTV科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0ADzSz2kw
【安妮古麗】新疆民族樂器了解一下?古麗以歌伴舞引圍觀,這波配合你羨慕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mIVA1UVhU
其實樂器製作也麵臨被現代化取代的問題,現在絕大多數弦樂都不再用羊腸弦了。以前音箱都是用整木掏洞,現在有很多都被機器壓成弧形的木板取代了,可以想見,將來被機器取代得更多。
我覺得挽救古老的手工藝技術並不難:
1. 媒體大力宣傳:當大家知道手工好在哪裏、高價值得,肯定會有喜愛的消費者群。
2. 國家出錢補貼:手工藝人衣食無憂了,就容易堅持和傳承。
花帽不知道,但刺繡和銅器應也能一直傳下去,因為已經傳了幾千年。當然樂器非常值得驕傲,很了不起的藝術貢獻。
佩服您的學識,感謝!
泥土: 陶碗, 陶用品
木材: 木碗, 木勺, 木桶, 木盆, 牛馬驢車與車輪。 用木頭做車輪是一項難度較高的技術。
羊毛: 氈子, 毯子,氈筒,氈帽
羊皮: 皮帽,皮衣,皮靴,皮大衣
羊油: 土肥皂(好像是用羊油和胡楊書上滲透出的堿塊做的)
鐵: 鐮刀,坎土曼,馬登馬掌
銅: 銅壺,銅盆
其餘東西如茶葉,糖,棉布,可能都要購像鐵與銅一樣從遠處購買來。它們量不會大,百年前隻有上層富人用的起。
我以為在文化水平上,花帽銅壺與樂器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語,估計再過幾十年就會式微而逐步消失,而他們的樂器與樂曲則會一直傳下去,那才是真有民族特色和文明價值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