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5日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賴恩典訪談節目播出之後兩天,Chai靜發帖說:節目播出前,我特意向賴恩典和常成致歉——“我盡力而為。但你們要有準備,這期節目可能不會有很多人看”。我的判斷基於經驗:抗戰不是新題材,大眾對他一無所知。 一開始,這個判斷是對的。前三個小時觀看量隻是常規節目的三成,但靠著口口相傳,它到達了現在的水平,並仍在增長。《激流者》和《逆流者》在美國亞馬遜曆史傳記類裏躍升到第二、第三——這不常見,中國抗戰是西方學界常被遺忘的主題,而且是兩本中文書。 “請轉告他,我願意提供任何幫助,是的,‘任何’。” 這種強烈的表達通常是另一種情緒的反彈———長期的無力感會導致疏離,麻木或憤懣。一位美國華人寫“十幾年來,我早不在乎‘那邊’的事。因為在乎過,而旁人全不在意。現在我知道了,還是有人在乎。” 不止一位說看完節目感到“內心安定”。 ——談論一場戰爭,激起的不是仇恨,或憤怒,甚至不是動蕩。觀眾評論中特別讓我震撼的一點正在於,這期節目激起了國人們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眾多觀眾不約而同地表示:這些記憶不是哪個黨派或哪個政府的宣傳和製造,正如老兵所言,他們抗日用不著誰去教,這出於一種對正義的天然渴望,是真正能激蕩起每一個中國人心靈的東西。我在您的節目中看到的是人,而人是相通的,中國人也是人,我們的記憶應該是人的記憶。
今天特意用回簡體字,因為兩位都來自那個令我五味雜陳的國度,卻讓我久違地感受到春風一般的清新和溫暖!而我作為同樣來自那片土地、用著相同文字的人,被你們的事跡激發出了潛藏在心底的對自己身份的正麵情感。
“我們都是中國人,這是我們的國家記憶”。謝謝你們!!!這古老的情感就像泥土一樣尋常, 我們的血脈像一根隱形的血線鏈接在那片土地。來自那片土地顫動——傷、 痛、 疤,會順著這血線傳到我的脊背髒腑,即便相隔萬裏,身在客鄉。我感覺自己是多麽幸運,能看到這樣的節目,能知道有你們存在。終於可以發自內心地為自己的族人感到自豪。久違了,作為“中國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作為個體的抗戰老兵,記錄者賴恩典、常成,訪談者Chai靜,每一位觀眾……眾多的”我”,在此刻凝聚成為“我們”。個體的淚水匯聚成群體的共鳴,零散的感動轉化為共同的身份確認。這一過程揭示了民族歸屬感最深層的根源:不是由外在的口號灌輸而來,而是源於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觸發與共同記憶的再生。正是在這種轉化中,“我”的感動最終成為“我們”的認同。尤其是,在當下,“中國”二字並不總能自動喚起驕傲和溫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觀眾真誠地說出“我們都是中國人”時,這句話才顯得彌足珍貴。
掃碼觀看本期節目
納入“壹嘉個人史”係列的賴恩典的兩本書,《激流者》和《逆流者》,都出版於柴靜本期賴恩典訪談節目播出之前,《逆流者》更是2023年的書。盡管我們作為出版社也努力推過,這兩本書和賴恩典十五年的工作仍然是知者寥寥,基本隻是在一個極小的誌願者圈子裏自說自話。所以,我非常理解柴靜擔心節目“沒有多少人看”的顧慮。 然而,節目播出後的情況大大超乎我們的預期。艱辛的工作終於被看見,微弱的聲音終於得到回響,更重要的是,對這些老兵來說,他們背負的不僅僅是戰爭的傷痛,更是幾十年的屈辱和沉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被剝奪了作為“英雄”的權利,甚至連“普通人”的身份都難以維係。他們的功績被抹殺,苦難被忽視,他們仿佛從曆史中被徹底“刪除”了。 今天,那些曾被遮蔽的曆史和個人,終於為人所知。曆史的真相在一點一滴的講述中被揭開,老兵們的生命與奉獻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認可,我們對於曆史的認知,也在傾聽和閱讀中一點一點被補充、被豐富。 感謝賴恩典、常成、柴靜諸位,你們的共同努力促成了這個結果。 有讀者反映在網店上搜不到《激流者》和《逆流者》。本公號受限,無法在文中發外部鏈接,我們隻能請大家用三本書(《激流者》分黑白版和彩印版)的國際書號ISBN來搜索,這是最有效的搜索辦法,在所有網上書店都適用。 加拿大讀者建議在Barnes & Nobles網站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