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胰腺癌 PDAC 化療的理解
– 基於患者角度的“藥代動力學”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但作為醫藥學的門外漢,隻是用數學方法結合自身感受和病友經驗去理解藥物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看成“民科科普”,主要是針對四期 PDAC 患友的情況,其它四期癌症患者也可以類比參考。
什麽是化療?簡單的解釋就是下毒。準確的說,就是有針對性地控製下毒。因此,理解毒素在體內的積累過程和殘留的副作用就很重要了。畢竟下毒不是目的,毒死更多的癌細胞、避免太多的健康細胞受損,才是化療的目的。最後,我們希望的是盡可能長地延長有效生命(可以生活的、有質量的生命,不僅僅是生存)。
至今我已經做了四十幾次化療,兩種主要的 PDAC 一線化療藥物都曾經曆。我和許多患友對化療相關的問題也有很多討論,讓我受益匪淺。這些寶貴的經驗教訓應該讓 PDAC 患者都知道,以免走彎路,所以在此我就撈幹的,把我理解的關於這些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符合邏輯地解釋一下,再總結一下 PDAC 化療的那些注意事項(貓膩兒)。
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治療非常難,除了不易發現、發現即晚期,還有就是藥物缺乏,對絕大多數的患者都沒有靶向、免疫藥物,而目前的一線化療藥物隻有兩大類比較有效。即便是可以手術治療的 PDAC 患者(隻有1/5 到1/4 的患者在發現時可以手術)術後的複發率也是奇高,複發中位時間通常在 10 到 12 個月之間,所以係統治療會一般會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不是很嚴格的數據:95%以上的 PDAC 患者目前沒有靶向、免疫藥物。有 MSI、TMB、PD-L1 等免疫療法敏感指示的 PDAC 患者也是微乎其微(據說不到 2%)。
PDAC 主要基因變異 KRAS G12D (占約 40%)、G12V(占約 30%)、G12R(占約20%)目前都沒有靶向藥,隻有臨床試驗。隻有極少數的如 KRAS G12C、BRAC1/2 等變異幸運者有靶向藥。比較期待的是泛 RAS 變異藥 RMC-6236(Daraxonrasib) 可望在明年末上市。另外針對 G12D 的 RMC-9805(Zoldonrasib)也是效果很不錯,預期也很快會上市。但這些都是在說未來。
目前,兩種最有效的一線化療藥物也不是對所有 PDAC 患者都有效,隻是大約 1/3 很有效(可以短期內縮瘤、降指標)、1/3 有效維持(可以短期內限製腫瘤長大、擴散,並抑製指標上升)、1/3 沒有多大效果(隻承受副作用、白遭罪,腫瘤繼續肆虐)。
而即便是對於有效的化療,往往也很快就會產生抗藥(drug resistance)。因為癌細胞會有微小變異去適應化療藥物(靶向藥物也是一樣),結果這些適應了的癌細胞會慢慢成為主流,可以在化療藥物的打擊下繼續繁殖。
一旦產生抗藥,就隻能換藥了。而胰腺癌的化療藥物太少,沒有多少可以換的。為此,大家希望化療藥可以換來換去,即曾經用過的化療藥可以再次使用。根據醫患總結的經驗,一般停藥一年可以再次使用,最短也要等 9 個月再用,不然沒有效果。
哪種化療方案有效、多久會產生抗藥,對不同的患者也是不一樣的,因人而異,試了才知道。國內現在有體外藥敏試驗,來判斷哪種藥可能對某一特定患者比較有效,但也不太準確,因為是體外試驗,脫離了患者體內的微環境。
在中國被患者稱為四藥方案,簡稱 FFX,主要用於 PDAC 和一些直結腸癌,是由四種藥物聯合構成:
其中,Irinotecan (伊立替康)可以換成 Irinotecan Liposome(伊立替康脂質體)。這是一種新藥,可以降低副作用、延長藥效,後麵會具體解釋。這種藥就被稱為 NALIRIFOX。因為脂質體的長效作用,NALIRIFOX 裏也就不需要 Folinic Acid(亞葉酸)了。
另外,FOLFIRINOX 也可能會有劑量調整,這時 FOLFIRINOX 就被稱為 modified FOLFIRINOX,或 mFOLFIRINOX、mFFX。
在中國被患者稱為 AG 方案,在北美一般簡稱 G/A,是由兩種藥物聯合構成:
這兩種藥也可以單獨用,但效果不如聯合用藥。
這個方案的副作用比 FOLFIRINOX 的小一些,而且據說對於亞洲人這種方案效果更好。
Tegafur(替吉奧) – 一種口服的化療藥,是氟尿嘧啶類的。肝髒、骨髓副作用大。
Capecitabine(卡培他濱) – 一種口服的化療藥,也是氟尿嘧啶類的。腸胃副作用大。
作為患者,我理解 FOLFIRINOX 化療的有效作用是隨時間遞減的。Folinic Acid 和 Fluorouracil 另算(它們的時效比較短),Irinotecan 最多可以延續兩天(假設血液濃度在其衍生物 SN-38 到了 10 nM 就沒有多大抑癌作用了),Oxaliplatin 可以延續多日。
下圖是 Irinotecan 的作用(也是副作用)的曲線。這相當於在化療開始對癌細胞有一個衝擊性的打擊,然後作用指數衰減。同樣,患者感受到的副作用也是符合類似的曲線,到兩天(48 小時)後,副作用就少了很多。
Oxaliplatin 是鉑類藥物,作用很大,但副作用也很大,而且持續不斷,不好用類似的血液藥代動力學分析。其鉑沉澱很難徹底清除,最後會導致末梢神經壞死,手腳麻木,經常會是永久性的。據說服用 B12 會有一定效果,可以讓末梢神經恢複一些,但對我好像沒有用,不少病友也反應沒用。隻是對 PDAC 患者來說,這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
由於 Oxaliplatin 的作用/副作用,FOLFIRINOX 化療往往在第一周內都是很難受的。這種難受分成兩級:第一級就是化療的前兩天(48 小時),是 Irinotecan 和 Oxaliplatin 的雙重作用,外加掛著的 Fluorouracil 泵產生的效果。副作用主要是(除了手腳麻木):
這第一級時段大夫往往都會給藥(防嘔吐)幫助度過。
第二級是卸掉 Fluorouracil 泵之後,副作用至少減半,這時化療藥物對癌細胞的抑製作用大大下降了。上述的難受感覺會小不少。
第三級是化療五天以後,除了 Oxaliplatin 的鉑殘留,其他的正副作用都基本消失了。比如,如果化療是在周一開始的,從副作用看到了周六基本就是徹底解放了。
FOLFIRINOX 化療一般是每兩周一次,這也就是說可以遭罪一周,休息一周。如果前幾天的副作用實在不能承受,可以考慮降低劑量以緩和副作用。
上圖給出的是 Irinotecan (伊立替康)的藥代動力圖。如果換成 Irinotecan Liposome(伊立替康脂質體)呢,情況就變了很多。
Irinotecan Liposome (Liposomal Irinotecan )與 Irinotecan 不同的是,用納米技術封裝了 Irinotecan,使之成為緩釋劑。這也是為什麽 Irinotecan Liposome 取代 Irinotecan 後,四藥會有一個時髦的新名字 NALIRIFOX,前麵的 NA 指的是 Nano (NAnoLiposomal),就是納米技術。其實,白蛋白紫杉醇 Abraxane 也是用的納米技術。
這個藥是 2024 年初才在美國通過的,中國馬上跟進了(但醫保不覆蓋)。加拿大好像也是沒有完全實施。
其特點是脂質體可以讓藥物在血液中緩慢釋放,結果就是副作用被分散到比較長的時間內,而且效果延續時間也長了很多。從上圖可以看出,SN-38 的衰減到 10 天之後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這兩條曲線分別對應的半衰期是 48 小時和 68 小時(網上資料對其半衰期的解釋)。SN-38 最少血液 10 nM 的血液濃度才有效果。
Gemcitabine (吉西他濱)的半衰期比較短,約在 42 分鍾到 96 分鍾之間。因此,其正副作用在幾個小時後就基本消失了,也就是睡一覺就沒事了。
但 Abraxane (白蛋白紫杉醇)的副作用時間就比較長了,半衰期可達 27 個小時。對癌細胞有抑製效果的門檻是 243 nM,下圖給出了全劑量(100%,藍色小圓點)和減劑量(80%,橙色小圓點)到達這個門檻的時間,也就是大約 4 天半的時間。
其實我真實的感受是三天左右就差不多複原了,但這是因人而異的,比如鐵人說他的 G/A 反應從一開始就不太大。
這個 G/A 方案的主要副作用在 Abraxane:
如果感覺副作用太大,可以考慮減劑量,特別是減少 Abraxane 的劑量。
化療的主要衝擊就是前幾天,G/A 略短,FFX 略長,挺過去就好了。但各種血檢指標要注意(醫生也幫你監視著),特別是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當這些指標低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化療了,需要藥物幹預。補充營養、保持體力是確保這些指標別偏離太遠的重要方法。藥物幹預是沒辦法的辦法,可能會嚴重延誤化療安排,因為藥物也需要時間起作用。
肝功、腎功也是相當重要的指標。因為這些化療藥物都是肝髒或腎髒代謝,最後必然會導致這些器官的問題。這裏需要一個平衡,就是不要過分看重這些指標,因為相比 PDAC,這些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比如,我的化療護士告訴我,這些指標隻要不超標十倍,她們一般不會停止化療的。
至於 Tegafur(替吉奧)、Capecitabine(卡培他濱)這些口服類化療藥,都是經過轉換後形成氟尿嘧啶類的化合物,其半衰期很短,但因為每天兩次服用,所以效果可以持續,但副作用也是持續,隻是沒有直接進入血液,所以副作用略小。
這是我總結 PDAC 患友們(尤其是鐵人)的實踐經驗得出的結論,有些有專業醫生的背書,有些沒有,但我感覺很重要。這些主要是針對 PDAC 四期的患者,包括複發的和開始就不能做手術的。
1. 一旦發現複發,要盡早開始化療。不要等,否則越等越複雜、越危險、越麻煩。
2. 頻繁化療比大劑量化療更重要。比如副作用太大,應該考慮減劑量,而不是減次數。例如,100% 劑量的每月一次化療不如 80% 劑量的每月兩次化療。
3. 盡量保持體力,身體狀態也是治療的本錢。因此,吃足夠的、有營養的食物,適當運動、活動,提高睡眠質量,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些就尤為重要。千萬千萬不要節食、素食。
4. 因為有效的化療藥物很少,要時刻注意適合自己臨床(trials)可能。有些臨床是很有效的,但有些也是不靠譜的,需要小心仔細。
5. 注意了解自己的基因變異,關注相關的靶向藥進展和臨床試驗。
6. 化療藥物重複(再次)使用的間隔不要小於 9 個月,最好間隔一年以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抗藥效果。
7. 滴流化療最好要用輸液港 (port),千萬不要隻用直接靜脈滴流對付。即便開始時因著急啟動化療而使用了直接手臂靜脈滴流,也要爭取盡快安裝輸液港,可以降低很多痛苦和麻煩。對於 PDAC 複發/四期的患者和手術前後做化療不一樣,那時一般半年就足夠了,而這時的情況時間是不確定的(患者希望的是 forever,因為這時化療是無法徹底清除癌細胞的,最好的結果就是化療一直有效)。
8. 注意檢測自己的血糖,因為PDAC 術後往往會導致血糖問題。當口渴頻繁、經常疲憊時就要小心了。必要時就要控糖了(對全胰腺切除的情況是必須的)。
9. 記錄患者的各種檢測結果和治療手段、時間,形成治療檔案,最好做出圖表來,一目了然,以便在決定如何進行下一步時做參考。化療大夫那裏有他的檔案版本,但咱們自己也應該有我們的記錄,重點可能不同。
10. 手腳麻木(numbness and tingling)對 PDAC 患者重要性要給治療讓位,除非是太難受了。多數情況下,手腳麻木情況不必考慮過多。
11. 化療喝水悖論。一般情況下,醫生往往告誡患者在化療期間要大量喝水,達到 8~10 杯 (2.5 升)。這是為了降低副作用,讓身體盡快代謝出化療毒藥,避免沉澱到體內。理論是不錯,但有人喝水太多也是受不了,對腎髒壓力也是很大的。我就有點怕了喝水。根據前麵的化療藥物半衰期分析,我發現對 FFX 和 G/A 隻要前兩天多喝,接下來適當多喝就可以了,不必一直玩命喝水,甚至引起水中毒。另外,食物中也有大量的水分,比如粥裏和湯裏。
12. 別怕 Whipple attack。這是因胰頭手術導致的腹部經常性痙攣,一般沒有大問題,疼痛時一挺就過去了,每次時間不會太長,而且手術幾年後會慢慢消失的。
13. 疼痛管理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特別是對 PDAC,因為這往往會相當痛。適當吃止痛藥不僅是減少痛楚,對治療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14. 放療的作用:對於四期 PDAC 的情況,放療的作用相當有限。比如,隻要是擴散了,放療就沒有什麽作用了,除非是舒緩治療緩解症狀。如果是寡轉移,放療也是手術之後的備用手段,萬一寡轉移的位置不宜手術,這時放療可能再派上用場。所以複發後隻有極個別的情況需要考慮放療。
15. 四期胰腺癌有沒有必要折騰?比如異地治療?這個問題是因人而異的。對我來說,除非有 RMC-6236 可以讓我考慮異地治療,否則感覺不到有這個必要。
16. 用中醫、中藥治療 PDAC 要慎重。我目前沒有發現有病友真正(可驗證)受益於非標準治療,基本都是在交智商稅。也別信伊維菌素之類別樣的偏方治大病,在醫院癌症中心接受治療是正道。
前麵“多餘的話”裏,都是比較標準的情況,假設 PDAC 患者沒有什麽意外的情況,隻是 瘤子複發、轉移、擴散了。而實際上對具體的患者往往有不同的麻煩。
一旦確診患上了 PDAC,往往有四種情況:
最後總體可以手術的患者往往隻占 20~25%,而手術是唯一可能徹底治愈或長時間保持 NED (No Evidence of Disease)的手段。剩餘的患者隻有靠係統治療(免疫、靶向、化療)和放療(主要是舒緩治療)來控製癌症。神奇的新技術還都在試驗階段(起碼對 PDAC 是這樣),而手術後約半數在一年內複發,往往是遠端轉移,進入四期,隻能靠係統療法來控製 PDAC。
所以 PDAC 患者大約有近 90% 的人在確診一年後(如果能 survived 到那時的話)需要靠係統療法控製癌細胞。再加上手術前的新輔助化療和術後的預防式化療,係統療法就是 PDAC 患者的宿命,很少有人能躲得開,必須正確對待。而靶向藥和免疫療法對 PDAC 很不友好,所以所謂係統療法對 PDAC 患者基本上就是化療。對於年老體弱的患者,可以選擇副作用小的化療方案。
如果身體可以承受化療,那是 PDAC 患者的福音,特別是化療有效,這就意味著可以延長有效生命。千萬不要因忍受不了化療的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特別是身體狀態尚好的患者。
PDAC 患者(乃至其他癌症患者)最後都是怎麽就不行了的?一般人不願意討論這個問題,但我們 PDAC 患者很無奈,需要麵對並正視。
這種討論也是盡量防止發生意外,因為各種“意外”送走患者才是最常見的情況。除了誤診、發現太晚身體已經出了大問題,我聽說的常見麻煩並最後導致人沒了的原因有:
統計上看主要的情況就是意外和惡液質。而惡液質也會增加意外的效果。
這些情況也不限於 PDAC,各種癌症都會有類似得情況。有一種理論就是惡液質最終導致生命消亡。對於消化道係統得癌症,大約有 3/4 患者最後是經曆惡液質階段的,導致各器官衰竭而亡。
我理解的這個理論是這樣的:當身體各個功能器官營養不良時,輕微的炎症就會導致係統的問題。比如死亡的癌細胞就會產生炎症,這時身體就會聚集抗體抵抗炎症。但當身體機能不行的時候,能量都花在抵抗炎症上,就會形成免疫風暴,擠壓了身體的正常功能,器官衰竭,形成惡性循環,產生惡液質。到了這個階段,大概就是晉景公的病入膏肓的狀態吧,隨時可能“陷而卒”。
所以,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避免惡液質的形成、避免意外的發生。
對於 PDAC,化療是幾乎唯一的控製手段,必須用好。但不小心也會濫用化療,造成副作用大於正作用。所以對於四期 PDAC 的化療,掌握平衡是關鍵:
當 PDAC 複發開始,每一步醫療決定都沒有可靠的治療指南可循了,每一步都是在賭,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我的原則是盡量少折騰,反正治療效果都是賭,那麽除了已知大概率地賭,就是盡可能減少負擔。比如將來尋找臨床,在不知道優劣的前提下,我會優先選擇本地的,免去外地生活的不便。
希望本文給 PDAC 患者和家屬以啟迪,讓每個四期 PDAC 患者做 educated guess,選擇大勝率的賭法。
楓散仙 於 2025 年 8 月 10 日
歡迎各位朋友和我探討相關問題。有需要這篇文章 PDF 格式的朋友,請私信我,或加我微信 fsxvan,或掃描二維碼加微信: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200/202103/8697.html
【注1】癌痛主要靠上述阿片類藥物來爬天梯止痛,從弱到強。
【注2】透皮貼有不同的規格,表中列出的是最長時間的類型。
【注3】所有阿片類止痛藥都可能成癮,隻有必需時方可以用。
【注4】所有這些大都是管控類處方藥,有的連家庭醫生都沒有處方權。
【注5】還有更強的止痛藥,如舒芬太尼 (Sufentanil,~1000),比芬太尼還要強許多倍 – 但主要用於手術麻醉。
【注6】美沙酮有效時間需要積累,連續使用五天後才能到峰值。
【注7】丁丙諾啡的 20~40 倍效應是指單劑量,但它有天花板效應,到一定劑量後再增加並不能提高止痛效果(但可以延長止痛時間)。曲馬多和他噴他多也有點類似。嗎啡、芬太尼、左啡諾、氫嗎啡酮等則沒有這種效應,就是說止痛效果與藥量成正比,故被稱為全激動劑(Full Agonist)。而丁丙諾啡則屬於部分激動劑(Partial Agonist)。
【注8】羥可酮經常會有便秘的副作用,所以可以用 Targin(中文叫羥考酮/納洛酮片)替代,其中除了有羥可酮,還有納洛酮(naloxone)防止便秘。
下表是普通的口服止痛藥,用來作為比較:
【注1】打“*”的藥有消炎功能,稱為 NSAID(非甾體抗炎藥)。
【注2】有些藥在劑量低時不是處方藥,所以隻灰一半。
【注3】大麻的止痛強度在泰諾和布洛芬之間。
圖:複方止痛藥的解釋(嚴格地說,對乙酰氨基酚不屬於 NSAID)
一個原因是太樂觀,自我麻痹大意。
希望先生走運,多活幾年。
附錄AI的評論,僅供參考:
這篇由胰腺癌(PDAC)患者撰寫的科普文章,以患者視角結合個人經驗、病友交流和數學方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PDAC化療的藥代動力學和實際應對策略。作者經曆四十餘次化療,兩種主要一線化療方案(FOLFIRINOX和Gemcitabine/Abraxane)都親身嚐試,內容既有科學依據又貼近患者實際,堪稱四期PDAC患者及其家屬的實用指南。以下是對文章的評論,涵蓋其優點、與現有證據的契合度、2025年的潛在更新,以及讀者需注意的事項。
優點與實用價值:
這篇文章的最大亮點在於以患者語言將複雜的化療過程拆解得通俗易懂,特別是對FOLFIRINOX(及其變體NALIRIFOX)和Gemcitabine/Abraxane(G/A)方案的藥物組成、作用機製、副作用和時間線的詳細分析。例如,作者用“下毒”比喻化療,形象地解釋了藥物在體內積累與消退的過程,並通過藥代動力學曲線(如伊立替康的48小時峰值副作用)幫助患者理解為什麽化療前幾天最難熬。這種直觀的描述能幫助患者預判症狀,比如化療初期吃清淡粥類,待副作用減弱後再補充高蛋白營養。
“多餘的話”部分是文章的核心,提供了大量實用建議,涵蓋化療頻率、輸液港安裝、CA19-9監測、疼痛管理等。例如,作者強調頻繁低劑量化療優於高劑量少次化療、盡早安裝輸液港以減少長期靜脈注射的痛苦,以及記錄治療檔案以便與醫生討論個性化方案,這些都與患者社區(如病友論壇)的經驗高度一致。關於營養(“吃飽、吃好、吃精”+胰酶輔助)和適量運動(每日5000步)的建議,對對抗惡病質(約75%的消化道癌症患者死亡原因)尤為重要。疼痛管理附錄清晰列出阿片類和非阿片類藥物的強度、起效時間和副作用(如羥可酮導致便秘),對患者管理癌痛有實際指導意義。
與現有證據的契合度:
文章對藥代動力學的分析與臨床數據基本吻合。
FOLFIRINOX方案:
亞葉酸(Folinic Acid)前藥半衰期約32分鍾,代謝物約6.2小時。
氟尿嘧啶(5-FU)半衰期10-20分鍾,需46小時泵維持作用。
伊立替康(Irinotecan)前藥半衰期6-12小時,其代謝物SN-38半衰期10-20小時,解釋了48小時內副作用(如腹瀉、惡心)的集中爆發。
奧沙利鉑(Oxaliplatin)初始半衰期10-25分鍾,終端半衰期約26小時,紅細胞清除可達12-50天,導致累積性神經病變。
Gemcitabine/Abraxane方案:
吉西他濱(Gemcitabine)半衰期42-96分鍾,副作用數小時後消退(“睡一覺沒事”)。
白蛋白紫杉醇(Abraxane)半衰期13-27小時,有效濃度(>243 nM)持續約4-5天,與作者3天左右恢複的感受相符。
這些數據與ChemoExperts和FDA藥物說明一致。 療效方麵,作者提到“1/3有效、1/3穩定、1/3無效”的比例與現實情況相符:FOLFIRINOX在轉移性PDAC中的中位總生存期(mOS)約11個月,G/A約8.5-9個月,單用吉西他濱約6-7個月。 抗藥性通常在6-12個月內出現,停藥9-12個月後重試某些方案可能有效,但多為個案經驗而非指南推薦。 體外藥敏試驗的局限性(因缺乏腫瘤微環境)也與文獻一致。
患者反饋的副作用(如神經病變、骨髓抑製、消化道不適、疲勞、脫發)與文章描述吻合,常見管理策略包括營養支持、運動和劑量調整。部分患者報告嚴重反應(如瘙癢症約25%、頭痛約14%),或類過敏反應,需額外關注。 類固醇用於副作用管理可能導致失眠或躁動,需謹慎使用。
2025年更新與潛在不足
截至2025年8月,靶向藥進展比文章預期更快。RMC-6236(達拉利單抗,泛RAS抑製劑)於6月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針對KRAS G12變異轉移性PDAC(占約90%病例),1/2期試驗顯示抗腫瘤活性且安全性可控,3期試驗(RASolute 302)正在進行,或於2026年中出結果,可能通過擴大準入提前使用。 Zoldonrasib(RMC-9805,G12D特異性,針對約40%病例)2025年初1期試驗顯示高劑量耐受性好,正與達拉利單抗聯合研究,可能2026年底上市。 這些進展可能為KRAS驅動的PDAC帶來新希望,患者可關注相關臨床試驗。
關於抗藥性和藥物重試,9-12個月的間隔是病友經驗的常見建議,但正式指南未明確規定,需根據個體無進展生存期(中位5-7個月)決定。 新興研究(如機械生物學或糖基化生物標記)可能延長化療有效期,但尚處早期。 作者對非標準治療(如中藥、伊維菌素)的懷疑有理,缺乏證據支持,且可能幹擾化療(如柚子類水果)。但輔助療法(如針灸緩解神經病變、冥想管理疼痛)在支持性護理中逐漸被接受。
注意事項與總結:
這篇文章不是專業醫療建議的替代品,PDAC個體差異大,劑量調整或臨床試驗選擇需與腫瘤科醫生密切溝通。基因檢測(優先組織樣本)對識別罕見可靶向變異(如
太難了!
支持,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