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親的成本
去年此時,我剛剛活檢確認胰腺癌 PDAC 複發了。那時也不知道能不能挺到今年的母親節,結果冥冥之中有母親保佑,我還真的挺了過來。
所以,還是在這裏念叨念叨母親吧,求她繼續保佑我。我估計她聽得見 — 用量子糾纏的觀點來看,寫點文章交流比燒紙靠譜。
今天聊一下母親在我身上花了多少錢 — 這個正好和去年寫的《媽媽的銀行存款》呼應。
精神上的付出是無法衡量的,但具體花出去的錢卻可以計算或估算。而這些經濟支出大概率是沒有經濟回報的。
我父母那時的工資合計起來大概有 ¥175 元/月。
家裏有八口人,假設平均每月存 ¥55 元做意外備份,常規情況下每人均攤每月 ¥15 元。
那麽每個人在這 7 年裏的一般費用就是 7 x 12 x 15 = ¥1260 元。
雖然沒有上多久托兒所,但我在小的時候費用要多一些,比如雇過幾個月的保姆,牛奶等營養品也不少花錢,所以再加上個 ¥240 元,總數就是 ¥1500 元。
先聲明,不是我太笨降級了才念了五年半,而是我們那裏學製從秋季入學改到春季入學,然後再改回去,耽誤了一年。我這還是少念了半年書的結果。
我父母那時的工資合計起來還是 ¥175 元/月。但哥哥姐姐都工作了,家裏人口成了 5 個人。物價也基本沒有變化。那時的上學成本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總體的費用是 5.5 x 12 x 15 = ¥990 元。大約是 ¥1000 元吧,家裏的存錢能力也增加了。
這段時間比較亂,我又是走讀又是住校。文革結束了,社會開始發生各種變化,但父母的工資還是沒有變,¥175 元/月。哥哥姐姐都獨立了,外祖母也在這期間去世了。
我不僅更能吃了,也有了一點點外麵的活動。估計每月的費用平均會漲到 ¥20 元吧。
總體的費用是 5 x 12 x 20 = ¥1200 元。
這個我母親算過,因為需要每月寄錢或者帶錢上學,比較好記錄。一共約 ¥2000 元,平均每年 ¥500 元,每個月 ¥40+ 元。
實際上每月約定的費用是 ¥30元,但有額外支出,比如買個錄音機、自行車、衣服等。另外,我父母的工資也在期間合計上漲到了 ¥200 元/月。
注意在假期回家的吃住沒有計入。不好算,就先忽略吧。
雖然有一點工資(好像是每月四十幾元),大手大腳的我還是經常需要接濟。3 年下來的花費用是 ¥1000元。這裏有買吉他、買圍棋、出行等。
這時我父親已經去世。母親單工資也漲到了 ¥140 元/月。有病的姐姐也在這期間去世了。
不好意思,畢業後還在蹭母親的。這裏有結婚、安家、生孩子、出國等費用。那時已經進入了九十年代,物價也已經漲起來了,錢開始毛了。
我母親也已經退休,退休後工資也就是 ¥135 元/月。花的錢很多都是以前的積蓄。這種支持直到我從國外回來才停止。
到我二十七歲,父母在純經濟上的支出大致是:1500+1000+1200+2000+1000+7800 = ¥14500 元,一萬四千五百元,這些錢可都是在低工資時代完全靠工資攢下來的。
這些數字不是全憑我拍腦袋想出來的。母親有個習慣,什麽瑣碎的事都會記錄下來。這些信息大部分是有賬可查的。
相比之下,母親從 23 歲起(抗戰結束後)就開始工作養家。來到東北後也是每月給她的母親寄生活費,後來又把外祖母接到家裏照顧。相比之下,我是退化了不少,雖然趕上的時代好多了。
啥也不說了。附上母親在 1951~1954 年給她的母親寄生活費的記錄(那時舊幣的 ¥1000 元相當於新幣的 ¥10 元,但那時的錢值錢)。之後她就把外祖母從老家接了過來,直到二十幾年後給外祖母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