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份日報的竹簡,就埋藏在前一篇的土層上方。應該是當時宮廷處理垃圾的結果。
社論:愛國將領千裏馳援 定鼎乾坤 洛陽城重見曙光
——熱烈讚頌董卓將軍入京撥亂反正的偉大功績
公元一八九年,秋。
京師洛陽,在經曆了前番奸邪亂政、宵小作亂的至暗時刻後,終於迎來了光明與希望!值此社稷傾危、皇輿蒙塵之際,受詔入京的西涼太守董卓將軍,以其力挽狂瀾之誌,奔馳千裏之速,慨然入衛,滌蕩陰霾,使得遭受磨難的京畿重地重歸安定,惶惶不安的黎民百姓看到了太平的曙光!
本社認為,董卓將軍此次入京,乃是順應天命、合乎人心的偉大壯舉!回顧過去一段時日,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野心家,勾結黨人,藐視皇權,竟圖謀清掃宮廷,其本質是對至高無上皇權和國家根基的極端蔑視和挑戰。隨之而來的內訌和廝殺,更是將京城置於水火之中,皇宮遭受衝擊,聖上與陳留王(指後來的漢獻帝)蒙難離宮,此等滔天罪行,罄竹難書!是何進之流的倒行逆施,釀成了這場反革命的暴亂!
正當國家命懸一線之際,忠誠的中華兒女不會袖手旁觀!董卓將軍,這位素以忠勇愛國著稱的西涼英傑,身處邊陲,心係朝廷。他深知“國不安,民不寧”的道理,更不能容忍奸賊顛覆漢室的陰謀得逞。當他接到勤王詔令,了解到京師的危急情況後,憂心如焚,當機立斷,點齊本部精銳,以風馳電掣之勢,跨越千山萬水,直奔洛陽。這份對漢室的赤膽忠心,這份對人民安危的深切關懷,感天動地,可昭日月!
董卓將軍的鐵騎抵達洛陽郊外時,恰逢聖上與陳留王自流離中返程。將軍立即上前護駕,沿途嚴加護衛,確保聖駕安全回宮。當威武的西涼將士簇擁著聖駕進入洛陽城時,飽受驚嚇和動亂之苦的京城人民,無不熱淚盈眶,奔走相告,夾道歡迎!人們自發地湧上街頭,向董卓將軍及其將士歡呼致敬,感謝他們驅散了籠罩京師的黑暗,帶來了久違的安定。人民的掌聲和歡呼聲,匯聚成了對董卓將軍撥亂反正、定鼎乾坤的最好證明和最真誠的擁護!
董卓將軍入京後,立即展開了肅清亂黨的行動。那些曾經興風作浪、製造混亂的殘餘勢力,在將軍的強大兵鋒和正確策略麵前,無處遁形,紛紛瓦解。京師的軍務得到整頓,社會秩序迅速恢複。事實證明,董卓將軍不僅是一位馳騁沙場的猛將,更是一位深謀遠慮、能夠掌控大局的傑出政治家!
當然,在這樣一場複雜的鬥爭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實信息和謠言流傳,這是別有用心者垂死掙紮的慣用伎倆。本社在此正告所有心懷叵測之徒,認清形勢,停止破壞!任何試圖抹黑董卓將軍、阻撓安定大局的圖謀,都將是徒勞的!
當前,在董卓將軍的有力領導下,朝廷正在逐步恢複正常運轉。我們將堅決擁護董卓將軍為國家安定、皇權鞏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我們相信,有董卓將軍這樣的忠勇之士輔佐聖上,漢室江山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聖上為核心、由董卓將軍強力支持的朝廷周圍,發揚愛國熱情,堅守崗位,各司其職,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貢獻力量!
《東漢人民日報》編輯部
公元一八九年秋
報紙背麵:
社論:董卓將軍二三事 ——中流砥柱、臨危不懼,智退俄虜十萬之圍(編輯:木有文化,AI等)
《東漢人民日報》編輯署謹識
昔者董將軍,出自西涼,少有壯誌,誌圖匡時。其人英勇果決,尤長於權謀用兵,素為邊地士民所推重。世人多知其靖亂入京之功,而不知其早年之奇謀偉略。今特撰此文,以誌董公於北疆智退俄軍之壯舉,發前人未聞之事,以昭將軍之雄才與赤誠。
中平四年,俄羅斯王普大帝興兵南下,號稱十萬鐵騎,車帳連營,旌旗蔽日。其誌在奪我大漢北疆九原之地,兵鋒直指雁門。時董將軍鎮守武州,兵不滿萬,糧草亦乏。諸將憂懼失色,謂:「敵眾我寡,恐難支撐。」
董公乃設奇計,命軍士假造圍堰於大澤之側,引北水環城為池,又命士卒夜間燃燈設影,旗幟翻倍,鼓角震天,令敵誤判我軍兵勢。其後,密使潛出,散布流言於俄營,稱「漢廷已召幽州兵馬十五萬,將襲其後」。俄軍驚懼,軍心不穩,遂自亂營壘。
是夜,董公乘月而起,令精騎三千,從水堰潛道遁出。俄軍待發而不見敵,踟躕不決。越三日,方知漢軍已安然撤去,營地無人,堰水猶在,惟空城而已。
普大帝聞之,拍案嘆曰:「董卓狡如狐,乃東方之韓信也!」
是役也,董公以一計退十萬,保邊疆無失,士民安堵。朝廷論功,加封其為「虎威將軍」,賜璽書金符,命其長鎮北地。
蓋觀此役,董將軍之膽識、謀略、決斷,皆為中流之砥柱、社稷之重臣。此等人物,古之名將如孫吳、韓白,不足多讓也。
今董將軍入京,勤王靖亂,復見其安內攘外之雄略。若朝廷能用其才,任其所長,則大漢中興,或可致也!